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撒旦诗篇》作者遇袭后带新作回归:黑暗中用文字打造乌托邦

澎湃新闻见习记者 李晓萌 记者 南博一
2023-02-03 17:40
来源:澎湃新闻
全球速报 >
字号

近日,印度裔英美双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Salman Rushdie)将推出新作《胜利之城》(Victory City),这是他在去年遇刺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广受期待的文学作品。

印度裔英美双籍作家萨尔曼·拉什迪。视觉中国 资料图

2022年8月,拉什迪在美国出席一场文学活动的时候遇刺。由于遇刺后伤势未能痊愈,据其文学经纪人安德鲁·威利(Andrew Wylie)证实,拉什迪将缺席新作的宣传活动,但其好友、《使女的故事》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将出席定于2月9日举行的线上新书发布会。

“追杀拉什迪”

1947年,拉什迪出生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印度孟买,14岁到英国求学,随后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历史系。此后,他便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拉什迪的成名作《午夜之子》于1981年问世,仅在英国就卖出了超过100万册,这本书还为其摘得当年的布克奖。1988年9月,拉什迪的第四本书《撒旦诗篇》出版,该书一经问世,立刻在伊斯兰世界引发争议。这部小说虚构了先知穆罕默德的人生故事,但书中的描写被认为冒犯了穆斯林,因此被一些人贴上了亵渎神灵的标签。

1989年2月14日,前伊朗最高领导人霍梅尼在德黑兰电视台宣布了追杀拉什迪的教令,并悬赏300万美元追杀拉什迪。正因如此,拉什迪被动地成了言论自由的象征。

围绕《撒旦诗篇》的争论,成为伊斯兰教与西方国家交锋的一个里程碑,甚至是言论自由之争的一个里程碑。

之后世界各地爆发了针对拉什迪的抗议活动,其中包括1989年在拉什迪故乡印度孟买发生的暴力示威,警方向穆斯林示威者开枪,造成几十人死亡。

此后,拉什迪在英国政府的一项保护计划下在伦敦躲藏多年。

1998年,伊朗政府宣布不再支持追杀教令。之后拉什迪搬到了纽约,成为文学界和社交圈的常客,频频出现在各大公众场合。

但伊斯兰世界内反拉什迪的情绪依然高涨。2012年,一家准官方的伊朗宗教基金会追加了50万美元的赏金,用以追杀拉什迪。

2022年8月,拉什迪遇刺。事后,美国当局表示,拉什迪被捅了至少10刀,其手臂神经被切断,肝脏受损,并失去了一只眼睛。

《胜利之城》

据悉,《胜利之城》完成于拉什迪遇刺之前。小说主人公潘帕是陶工的女儿,9岁的时候不幸成为孤儿。不久之后,她得到了女神帕尔瓦蒂的指引,在一个山洞里向印度教圣人维迪亚萨加尔(梵语,意为知识的海洋)学习多年,后者在智慧和艺术方面指导她,同时对她进行性剥削。

之后潘帕获得神力,在母亲的坟墓前撒下种子,一座名为Bisnaga的城堡出现,毗奢耶那伽罗王朝就此诞生。在潘帕的设想之下,这将是一个男女平等、宗教自由、尊重艺术与文学的国度。

这部小说灵感来源于统治南印度的毗奢耶那伽罗王朝(Vijayanagara,意即“胜利之城”)。毗奢耶那伽罗王朝是印度历史上倒数第二个印度教帝国,建立于1336年,亡于1646年。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曾经考察了这个如今距离班加罗尔不远、却已经沦为荒野的王朝遗址,在他的眼里,500年前王朝被穆斯林入侵者摧毁,是伊斯兰教对印度造成的“致命伤”的象征。

在其非虚构作品“印度三部曲”的第二卷《印度:受伤的文中》中,奈保尔曾经写道,“印度的危机并非政治性的……这是属于文明日渐衰朽的一种危机,摆脱它的惟一希望寄托在这种文明加速加倍的衰朽之上。” 

然而如今这种说法被右翼印度教民族主义者的“印度教特性”(Hindutva)运动所利用,莫迪治下的印度,正试图恢复印度教的荣光。就在本周,莫迪将其总统府中著名的莫卧儿花园改名为“Amrit Udyan”,这被认为是其印度主义计划的一部分,旨在消除对该城市的伊斯兰遗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胜利之城》是对奈保尔煽动印度主义的反击。在毗奢耶那伽罗,奈保尔只看到了不和谐,而拉什迪如今描绘了一个幻想的美好的世界,这个地方的美好,就源于印度的所有伟大的宗教走到了一起,“像恒河和亚穆纳河一样相互流淌”。 

文字的力量

在《胜利之城》的结尾,拉什迪宣称“文字是唯一的胜利者”。拉什迪在书中传递出的对文字的信仰,与他在《撒旦诗篇》中以巨大的个人代价挑战神圣文本的勇气奇妙地相似。

对于拉什迪而言,“胜利之城”更像是“文字之城”,是文学的伟大帝国本身,他将自己对“想象中的家园”通过文字的形式传递出来,用书面文字打造了一个乌托邦。

他曾写道:“糟糕的时代,会产生好书。”20世纪80年代,独裁统治在整个南亚兴起,种族主义在后帝国主义的西方兴起,世界各地的强硬民粹主义也在崛起;自那时起,他便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临着各种死亡的威胁。

一直以来,拉什迪都希望可以将现实中的这些黑暗,转化为文字中的黄金。

就像他在小说中写道的那样,“只有文字是唯一的胜利者,而故事,在它们最好的情况下,可以战胜死亡,继续生存。”

    责任编辑:张无为
    图片编辑:朱伟辉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