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他是“味精大王”吴蕴初之子,优秀的第二代企业家
人物介绍
吴志超(1914—1990),嘉定人,“味精大王”吴蕴初之子。曾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回国后在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工作,后协助其父吴蕴初筹建天厨味精厂四川分厂,任厂长。返沪后,接管上海天厨味精厂,曾任上海市化工原料同业公会主任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全国工商联顾问,民建中央副主席,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副董事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兼香港分公司经理,香港天厨味精公司名誉董事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委。
父亲的良苦用心
说起吴志超,曾在嘉定博物馆工作的笔者,对他印象深刻。上世纪80年代初,嘉定博物馆召开嘉定县文史工作座谈会,邀请了在沪的嘉定籍各界知名人士参加。那天,笔者负责参会人士的登记签到工作。在众多人士中,有一位西装革履、身材颀长、风度翩翩的中年人十分引人注意。当这位中年人在签到簿上写下“吴志超”之时,笔者激动地上前握住了他的手:“您就是吴志超先生!”他微微一笑,点头称是,并解释道:“我正好在上海,嘉定是我的故乡,知道了这个活动,我是一定要来的。”
“欢迎、欢迎!”这时,嘉定县文教局、博物馆领导都走上来与吴志超握手。座谈会中,有一个参观活动,当参观队伍走进位于张马弄的普通小学时,吴志超有些兴奋地说:“我第一次到这所学校!”他一边说着一边走向一栋高大的教育楼,问道:“这就是‘蕴初厦’吧?”普通小学是嘉定最早的讲求科学的新式学堂,在嘉定教育史上有着崇高地位。而学校的这栋教育大楼,是在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复校建设时,吴蕴初先生捐款建造的。
得到了身边工作人员肯定的答复后,吴志超立刻拿出照相机,朝大楼拍了几张照片。笔者记得,当时大楼的墙根还竖着一块不大的石柱,上面刻着“蕴初厦”三个字。吴志超还特地上前看了一会儿,说:“父亲生活十分节俭,他的一把黑布阳伞用了十几年。记得抗日战争爆发后,我从美国回来,从广州去武汉坐了火车的头等铺(软卧),被父亲牵了一辈子头皮。”
民国三年(1914),吴志超生于上海,1927年考上沪江大学附中,在沪江大学附中即将毕业时,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学校被迫停课,吴志超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童子军”。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帮助部队做后勤工作,还担任了十九路军的通讯员。
吴志超就读的沪江大学,现为上海理工大学军工路校区。
1932年,他从沪江大学附中毕业,考入沪江大学化学系。在大学期间,由于他既是天厨味精厂老板吴蕴初的公子,又因他在支援淞沪战争时的出色表现,在校被推举为沪江大学“童子军团”团长。获得这个荣誉的吴志超很高兴,也很珍惜,之后每次在填写履历时都要写上这一经历。
1936年,吴志超从沪江大学化学系毕业,赴美国密歇根大学继续攻读化学。父子临别时,吴蕴初明确地告诉他,每年只能向他提供100元生活费,其余费用需要靠他自己打工补贴。当吴志超提出,准备带新婚妻子同行能否增加费用时,吴蕴初斩钉截铁地回绝:“不行。”吴志超听后,心里不免有些委屈。吴蕴初又在吴志超临行时送给他一方汉白玉,上面遒劲有力地刻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吴志超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知道父亲对他抱有很大期望。学成回国后,他立即去了资源委员会昆明化工厂,担任助理工程师。
克服万难筹备天厨渝厂
吴志超赴美留学时,吴蕴初已创办“天厨”“天原”“天盛”“天利”各厂,构成实力雄厚的“天字号”企业。1937年8月,日军进攻上海,经济部号召上海主要工厂内迁,吴蕴初便组织留厂职工拆运机器,冒着敌机轰炸的危险,经过3个月努力,完成机器拆迁。之后,吴蕴初把天原化工厂选定在重庆嘉陵江边,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经过全厂员工努力,于1940年开工恢复生产。
看着天原厂马上就要出货了,同时,吴蕴初夫人吴戴仪在香港经营的香港天厨味精厂(以下简称天厨港厂)也获得了成功,吴蕴初对天厨味精厂四川分厂(以下简称天厨渝厂)的成功抱有很大的希望。这时,吴蕴初想到,要给赴美留学归来后的儿子吴志超压压担子,毕竟以后天字号企业总是要交给他打理的,于是就给儿子去信:“天厨准备在渝复厂,你若有意,可回重庆。”
吴志超接到父亲的信后,很快辞去工作,回到重庆。在昆明,他一直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父亲的来信让他感到高兴,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大干一番。可是一到重庆,他的心一下子就凉了半截,原以为天厨渝厂准备复工,总该准备得差不多了,谁知道厂里除了从上海迁来的几箱简陋机械外,一切都是空白——不要说厂房,就连建厂用地也没有。简直就是要资金没资金,要原料没原料。他不高兴地问父亲:“你让我来当厂长,你的工厂呢?”
