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今日立春|东方风来满眼春
癸卯年 / 壹 立春
2023年2月4日 - 2月18日
东风解冻;蜇虫始振;鱼陟负冰
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
——宋代|张栻《立春偶成》春之始也岁月轮回,阳气回升,冰霜渐少,最先感知到春回人间的,是花草树木。眼前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东风吹来,碧波荡漾,惹得人也春心波动。
历来文人骚客从不吝惜自己的笔墨表达对春日的喜爱。在数不胜数的立春节令诗词中,南宋诗人张栻这首《立春偶成》尤为优美。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也是春天的第一个节气,时间为每年的2月4日左右。
关于立春的含义,古籍《群芳谱》是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就是开始的意思,立春意味着春天的开始。
刚刚经受了几个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严寒冬日,在立春前后,寒冷的西北风逐渐减弱,而温暖的春风从东南方向吹拂而来,气温开始迅速回升,沉睡休养的万物也渐次苏醒,山河大地重获生机与活力。
春天的回归伴随着和风细雨、鸟语花香,为大地送来新一季的温暖和希望。
CHUN物候与气候立春三候与花信风都如同信使一样,昭示着寒冷隆冬的结束,带来了盎然的春意。冰雪消融、虫鸣鸟叫、山花渐放……无不焕发着春天的气息。
为更好地反映立春期间的气候变化,古人将立春节气中的十五天分为以下“三候”:
●
立春初候
东风解冻 万物含新意
画无声,从中却好像能听到厚厚的冰层开裂的声音,细细碎碎的声音,从河床深幽的冰冻处传来,越来越有节奏,越来越有力量,渐渐地,声音快速地大了起来,冰封的河面与坚硬的大地在春风中战栗着、吟唱着,带来了温暖、柔和与活跃的气息。虽然入目仍是冬天的褐色、赭石、深蓝与白灰,但画面的气韵已然完全不同。
这便是“东风解冻”的感觉。此时的北国,依然是冰雪连天、衰草漫漫的景象。寒林远山,疏枝老树,依旧未显绿意,雨雪、低温让人们仍然瑟缩在厚厚的冬衣里,不敢轻易走出那人为制造的一屋暖热。
但这样的景象不再给人以荒凉萧瑟之感了。就在这短短几天之内,已然斗转星移,换了人间!
几天之前,站在冬的终点、年的末尾,大寒三候“水泽腹坚”还处在冰最厚、水至寒的状态,冬在天地阴气盛极的高潮中铿锵结束。几天之后,立春节气来临,开启新的春天、新的四季、新的一年,天地之气顿时不同,阳光忽然间就明亮了许多,东风吹过之处,那看似坚不可摧的冰冻立刻开始迎风消融。东风浩荡,大地似乎在瞬间解冻,春天来了!
如果说北国立春的气息隐藏在冰雪融解的伊始之中,隐含在草木返青的等待之中,那么,立春时节的岭南已是无限春光:桃花红得娇艳,俏立在青山绿水之间;玉兰朵朵,盛放在蓝天丽日之下;气温回升之快令人猝不及防,昨天还是笨重的冬衣在身,今天已是轻盈的春衫夏裙了。
春是温暖的,和煦的,明媚的,春的来临却绝不温温吞吞、柔柔弱弱,而是高亢有力、霸气十足!无论南北东西,天地之气的变化都以一种迅猛、急切、激烈的状态发生着,迅速地改变着世间万物。天空,水波,那一片雪,那一棵树,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触摸得到的,触摸不到的,一切都和冬天时节完全不同了。
