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痛别!又有两位巨星陨落......

2023-02-02 16: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来源:河南共青团综合自中国工程院官网、南京工业大学、东部战区总医院等

悲痛!

又有两位巨星先后离我们而去

中国工程院院士、生物化工专家

欧阳平凯

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国生物化工工程研究和工程教育领域的

奠基人和开拓者

南京工业大学原校长欧阳平凯

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3年1月30日8时47分在南京逝世

享年79岁

欧阳平凯院士被誉为我国“生物化工第一人”。长期从事教学与工程研究,在国内外生物化工领域享有极高声誉。白手起家创立了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第一家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被称为“破解生命奥秘的人”。

1963年,来自三湘四水之湘潭的欧阳平凯以优异成绩考取清华大学。在基层摸爬滚打十年后, 1978年,他再次走进清华攻读硕士学位,毕业论文《换热网络的择优组合》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981年他以全优的成绩成为清华化工系提前毕业的首位研究生。辞别竭力挽留的母校,欧阳平凯来到南京化工学院(南工大前身)工作。两年后,拟出国攻读化工博士学位时,学校领导找到他:“学校要成立生物化工专业,准备送你出国进修生物技术。”“我本硕都是清华大学化工系的。”欧阳平凯迟疑了,“从化学工程转为生物化工,无异是撤离即将占领的阵地,转而强攻一个情况不明的战略高地。”“可知难而退不是我的个性,敢于创新才能获得成功,教育科技工作者就要做别人做不到的事。”

怀抱赤子之心,他38岁转行,先后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美国普渡大学进修生物技术。”1987年,四年后他学成归来,白手起家创建了全国第一个生物化工专业,并担任教研室主任。同年12月,欧阳平凯加入中国共产党。1991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200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他最引以为傲的头衔是“教师”。在校长、院士、科协主席等众多称谓中,欧阳平凯最引以为傲的是“教师”这一称谓。“一个学科产生了两位院士,这是实打实地干出来的,值得骄傲。”

他说“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必须迎难而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没有教材,翻译国外最新资料;没有资金,东奔西走找科研合作单位。”他比较了国内外生化发展的现状,成立了全国首家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该所后来发展为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天,欧阳平凯坚持在实验室工作12小时以上,研制出治疗心血管病、肝病和糖尿病的磷酸果糖(EDP)。在创业的过程中,欧阳平凯以其突出的科研成果和多篇高水平论文,晋升为当时最年轻的副教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博士生导师,当选为“全国模范教师”,成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由其主持的《生物分离工程》获评国家精品课程。

据悉,欧阳平凯院士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代表,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曾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专家组成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生物化工专业委员会主任、江苏省生物技术协会理事长、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理事长、江苏省工程师学会理事长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杜邦科技创新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培养了包括院士、国家级人才和知名企业家在内的一大批领军型人才。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

黎介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国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

我国肠外瘘治疗鼻祖

临床营养支持奠基人黎介寿

因病医治无效

于2023年1月30日18时59分在南京逝世

享年98岁

黎介寿1924年10月出生于湖南浏阳,1963年4月入伍,197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专业技术一级,文职特级。1983年9月至2018年12月,黎介寿历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副院长兼腹部外科主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普通外科主任等职,曾作为战地医疗队专家组成员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一线危重伤员救治工作。

▲青年黎介寿

从南京解放时选择留下起,黎介寿就像追寻太阳的光辉一样追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此他27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用了整整30年。他的信仰从不动摇,即使被批为“反动学术权威”关进牛棚,他仍坚信:跟党走是一生最正确的选择。他始终忠诚党的事业,恪守党的宗旨,践行为民务实清廉。他用行动回答了共产党员是“先进一阵子”,还是“先进一辈子”的问题。在他攀登求索的世界里,浸透着一名共产党员对人民群众最深沉的爱;在他报国为民的实践中,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注入磅礴正能量,展示了一个党员的党性光辉、大爱之美。

黎介寿一生大爱,一生攀登,一生厚德,一生为梯。在人类肠道疾病的“神秘王国”,他穷尽一生心血,不懈攀登科研高峰,成为“世界上研究肠子时间最长的人”。他曾以4年多与猪“相依为命”的坚守,换来小肠移植这个世界性难题的攻克。在“九曲回肠”的世界里,黎介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亚洲第一”、“世界第一”,成为我国肠外瘘治疗的鼻祖、临床营养支持的奠基人、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的开拓者、加速康复外科和损伤控制性外科等技术与理念的倡导者。

▲为肠瘘宝宝治疗

黎介寿从医70余年,用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仁爱之心,为患者消除痛苦、送去健康。“只要病人还有一口气,做医生的就不能轻易放弃。”黎介寿视拯救生命高于一切,病人有1%的希望,他就尽100%的努力。他先后做手术21000多台,收到患者和亲属赠送的表扬信和锦旗14000多件。他先后带教了350余名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成长为我国普通外科领域的佼佼者,为党的医学事业集聚了一批优秀人才。他创建的全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军队和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是国家卫生部临床药理基地、全军胃肠外科重点实验室。

2018年12月离休后,黎介寿同志依旧心系军地医疗卫生事业和医院建设发展,仍然为医学人才的培养倾心尽力。90多岁高龄依旧坚持查房、会诊、带教学生和年轻人员,为普通外科的发展殚精竭虑;依旧心系单位建设,在医院改革重塑、融合整合、学科调整等关键时期,积极为医院建发展出谋划策;依旧心系军事斗争卫勤准备,多次为全院人员讲授战创伤救治技术、传授经验。

黎介寿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获得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中国医师奖、全国科技大会奖,被表彰为全军培养人才先进个人等。2013年度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重大典型予以广泛宣扬,并走进人民大会堂作先进事迹报告。2014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192178号小行星为“黎介寿星”。2015年9月3日作为英模代表应邀到北京参加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观礼。2019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胜利功勋荣誉章。

共和国今年已痛别17位院士

1月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原煤炭工业部副部长、党组成员范维唐,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月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赵其国,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3岁。

1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快堆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核集团快堆技术首席专家徐銤逝世。

1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核材料与工艺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武胜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四川成都逝世,享年89岁。

1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岩石力学与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研究员葛修润,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8岁。

1月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陆熙炎,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1月5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原副所长杨福愉,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

1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第七一九研究所研究员张金麟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87岁。

1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农田水利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茆智院士,因病医治无效在武汉逝世,享年91岁。

1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化学家、教育家、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原院长钱逸泰同志,因病于合肥逝世,享年83岁。

1月1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防空导弹领域专家梁晋才,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1月2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蔬菜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长、党委书记方智远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电子工程及通信技术专家胡光镇院士逝世。

1月2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军地雷、爆破技术领域专家李钊院士逝世。

1月2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我国著名半导体光电子学家王圩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1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杰出科学家、著名教育家、我国生物化工工程研究和工程教育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欧阳平凯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79岁。

1月3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国际小行星“黎介寿星”被命名人黎介寿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南京逝世,享年98岁。

他们献身科研,呕心沥血

这些“国之脊梁”

值得我们铭记!

转发,送别!

致敬!一路走好!

原标题:《痛别!又有两位巨星陨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