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元节鲜为人知的传统“舞龙灯”是怎么来的?

2023-02-06 06:4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按民间的传统,元宵佳节这天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但古老的上元节还有一个至今已鲜为人知的传统,就是耍龙灯,或者说舞龙灯。

舞龙灯全因“龙王不服气”

舞龙灯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从春节到元宵节,各个地区都有舞龙灯的习俗。人们用舞龙祈祷上天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不过最初,舞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古人有图腾崇拜,他们把龙、凤、麟、龟称为四灵,其中龙的造型尤为优美矫健,昂扬奋发,刚柔相济。因此,古人将龙作为主要的图腾。

龙的形象,是古人为了寄托美好愿望而创造的。传说龙能行云布雨、消灾降福,象征祥瑞。作为一种神,龙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崇拜的民族象征,是艺术创造的产物,它集狮头、蛇身、鱼尾、凤爪于一身,汇勇猛、灵活、友善、高贵于一体,将人们的理想、愿望、智慧和力量集合在一起,象征吉祥与幸福。所以每逢佳节,人们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和发展,逐渐成为了全国各地的一种习俗。

关于龙的记载,早在商殷时代,铜器和骨刻上曾有龙形图案;到了周代,铜器上的龙纹渐趋完整。但真正的舞龙则起源于传说。

据说有一年,天气大旱,河水断流,庄稼不断枯死,百姓请来可以预知天气晴雨的鬼谷子先生,让他帮忙算一下何时可以下雨。鬼谷子说:“今天午后将会下雨,城内下三分,城外下七分。”

负责治水的龙王听后大吃一惊,玉帝确实是这样吩咐的,但在吃惊之余也不服气,认为一个凡人怎么可以预知神灵的行为。就将降雨量颠倒了一下,城内下七分城外下三分。结果城内发生了水灾,房屋倒塌,淹死了不少人,玉帝知道后下令将金龙砍成了九节。

随后,鬼谷子告诉百姓金龙虽然犯了错,但以前还是尽心竭力为大家降雨的,这一次因为和自己置气,遭到了斩杀,希望百姓能够为他烧纸祭祀。后来人们就制作了九节金龙,在村落里起舞,叫人们敬奉,求金龙保佑大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另一则传说正好与之相反。相传龙王的背疼痛难忍,但龙宫里没有药可治。于是龙王乔装成一位老人来到凡间求医。医生诊脉时,觉得龙王的脉象异常,便说道:“你不是凡人!”龙王听罢一脸惊慌,发现无法再隐瞒真相了,便向医生道出真相。医生让龙王变回真身的同时,从他的腰部揪出一条蜈蚣来。随后,医生为龙王抹上药膏,病便好了。为了感谢医生的治疗,龙王对医生说“舞龙可带来好收成”。

由此,随着故事传说在民间不断流传开,舞龙便逐渐成为了一种习俗。

而舞龙的风气,早在汉代时期逐渐形成。传至唐宋,舞龙已十分兴盛,舞龙灯的形式和表演技巧也变得完善。据宋代吴自牧所著《梦梁录》中记载“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此文载充分说明,到宋时龙灯已在大江南北地区盛行。

上元时分,一夜鱼龙舞

虽然舞龙灯已成为中国的传统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但各地因循文化习俗还是有很大区别。

先说上海。曾经的上海年味可是不输任何地方的。元宵节除了看花灯、猜灯谜之外,在上海还有两种与众不同的“灯”。清张春华《沪城岁时衢歌》里有一首这样描绘道:艳说年丰五谷登,龙蟠九节彩云蒸。瞥如声涌惊涛沸,火树千条抢滚灯。舞龙灯,就是其中最主要的了。

开埠以前的上海,只是一个中等的县城,元宵灯节与苏州、松江等大地方难以相比。不过,上海元宵灯节自有其特点,一种是制成有头有尾的“龙灯”,由多人舞动,舞龙灯的队伍由“灯牌”引导,灯牌上写有“五谷丰登清民乐”。

上海的舞龙以浦东绕龙灯为代表,又称三林舞龙,是一种集舞蹈、民族鼓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项目。讲究艺术性、炫耀性和观赏性。

浦东绕龙灯将舞蹈艺术的肢体语言、戏曲的步法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等融入到舞龙的技巧中,表现祥和、喜庆、欢乐、昂扬之美。无论是参与者还是观赏者,在壮观的场景下,都可以得到情感抒发和满足。传统舞龙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布龙、纱龙、草龙、香火龙、小白龙、游花龙等。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样的场景已经几乎看不到了。

舞龙真的会“显灵”

也难怪,越来越多的人过年喜欢去到乡村,去那里体会浓厚的年味。安徽省合肥市庐江县盛桥镇神墩村垅埂一带,每到春假假期,村民总会在夜晚走村串户地玩龙灯。所到之处,锣鼓喧天,鞭炮阵阵,热闹非凡,给附近的村庄带来浓郁的节日气氛。

该村的龙灯被称为“最有灵气”,因为它真的“显灵”过。相传清末宣统年间,江淮突发大水,一对龙灯的底座也随白湖漂流到了该村的湖埂上。村人捕鱼时发现就捞起灯板扛回家,打算当柴烧锅做饭。令村人惊讶的是,某天晚上草堆旁的灯板竟发出一声声的公鸡叫,村人就此不敢把它当柴烧了。在从灯板主人那里得知龙灯的传说后,他们向其学习了龙灯的制作方式,并从此每逢过年都会耍龙灯。

抗日战争时期,一名军官觉得耍龙灯容易引起盘踞在盛桥夏砾山上日寇的警觉,会向这里开炮,便下令毁掉龙灯。于是士兵们将龙灯踩烂,还把龙灯的两只眼睛挖掉。正在这时,雷声轰鸣,下起了大雨。而次军官还没走出该村的大门,就倒在地上口吐白沫。等他苏醒后,他跪在龙灯前道歉,并出资重扎龙灯。

现今,龙灯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舞龙灯也登上了全球的舞台,让世界人民通过龙灯来了解中国文化。对这个年代的孩子们来说,舞龙灯或许只是停留在历史书和古老诗词里的意象了,但藉由这暗夜里流光溢彩舞动的游龙记忆,我们依然能够重拾敬畏自然,敬畏上苍的澄净之心,让古老的文化继续被挖掘、继承、弘扬,并走上全新的舞台。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撰文 | Jane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