这些急剧发生的变化,其原因和本质,都在于天地之气发生了根本的转换。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即太阳到达黄经 315 度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描述立春节气与初候“东风解冻”:“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东风解冻。冻结于冬,遇春风而解散;不曰春而曰东者,《吕氏春秋》曰:东方属木,木,火母也。然气温,故解冻。”意思是说,天地阴阳之气的继往开来由立春开始,春木之气,也就是消融冰冻、催生万物的阳气,由此开始主宰天地。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曾经笼罩四野盛极一时的阴气消退了,孕育着生命、饱含着温暖、勃发着生机的阳气昂扬着,舒展着,奔涌着,腾跃着,天地之气发生了由“冬藏”转向“春生”的嬗变,新的气韵充盈在天地之间,这便是立春的力量,这便是春天的本质。
在画家的笔下,冬的色彩具有了春的气韵,并赋予天地极其剧烈的动感,春木之气那破冰融雪、改天换地的气势,以一种特别的美感呈现出来,塑造出立春在二十四节气中独一无二的内在气质。
“万物含新意,同欢圣日长。”在吟诵立春的诗句里,我最喜这一句。我喜欢其中所含的天地之变,以及这种天地之变所蕴含的改变一切的力量和那无限明亮的美好。感悟画作,便要读出这非同寻常的立春之力与立春之美。
如果人们能体悟到立春那开启春天、开启四季的动人心魄的力量,体悟到柔美的春天是以势不可挡的气势磅礴登场的,那么对春天的到来,内心在喜悦之外一定会多几分敬畏。这样的欢喜与敬畏,是面对宇宙面对生命而生发的。
●
立春二候
蛰虫始振 得天地仁气
不同的构图,不同的用色,不同的手法,其所蕴含的神奇美妙、所散发出的天地灵气,却是一致的。不管观者看到这些画作会联想到什么,都会受到莫名、难言而又挥之不去的感染与触动,大有虽不知所起却坠入其中的艺术享受之感。
奇异的画面在这里展开:像古老瓷器的冰裂纹,又比那稀世的青瓷开片色彩更丰富、变化更多端;像戈壁深处的筋脉石,而其变幻的纹理、绚丽的颜色,又比那受亿万年风雨侵蚀的奇石更细腻更灵异……
这样的艺术境界,观者或许不知其所起,画者却是有心而为之。
起自何处?去往哪里?起自天地之气,去问生命之道也。
此时的天地阳气,正在快速生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如此解释立春二候“蛰虫始振”:“蛰,藏也;振,动也。密藏之虫,因气至,而皆苏动之矣。”意思是说,伏藏在地里的虫儿们感受到了春之阳气的到来,开始活动起来了。
唐代王起写有一篇《蛰虫始振赋》,甚妙。他写道:“蛰以寒闭,春以阳和。闭者得时而后振,和者煦物而无颇。”蛰虫因为冬之阴寒而潜藏到地下,当春天来临,勃发的阳气使天地变得和煦之时,蛰虫便感阳而动、应时而振了。最妙的是这一句:“跂行喙息,负日月之融光;蠕动蠉飞,得天地之仁气。”小小蛰虫是敏感的,又是幸运的,你看,当初春的气息最早降临时,它们便灵敏地感知到了。它们钻来钻去,从地下伸出头来快活地呼吸着被春阳丽日熏暖的空气,而春天是多么仁爱啊,她刚到世间就把自己的和暖投向了藏伏在地里的不起眼的蛰虫,春之阳气不正是天地之仁气吗?
天地之仁气,正是立春二候“蛰虫始振”时节天地之气的本质,是春之阳气的本质。
在这个时节,南北呈现出的气温景观差异颇大。南国已然春花盛开,春江水暖;北方则冷意犹在,间或阵阵飞雪落下。但是,“顺地之理,承天之休”,冬之阴已然转换为春之阳。此时的雪是春雪,雪花片片带着“瑞雪兆丰年”的祥和;此时的寒是春寒,丝丝寒意挡不住一天更比一天增多的春色。智慧的古人以“蛰虫始振”这个物候现象提示我们,不要再为依然飞舞的飘雪、依然脱不下的厚衣而疑虑,你看,连深藏地底的蛰虫都感受到天地之气的仁爱和煦而“逢时出幽”了,世间的一切生命,不正应该赶快昂扬起来,振奋起来,舒展起来,敞开心胸去迎接吸纳春的气息吗?