吴蕴初对儿子笑了笑,不客气地回答:“我要是有现成的工厂,何劳你来当厂长。你要当厂长,工厂你得自己建,资金要自己筹,材料也要自己想办法。天厨味精在顾客心目中的良好信誉,就是你办厂的一切。我像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就是从上海那个十几平方米的亭子间起步的。”吴志超这才知道,办厂的用地、原料、资金,包括技术、人才等一切,都要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吴蕴初又平静地对他说:“如果我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请你来当厂长,你就体会不到创业的艰辛。俗话说,商场如战场,没有体会过创业的苦,将来怎样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就是要让你从零开始。”
这时,吴志超才明白父亲是想通过筹办天厨渝厂来磨炼自己。他也不是碰到困难就退缩的人,立即开始筹备工厂,一面向父亲请教经验,一面了解情况、熟悉环境,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始了建厂工作。
1940年7月,吴志超以每年840元的租金,向天原渝厂租借了猫儿石的一块地,解决了天厨渝厂的用地。接着,他又开始解决资金问题。吴志超知道,当年父亲办厂时家里确实没钱,但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他致电上海天厨总公司和主持天厨香港厂的母亲,请他们给予支持。结果,香港天厨厂只调出2万元港币支援他,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无法使天厨渝厂运转起来。因为没有资产可作抵押,吴志超只得怀着忐忑的心情,去找金城银行试试。令他没想到的是,金城银行对他十分热情,并表示愿意贷款。这时,父亲吴蕴初提醒他:“金城银行一直想渗透天原、天厨,你需要小心。”当时,吴志超没有其他方法,只得向金城银行贷款15万元法币,充作工厂的流动资金。之后,他又借用天原渝厂的场地,搭建了一个简易仓库和几间草棚,拆开从上海运来的机械箱,装置起两只油灶、一只真空烘干箱、两台机械式离心机和两部面筋车。
1940年11月,天厨渝厂终于建成投产,并生产出了第一批味精。吴志超也名正言顺地当上了厂长。
刚投产时,天厨渝厂月产不足千磅,但产品销路好、供不应求。很快,在租用地上建造的两座砖瓦车间竣工,一座用作精料部工场,一座用作粗料部工场。开工之后,味精的月产量立即增至1400磅。由于味精销量很好,吴志超又以每年600元的价格,新租了一块地,建造天厨渝厂营业所。
1941年6月,为缓解战时粮食紧张局面,国民政府公布粮食限制办法,限制面粉供应,天厨受到原料影响,味精产量又跌到了千磅以下。不过,早在这一年2月,吴志超就在试验用其他原料代替面粉制造味精了。至7月21日,以黄豆、油粕(豆饼)代替面筋生产味精成功,有备无患的工厂月产量不跌反升,吴志超向经济部呈请奖励。结果他的这一项研究成果获得了高度认可,于9月8日受到国民政府经济部的奖励。
新中国成立后,吴志超任上海天厨味精厂协理。在抗美援朝和认购国家经济建设公债时,他带头捐款,积极认购,在化工原料行业中起了推动作用。
1953年10月,吴志超接过天字号旗帜,出任公司总经理。然而上任后不久,就发生了一桩棘手的事。1954年初,香港天厨味精厂发生劳资纠纷,工人罢工,情况紧急,香港天厨味精厂港方负责人想要通过香港当地警力镇压工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吴志超立即予以阻止,他一方面向党组织有关部门报告情况,一方面邀请港厂负责人来上海参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积极化解矛盾。港厂负责人看到上海天厨厂的生产井然有序,深受启发。返港后,该负责人采用说服方法为主,实事求是地考虑工人的意见与利益,使香港天厨味精厂的矛盾得到了妥善解决。
这一年,吴志超还向政府提出天字号企业公私合营的申请,于1956年1月获得批准。经组织安排,他仍任公私合营上海天厨味精厂总经理。
希望祖国早日统一
1979年1月3日,吴志超应邀在对台广播“海峡之声”《社会主义祖国》节目中,以“满怀喜悦迎新年,携起手来共同繁荣祖国的经济”为题,作了一次讲话。在这个讲话中,他以雄辩的事实,语重心长地向台湾同胞介绍了大陆的经济建设情况。
节目最后,吴志超说:“台湾与祖国分离隔绝已经30年了。时代在前进,形势在发展,难道我们还能容忍这种分离的局面继续下去吗?不能了!这种令人痛心的局面,一天也不应该再让它继续下去了。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说的,我们伟大祖国的美好前途,既属于我们,也属于你们。统一祖国,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的神圣使命。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他又说,自己的父亲叫吴蕴初,是有名的“味精大王”,但没能看到祖国统一,而他想在有生之年看到祖国统一。
吴志超的这个讲话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充分体现了他作为我国第二代企业家的优良品质与爱国情怀,展现了第二代企业家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谊。
吴志超接手天字号化工企业之后,先后任天厨味精厂厂长、协理、总经理,他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殷切期望,一直努力让天字号吴氏企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新中国成立后,吴志超任上海市工商联副主任委员、全国工商联执行委员、全国工商联顾问,民建中央副主任委员、副主席,上海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副董事长,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总经理兼香港分公司经理,香港天厨味精公司名誉董事长,第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民建第四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新一届领导人员(部分)合影(后排左起第四位为吴志超)。
1990年,吴志超逝世,享年76岁。
撰稿:葛秋栋
原标题:《他是“味精大王”吴蕴初之子,优秀的第二代企业家》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