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寻书欧洲|伦敦参议院图书馆:信息部?真理部?
参议院大楼正面
参议院大楼背面
参议院大楼高64米,有19层,于1937年建成时是伦敦第二高建筑,仅次于圣保罗大教堂。参议院图书馆是伦敦大学的中央图书馆,藏书三百万册,占据了参议院大楼的大部分楼层。每天,成千上万的学生和学者在这里看书学习。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知道:乔治·奥威尔以参议院大楼为灵感源泉,创作了《1984》中的“真理部”。在那部政治讽刺小说中,真理部实际上是专门制造假新闻的部门,会根据宣传需要,改写历史文献、报纸和文学著作等。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就在真理部上班。我不由地想,迈进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是否会听到“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隶,无知即力量”的口号?
这座颇具争议的建筑却拥有一段辉煌的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伦敦大学的旧址已经无法满足师生的需求,因此打造一处新总部的计划被搬上日程。1926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伦敦大学副校长威廉·贝弗里奇(William Beveridge)提出要建造一座前所未有的建筑,希望它不会像牛津大学或剑桥大学那样像是来自中世纪,而是“车水马龙中的学术孤岛,时事世界中的学问世界”,并且,它将是一座伟大的有特点的建筑,是一座只能在伦敦安家落户的大厦。威廉·贝弗里奇后来撰写了《贝弗里奇报告》,他毕生致力于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是福利国家的理论建构者之一。
为实现这一愿景,贝弗里奇说服洛克菲勒基金会捐赠40万英镑用于建设。他们首先购买了大英博物馆后面的一大块地。以设计伦敦地铁站而闻名的建筑师查尔斯·霍尔顿(Charles Holden)受委托设计这座新建筑。工程于1932年开始,并于1933年6月26日由乔治五世国王奠基。为了防止这个城市成为泰晤士河畔的曼哈顿,当时的规划法规定伦敦的任何建筑都不准超过80英尺(约24.4米),但贝弗里奇和开发商总有法子说服“有关部门”。结果,参议院大楼的高度几乎是允许高度的三倍。
霍尔顿试图设计一座现代建筑。从外部看,这座建筑几乎没有任何细节,但实际上,这座建筑的每个部分、每个角落都是霍尔顿深思熟虑的结果。他的这个作品并没有像他的其它作品那样受到赞誉,霍尔顿也不确定是因为这座建筑太现代,还是太传统。完美的对称和强加的秩序感,虽然令人感到疏远,却呈现出一种威严和力量。不过,一些不被取悦的人认为,这座建筑的外观傲慢,充斥着极权主义,它还被人描述为“侮辱了天际线”和“伦敦再也没有比这更糟糕的建筑”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议院大楼被政府征用,成为信息部,这一特殊用途,更令人们的想象力大发。信息部主要负责战争期间的信息审核和宣传,大楼内设有新闻发布室,伦敦各家报社的记者都要从这里获得信息,参议院的屋顶则被改造成英国皇家对空观察队的观察点。那句著名的标语“保持冷静,继续前进”(Keep Calm and Carry On)就是这个时期,从参议院大楼诞生的。此时,原本的知识殿堂成为反纳粹的宣传中心。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参议院大楼在二战期间的轰炸中丝毫无损,因为希特勒很喜欢它,希望它成为入侵后的总部。不过,并没有证据支持这一说法。该建筑当时至少被德国空军击中过五次。第三任信息部长达夫·库珀(Duff Cooper)在报告中写道:“我认为,信息部被击中了九次,但参议院大楼是一栋坚固的现代建筑,屹立不倒。”当时的大学图书馆员的记录显示,大楼南翼的论文室被炸毁,大楼的六层和七层同时受损。1944年,伦敦大学的不同学院开始陆续返回参议院大楼。1945年8月,参议院图书馆重新开放。
1948年,乔治·奥威尔创作了《1984》。他的妻子艾琳·布莱尔(Eileen Blair)二战期间曾在参议院大楼工作过,奥威尔一定对这座大厦再熟悉不过,但肯定不是喜欢之情,因为他将《1984》中的真理部设在了这里。无独有偶,在格雷厄姆·格林1943年创作的小说《恐怖内阁》中,参议院大楼是国际间谍集团总部的灵感源泉,在约翰·温德姆1951年创作的《三尖树时代》中,参议院大楼变成世界末日后伦敦政府权力机关的所在地。因其独特的外观,参议院大楼也是《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万物理论》和《神秘博士》的拍摄地。
《1984》中最可怕的地方是101房间,我准备进去找一找。我从官网得知,进入参议院图书馆需要办理阅览卡,一日卡的费用是5英镑(约40元)。我心想,大概慕名来访的人太多,图书馆干脆收起了门票。参议院大楼的一层是会议室和校长办公室,二层和三层是高等研究院,四层之上都是图书馆。我直接坐电梯来到四层。巧的是,在图书馆前台办卡时,我发现我前面的两名办卡者显然也是来参观的。
参议院大楼一层大堂
图书馆里正在举办“关于天气的千言万语”展览,该展览所展出的是参议院图书馆馆藏书中和天气有关的图书资料,呈现了自16世纪以来,人们试图通过观察、测量、记录和预测等方式了解天气。展出的这些书籍涉及民间传说与气象科学、天气艺术与科学、天气与殖民主义、天气与气候危机之间的关系,以及作为日常生活经验的天气和极端的天气现象等。我对这个展览主题不是很感兴趣,于是就大概看了一下,结果发现我喜欢的英国插画师沃尔特·克雷恩的作品。那是一幅插画:一个披着黑袍的男子正使劲吹着喇叭。插画下方写着诗句“东北风吹散了花瓣”。这本书出版于1880年,充满了田园气息的维多利亚时代,连东北风都被赋予了几分浪漫呢。
“关于天气的千言万语”展中的书籍
沃尔特·克雷恩的插画
我迫不及待地向阅览室走去。猜我发现了什么?不是101房间,而是高大上的皮革沙发……只是坐在那里,我一会儿就困了。
不同风格的阅览室
(崔莹:记者、专栏作家,爱丁堡大学博士,热爱行走和文学,喜欢收集世界各地的老插画书,出版有《英国插画师》《英国插画书拾珍》《访书记》等书。)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