我总以为,古人以“蛰虫始振”作为立春二候的物候总结,也许还有一层深意,就是提醒人们,春之阳气是自内而外生发的。日月照耀山川,万物的生命离不开阳光给予的能量,最先获得春阳的,理应是离太阳更近的地方。可是,为什么立春的象征是“蛰虫始振”,而不是高高山顶上那最挺拔的树,不是天空中那飞翔得最高的鸟呢?
这便是天地之仁气的厚德载物了。它把它的能量首先给予了大地!大地在漫长的冬天默默吸蓄着天地之阳,如孕育生命的胎体,在春天来临时已经准备好了成熟丰满的子宫。当天地之阳解冻了生命的河床,大地的子宫开始迅速地柔软起来,滋润起来,活跃起来。眼下是“蛰虫始振”,很快便会依次展开“鱼陟负冰”“獭祭鱼”“候雁北”等种种生命萌动的情景,春生万物的旋律开始奏响了。
感悟《立春·二候蛰虫始振》,便要体悟到这个时节的天地之仁气,以及由此带来的大地子宫那丰富、生动而又厚重的变化。艺术手段的创新,是为了最精彩、最准确地表现出这样的天地之气和大地之变。如何做到这一点,答案是“问道”而非“问技”。要描绘出春之阳气的仁爱和煦,必然要以仁和之心养生命之阳,自内而外去感悟春天的气息。只有当我们的内心充满了春的祥和,充满了天地仁气,才可能真正走近春之灵动美丽。
●
立春三候
鱼陟负冰 飞雪作花万物春
奇幻、瑰丽的画面,是灵魂对初春天地之气的细致呼吸。
春的初始,写就的是冬去春来的天地文章。
春之声开始鸣响天地。那一段令全世界都为之陶醉的经典旋律《春之声》,歌词是这样的:“小鸟甜蜜地歌唱,小丘和山谷闪耀着光彩,谷音在回响。啊,春天穿着魅力的衣裳,同我们在一起,我们沐浴着明媚的阳光,忘掉了恐惧和悲伤。在这晴朗的日子里,我们奔跑,欢笑,游玩。”耐人寻味的是,这么美丽的歌词没有多少人会记得,也无须记得,只要旋律一响,每个人就立即落入春的气息里,整个身心都欢畅起来。
我觉得,《春之声》之所以拥有倾倒众生的永恒魅力,就在于它极其准确、优美、生动地奏响了“阳和启蛰,品物皆春”的春之气息。不需要任何歌词描绘和文字解说,那旋律所表现出的明亮有力、和暖美好、欢乐激荡,就完美地无所不包地把充盈在天地间的春之气息渲染开了。
春之气息是高亢的,有化至寒、破坚冰之威力,是谓“东风解冻”;春之气息是和煦的,有温暖大地、苏醒百虫之热力,是谓“蛰虫始振”;春之气息是悦动的,有振奋天地、繁育万物之活力,是谓“鱼陟负冰”。
从“东风解冻”到“蛰虫始振”,再到“鱼陟负冰”,可以明显看到,春天的阳和之气在迅速地改变着宇宙天地。你看,才十来天时间,河里厚厚的冰层已经快要融化开了,深冬里迫于寒威而伏于水下的鱼儿,正追随着上升的阳气往水面游去,那正在快速融解又没有完全消融的碎冰浮在河面,如同被鱼背负着一般。看着鱼儿在水面顶着浮冰游来游去,好像听到了残冰急速消融破碎的声音,听到了水流奔放涌动的声音,听到了鱼儿鼓着腮欢快呼吸的声音。
这样的初春破冰游鱼图,真是一幅天然的好画!但要把这幅天然好画画得入木三分,却不能只用眼、用手,还要用心、用灵魂。
“鱼陟负冰”,融尽阴寒而育万物。初春之美,在于阳和之气化泽万物,万物皆是春意!用一幅画纸画出万物春意,这才是对立春的绝妙抒发。徐冬冬画的,正是心中所感春之天地气息,而非眼中所见具体一事一物。
只有用心、用灵魂去体会初春的天地气息,才能真正感悟到立春作为“春之建始”、二十四节气之首的内涵。立春,是春的来临,却并非立即就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此时的茫茫北国,还是雪在飞、草未青,即使南方已然春花烂漫,却依旧在骤高骤低急剧变化的气温中承受着阴晴不定的煎熬。苏醒的蛰虫还在地下活动,逐阳的鱼儿还在负冰而游,这时如果用眼睛去寻找春天,看到的是雪花飘、雨阵阵,是冰未消、山苍苍。在这依然被阴寒所包裹的表象之下,只有用心去寻找春天,才会感知到那雪里的春意,那雨里的和润,那冰下的和暖,感悟到春之气息已充满天地,万物已含春意!也才会明白为什么立春会是春之始,会是二十四节气一个新的轮回的开始。
用心去感悟立春,不唯冰之状,而有东风消融坚冰之震动;不见虫之具,而有春阳苏醒蛰虫之萌动;不限鱼之形,而有春意化解阴寒之灵动,正所谓不着万物一形一色,而俱得万物之春也。立春开启新的春天之旅、四季之旅,灵魂的舞动也引领我们开启新的生命之旅、问道之旅。
CHUN传统习俗立春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时序节日,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从“立春”这天开始,天气逐渐转暖,人们也要下地干活了。在“立春”这天,不少地方都有“卷春”“啃春”和“鞭春”的习俗。
●
占春
古时立春日有占春的习俗。占春就是在立春这一天依照一定的事物占验全年的天气和收成。据说古时立春前几日,县令会带着本地的知名人士在地上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等重量较轻的东西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会飘上来,这个时刻就是立春时辰。当这个时刻到来时就开始放鞭炮庆祝,祈求此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
迎春
在我国,立春之日迎春的习俗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周代,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并有祭祀太皞、青帝句芒的仪式,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立春之日祭祀二神表达了人们渴望美好春天的强烈愿望,这种活动影响到民间,使之成为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动。
●
游春、探春
立春节气民间有游春、探春的活动。此时,人们纷纷装扮起来,组成长长的队伍游行。队伍先是报春人打扮成公鸡的样子走在最前面,之后一群人抬着巨大春牛形象,之后的人打扮成牧童牵牛的、打扮成大头娃娃送春桃的、打扮成燕子的应有尽有。这次游春之后就是可以开始踏青的信号,一直到端午之间都是游春的好时候。
●
送春牛帖
古时立春日还有送春牛帖、送春牛图的习俗。古时县里立春前一日要派发报春的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春吏站在田间敲锣打鼓,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此日,无论士、农、工、商,见到春吏都要作揖礼谒。
●
躲春、禁戊
立春日不仅要迎太岁,而且还不能冲犯岁君。《宁乡县志》载:“立春……多按时刻燃香烛,奉迎太岁。间有听星士言年命冲犯岁君,或行运冲犯者,是日杜门不出,谓之‘躲春’。”此外还有“禁戊”之俗,立春以后的一连五个戊日都不能动土。《宁乡县志》载:“自后逢戊日,家家辍土锄不动土,谓之‘禁戊’,五戊皆然。或谓戊为阳,土其数为五,木主事则土休囚,故于春首禁五戊以培之,亦通。”
“躲春”和“禁戊”的禁忌与民间的太岁信仰和择日习俗有关,但是也说明人们对于春神和春阳的重视。
●
鞭春牛
古时立春日都要举行鞭春之礼,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杨万里《观小儿戏打春牛》诗写道:“小儿著鞭鞭土牛,学翁打春先打头。……儿闻年登喜不饥,牛闻年登愁不肥。麦穗即看云作帚,稻米亦复珠盈斗。大田耕尽却耕山,黄牛从此何时闲?”在幽默诙谐的笔调中劝课农桑。
民间立春日要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并设春官,然后由郡县太守等象征性耕种,鞭打春牛,代表民间可以进行耕种了。这些习俗意在催促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务农,莫误大好春光。
●
吃春饼
春饼是立春时节的一大美食。《北平风俗类征·岁时》载:“是月如遇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各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且以面粉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如今我国南北方都有吃春饼的食俗,但也有所区别。
南方地区通常将面粉搓揉成面皮,包入馅心做成团状的薄饼,用油两面煎至金黄。
北方吃法则比较讲究,将面团擀成圆形的非常薄的面皮,然后放入平底锅内摊熟,成薄圆片备用。另用豆芽菜、胡萝卜丝、干粉丝、火腿丝、韭菜芽、鸡蛋丝、肉丝等和在一起炒熟(所有的馅心原料均要切成丝状,并且不得少于7种),然后将炒好的馅心放入面皮中卷而食之,另备一锅汤作辅食。
也可以把各种果品、糖果、豆芽、萝卜、韭菜、菠菜、生菜、豆子、鸡蛋、土豆丝等摆在盘子里拼成“春盘”,好吃又好看。
●
祭春神
民间立春要祭祀春神。相传太皞,即伏羲氏,是司春之神;句芒是木神,他的形象是人面鸟身,主管树木的发芽生长。在江南一些地区,每家每户都于立春日在门口放一张桌子,桌上贴着写有“迎春接福”四个字的红纸,桌子中间放一个饭甑,饭盛得极满,以“饭饭年”表示“春神万万年”。在饭甑的左右两边各放些新鲜青菜和豆腐,豆腐上插有梅花、松柏和竹枝,象征洁净、长青和富足,也有的在大碗中栽白菜和插小旗。等立春时刻一到,鸣放爆竹,行礼祭拜,然后把青菜移栽到菜地或者大花盆中,以示春到。
CHUN饮食文化苏州立春该吃春卷、馄饨、春早团子。
●
吃春卷
苏州立春要“咬春”,吃一些新鲜的野味,感念春的到来。
立春吃春卷是我国民间的一个传统习俗,就像端午吃粽子,大年三十吃饺子一样,伴随人们千百年来一直的延续,春卷也叫春饼,除了表示迎接新春的意思以外,还因为春卷里面通常包含了大量春天新鲜的蔬菜,因此营养价值非常高。
清朝苏州文士顾禄在《清嘉录》中说:“春前一月,市上已插标供买春饼,居人相馈贶。”其中说到的春饼就是春卷,苏州人爱春卷,大部分在于荠菜馅料。清香的荠菜混合猪肉成馅,包成春卷,这是苏州人“春天的美味”。遵从习俗从头吃到尾,求一个“有头有尾”的好彩头。
由于每年春节后到了农历二月份,新鲜的荠菜就没有了,所以讲究“不时不食”的苏州人会抓紧在春节到立春这段时间享受荠菜春卷的鲜美。
春卷,又称春饼、薄饼。是汉族民间节日传统食品。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
苏州春卷皮的烙制堪称一绝。厨师一手持锅,一手抖动面团,一掀就是一张,干净利落。春卷皮更是薄如纸,圆如镜,透明柔软。鱼味春卷,顾名思义,用鲈鱼肉辅以虾仁制成馅心,鱼味浓郁,"鱼米之乡"的地方特色鲜明。
春节要吃春卷,好像苏州人更是特别注重。一个小板凳,一把面团,一个小火炉,摊主将面团玩弄于手掌上,无论怎么甩制面团都不脱落,面团在锅边甩制片刻,在锅底快速一抹一拉,摊出一张薄如蝉翼的圆饼皮。
●
吃馄饨
馄饨也是苏州咬春的重头戏。北方逢年过节饺子总是主角,在苏州馄饨则是百搭。
馄饨,那更是苏州人日常喜爱的一种吃食。晶莹透亮的薄皮包裹着各色馅料,盛在白瓷汤碗里,撒上一点点葱花,就是一道家常美食。
立春,吃顿三鲜馄饨,鸡丝馄饨,开洋馄饨,泡泡小馄饨等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我更想推荐的是春日时鲜竹笋馄饨,是今年春天不能错过的味道。
竹笋是竹子初生、嫩肥、短壮的芽,冬笋特指立冬前后的竹笋,是竹笋在特定时期的一种叫法,春笋是立春后已经在泥土面上冒尖,或者全部出土的笋时令竹笋馄饨限时供应,一根根鲜嫩的竹笋,鲜翠欲滴,冬春交接之际,正是竹笋最嫩的时候,口感脆脆嫩回味甜津津,竹笋吊鲜 ,加入本地水八仙之一的荸荠,丰富了口感,肉馅和鸡蛋起到粘合的作用,拌出的馅料清爽细腻,犹如竹林中穿梭的风,笋的鲜味和荸荠的甜香,中和在一起,凸显出浓郁的香味,风拂过竹林,提前奏响夏天轻快的节奏,是春天不能错过的味道。
●
吃早春团子
苏州有立春吃团子的风俗。以前在苏州农村,赶上立春节气时,大家还会做一种春早团子。
这春早团子中,既有白团子,也有青团子,口味也有咸甜之分,甜味馅料多为芝麻、豆沙,咸味团子馅料则多为萝卜丝,人们认为,立春吃萝卜有理气、助消化功效。
不过,春早团子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了。和春早团子一起消失的,还有很多老苏州的立春习俗。
CHUN风雅立春如今,清明是“最大”的节气。从前,“最大”的节气可是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所以古代都是在立春这一天过节,相当于现代的春节。正月初一则称元旦。
现在的农历,过去称为夏历,相传创始于夏代,商、周、秦代虽有变化,只有完善与精确,而从汉武帝开始,明令以夏历正月初一为新年,沿用至今,再没有改变过。只是在民国初年,立春才被农历新年夺走了“春节”的名份。公元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开会,决定使用公历,把农历的正月初一叫做“春节”,把公历的1月1日叫做“元旦”。1912年1月初,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改公历1月1日为岁首“新年”,但仍称“元旦”。
国民政府虽然定1月1日为新年,当时只有机关、学校以及外国经营的洋行大商号等才放假1天。老百姓并不买帐,仍延承古时旧习以农历初一为新年,因此,老北京的街市与居家均没有什么欢庆活动。民间还出现这样两副春联:“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阴阳两历各无愆,习惯都知看月圆。冬至过完刚十日,大家唤作过新年。”
春节由立春改到正月初一只有百年历史。
在立春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3000年前就已经出现。当时,祭祀的句芒亦称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据文献记载,周朝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如下: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立春祀神祭祖的典仪,虽然比不上正月初一的岁朝,但要高于冬至的规格。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迎春设春官,该职由乞丐担任,或者由娼妓充当。由乞丐和娼妓担任春官,真令人大跌眼镜,不知何故。县衙还派专人到乡间报春,送春牛图(也叫立春帖子)。立春前一日,由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吏都要作揖礼谒。春吏站在田间敲锣打鼓,唱着迎春赞词,到各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红纸印的春牛图上,绘有二十四个节气和农夫驭牛耕地的情景。送春牛图,意在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务农,莫误大好春光。历朝历代的政府,都是爱民的,只是有的统治者不知道怎么个爱法,有的统治者爱自己比爱民多一些。
这么悠久的一个迎春习俗,就这样销声匿迹了。当然,也有些许遗存,比如,鄂南咸安人非常热衷迎春,方式是炸鞭。春来的那个时刻,不论日夜晨昏,来了就炸。有的年份在深夜或凌晨时分,万炮齐鸣,山摇地动,惊心动魄。这样的迎春作派,在鄂南仅此一例,周围的县市没有哪一个是这样的。从外乡移民来咸安的人甚感不适应。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爬山是我每年锻炼时日最多的一项运动,遵照“秋收冬藏”的规律,我只在春夏进行。但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没有一个科学的时间节点,有的年份从元旦开始,有的年份从春节开始,这样看来,从立春开始比较合适。
立春还是个被人搞得很诡异的节气。立春如果是在春节前,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恐惧,这种恐惧叫“寡妇年”,一些人家就不会让自家的孩子在这样“无春”的年份里结婚。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对于一个事物,不同的人总是有不同的看法,不能认真的,一认真你就输了。
这样的大节气应该有一首好诗来点缀,杜甫就写过一首《立春》诗:“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CHUN立春在江南“梅花还没有开吗?那我就再等等。”
清 费丹旭 金陵十二钗局部
这是费丹旭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春画的金陵十二钗之一。
那年也是辛丑。距今年整整180年。
冰天雪地里的萧冷,红袍子是最暖的暖色。
这红袍女若有所思,在思忖什么?
我猜费丹旭给她定的主题,是踏雪寻梅。
(你猜,这红袍女是谁?)
清 费丹旭 金陵十二钗局部
清 费丹旭 金陵十二钗局部
费丹旭那年不过四十岁,早已名动江南。他的补景仕女画得极好,山石、梅竹都是他补景的日常。比他稍年长、也很擅画仕女的改琦就不一样,不大补景。故而,印象里好象也没有谁象费丹旭那样画过那么多的梅花仕女。
现在梅花没有开。那就这样看看吧。
立春以后,梅花渐渐就开了,那就画一个折梅手。
清 费丹旭 探梅仕女图局部
这是早梅。不再冰天雪地,已是春水流动。但梅英疏淡,还是星星点点。
再后开盛了,大概是这样一树浮动的样子。
清 费丹旭 仕女图局部
一树浮动的样子大概还要一两个月。
现在是立春,梅花还小。“孟春之月,律中太簇”,这是古人烧苇膜成灰,放在十二律管里占测节气的法子,后来失传了,诗人词人们零散写下来的片言只语却留了下来,比如“中宵忽见动葭灰,料得南枝有早梅”,比如“律管葭灰知应候,芸窗梅干欲抽英”,使我们知道,立春时梅花未发,至少古时如此。
现在顶多还是梅蕊,我们且等等。
孤山边的林和靖会不会等梅花开呢?
据说,林和靖种梅三百六十余树,“花既可观,实亦可售,每售梅实一树,以供一日之需,年之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盖计年以栽树也”。
这是《孤山志》里的记录,说林逋种梅360树,每年将卖梅子的钱分成360包,每日只取用其中一包。等到用完了,卖梅子的日子也就又到了。
考据学者说这个说法近乎扯淡。
他们说,林逋那时候,孤山没有种那么多梅花。明朝后期以来,高濂的《遵生八笺》、陈继儒《重建放鹤亭记》、吴从先《和靖种梅论》都说林逋或孤山有梅360树,都不过是好事者“指画故事,胜谈高迹”而已。
真实的情况大概是,北宋林逋在世时居处松竹比梅花还多些,南宋皇家在孤山种植的梅花千百株和林逋旧居也不相干……直到元顺帝时,江浙儒学提举余谦主持整修林逋墓,重建梅轩、鹤亭等,并在孤山上下种了数百株梅,郡人陈子安又献鹤一只。明朝万历年间,太监孙隆监织造驻办杭州,在孤山如数补种360株梅,这是林逋旧居有梅360树的最早记载。
“处士有梅三百六十”就从这时候开始流传开去。到了清人笔记里,更出现了“每售梅实一树,以供一日之需”的扯淡说法。
虽然扯淡,但是,我觉得很有趣啊。这个实用至上的和靖先生,和黄州时的苏东坡一样用撙节之法维持生计,他等花开的时候,就多了些人间气息。
我也在等梅花开。
梅花开了,就可以做暗香汤了。
这几年梅花开的时候,我们总会去太湖边采上一篮子梅花,回来做暗香汤。
高濂的《遵生八笺》和顾仲的《养小录》里都说,早春采半开的梅花,重纸密封,到了夏天取出来冲饮,梅花会在茶汤中渐次开放,好看极了。
梅花将开时,清旦摘取半开花头,连蒂置磁瓶内,每一两重,用炒盐一两洒之,不可用手漉坏,以厚纸数重密封,置阳处,次年春夏取开,先置蜜少许于盏内,然后用花二三朵置于中,滚汤一泡,花头自开,如生可爱,充茶香甚。
采梅花来做暗香汤有很苛刻的要求。
要没经过雨,又没经过尘的。
要开到五分的饱满新鲜的花头,连蒂摘下。
要在梅林中兜兜转转寻觅很久,才采回一小篮半开的梅花,还不能放过夜,得马上赶回城里,架起炭炉,把雪花盐炒热了,层层铺洒在一罐子梅花上,然后,拿宣纸把罐子封紧,密密扎绳,放置荫凉处几个月,这暗香汤才算成。
要饮的时候,准备好滚烫茶水,取梅花两朵,和少许蜜一起置于茶盏中,注入茶水。一会儿的功夫,梅花便会在茶汤中舒展自开。
好喝!
最荒寒的日子就要过去了。
如在梅花树下,铺开一张素洁的茶席,煮着小炉茶,看偶尔坠下的花瓣落在暗香汤旁边,三两人无事闲谈,便堪消磨了一日。
等吧,等梅花开。
CHUN园林里的立春立春前后,屋里屋外都是景。一是室外,苏州园林的美妙景色。二在室内,正月里象征吉祥的清供。
江南园林喜雨。绵绵的雨,冲刷油绿的植物,带着撩人的微寒和暧昧,淋湿了玉兰的蓓蕾。水墨效果的斑驳的墙,诗人撑一把伞伫立遐思许久。墙根下苔藓微绿,映照着悠悠荡荡的假山下的流水。滑溜溜的鱼,穿来游去,捕捉水面的雨水气泡。少行人,林更幽。一扇半圆形的石拱门,等待有情致的佳人迈步……
春天到了,暖风助园林万物复苏,昭示着未来的美好。乍暖还春之际,最能代表春意的正是迎春花开之时,先花后叶,它以绽放的朵朵小黄花迎接春天的到来。
再说室内风景,便指的清供。一方清供,点亮一间屋。清供,重在一个“清”字,早先从佛前供花而来,所以,并不彰显富贵。一束草、一截枝、一弯水,都可以成为清供。
中国画领域,多有新春以清供入画的作品,也就是岁朝清供图。历朝历代画家都有代表作。印象最深的,元代钱选、明代陈洪绶,都有作品传世。陈洪绶的清供图最有特色,以铜器作为养花器皿。青铜的锈色,乍一看感觉古怪,越品越有隽永的气息。这几乎成为他画作的一种密码。
海派画家吴昌硕几乎每年都画岁朝清供图。菖蒲、水仙、柿子、梅,既吉祥,又有君子的清气。白石老人也多画此题材,鞭炮、牡丹、红灯笼,文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民间俗物,在他的妙笔下变成大俗大雅的图式。
清供,是为了年,过年祈福。年前大扫除之后,家家户户都开始布置着室内的装点。现代人已经多把清供演绎成插花。
插花的艺术,最好跟古人学。日本的插花艺术,灵感来源于中国的禅学。
这个年,在静谧中沉淀自己,试着在平常的生活中生出一些喜气。这种意趣,唯有自己走出去,寻找。或者,在温暖的房间里,动手创造。我听见,春姑娘隔空喊话——准备好了吗?不负春光。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新的一年已经拉开了序幕……在春回大地的立春时节,人们满怀着喜悦,满怀着希望,满怀着爱与温暖,满怀着美好憧憬和无限向往,亘古如斯地迎接春天、拥抱春天,亦是迎接未来、拥抱未来。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呆呆龙
部分图文来自于网络
— FIN —
原标题:《今日立春|东方风来满眼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