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二篇:认知沙产业 | 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

2023-02-01 19:0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前言:

《一个伟大预言的现实见证: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前言

初识沙产业:

第一篇:初识沙产业(1989-1993)|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

认知沙产业:

(一)站在“既顶天,又立地” 的理论高度

(二)对“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理解

(三)英文译名也要严肃对待

(四)钱老的会见与指导

(五)“不毛之地”搞生产

(六)以严谨定义为路引

(七)要“高屋建瓴”,不要“望文生义”

(八)是“小弟弟”也是“排头兵”

(九)“12字守则”易推广但还不全面

“什么是沙产业?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一项尖端技术!”

——钱学森,1995

(一)站在“既顶天,又立地” 的理论高度

王静、王晓琼(以下简称“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常常伴随时间进程而不断提升,您对沙产业理念的认知是否有这样体会?

刘恕(以下简称“刘”):确如你们所言,我在学习思考沙产业过程中有过这样的感受。当我从钱老的产业革命理论中学习他对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论述后,有种豁然开朗,仿佛敲开通向理解、认知沙产业的大门的感受,这点算作是认识上提升的体会吧!

王:您说是从钱老对第六次产业革命的论述中,开始对沙产业有所理解,我们在《钱学森精神读本》中读到,钱老提出和创建的理论,“既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又切中实际有的放矢,既能顶天,又能立地”,您提到的钱老的第六次产业革命,显然也是“既顶天,又立地” 的理论。

刘:你说的是钱学森图书馆出版的《钱学森精神读本》,这本书对帮助我们学习理解第六次产业革命的理论的意义。钱学森先生作为伟大的爱国者、杰出的科学家,始终以其博大精深的学识、超群的智慧凝视着未来,思谋着国家的发展。他认为,每一位关心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中国科学工作者,都应关注和思考如何迎接21世纪的问题。

于景元是我国著名系统科学家,曾在钱学森院士指导下创建系统学方面进行了许多创新工作,在一篇他讲述钱学森系统研究的成就和贡献的文章中这样写道,“20世纪80年代初……这一时期,钱老学术思想之活跃,涉猎领域之广泛,原始创新性之强,在学术界是十分罕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技术革命在我国成为热议的话题,钱老应邀在工业、军事、科学研究以及农业发展和环境资源等诸多领域讲演,阐述他一系列独到的精深的科学见地。我们从见诸于当时的报刊和出版物上,也看到钱老在这个时期,学术思想非常活跃。1983年1月,钱老还曾写信给《未来与发展》编辑部,希望这个刊物能够“着重未来,科学地预见中国”。

1984年2月7日,他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新春学术座谈会的讲话中提出,“人认识客观事物进程有飞跃的时候,这个叫科学革命”“人改造客观世界在技术上有大的进步,大的变革,这个叫技术革命”“有了科学革命,有了技术革命,最后它直接作用到生产,这个就会引起生产关系、生产结构的变化。当这种变化从量变到质变,有了飞跃,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产业革命”;阐述“产业革命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导致的生产体系和经济结构的飞跃,所以产业革命的巨大变革既包括生产力也包括生产关系。当然它也必然影响社会结构,带来社会上层建筑的变化”“ 产业革命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飞跃,它是社会形态,是经济方面的社会形态的飞跃。”钱老既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作了界定,又明确了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产业革命间的关系。

1984年5月10日,钱学森先生在给吕宗耀的信中,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产业革命进行分析梳理,提出自己的产业革命序列:

第一次:农牧业的出现和兴起,大约公元前七、八千年;

第二次: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发展,大约公元前一千多年;

第三次:大工业生产18世纪末,19世记初;

第四次:国家以至跨国大生产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我们要补课的那一次产业革命;

第五次:电子计算机、信息组织起来的生产体系,即将到来的一次产业革命;

第六次: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大农业,农、工、商综合生产体系,可能出现于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

在叙说产业革命序列同时,钱老还针对各次产业革命的内容,结合当时我国的实际,勾划出了近六十年内(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路线:要“补第四次产业革命的课”“迎头赶上,迎接正在酝酿的第五次产业革命”,并提出“创建发展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是二十一世纪将在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补课”、“赶上”和“创建”,任务鲜明。对其中“创建发展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的战略任务,钱老认为更具时代挑战性,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严肃问题”。

1984年3月3日,钱老在五O七研究所作的《工业革命的挑战和我们的对策》长篇报告中,从能源高度,将新技术革命与农业生产关联起来。并谈到,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国外发生的每一次产业革命都是在利用煤、石油、天然气,实际上最大的能源是太阳能。他列举一年中太阳光照辐射到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的能量,相当于消耗16000亿吨煤,将来我国煤炭产量翻一翻达到12亿吨(中国2002年实际生产原煤13.8亿吨,笔者注),也只是其千分之一。即便到2021年,中国煤炭产量达到了40.7亿吨,也只能达到太阳光辐射我国所产生能量的四百分之一。而就算只有1/4的国土上的太阳能量能够直接用于农业和林业,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是1%,每个人就会有5吨以上的农、林业产品。“现在的问题是,大量的浪费了,就是说太阳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作为低温辐射,又到太空了,人没有用到。”因此,钱老强调“我们要用科学技术把农业变成一个高度知识密集的技术性生产体系”,“把农业真正放到现代科学这个水平上来搞,高度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效能的大农业体系。”

到1984年5月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的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会议上,钱老便以《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为题,详细论述了创建知识密集型农业的科学构想。指出,“农业型的产业是指像传统农业那样,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地面上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但“它已经不是传统的农业了,其特点是以太阳光为直接能源,利用生物来进行高效益的综合生产,是生产体系,是一种产业”。要提高农业型产业的效益,需“一方面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另一方面又利用工业生产技术,也就是把全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都用上了。不但技术现代化,而且生产过程组织得很严密,一道一道工序配合得很紧密,是流水线式的生产。就是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既然说是知识密集的产业,那就要充分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一切可以运用的知识来组织经营它。”

农业型生产的体系有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五种类型,钱老分类进行了论述。在清晰地梳理了产业革命所经历的五次历史进程后,钱老预见性的提出,“创立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将引起的生产体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将在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出现的第六次产业革命。1984年8月20日,《创建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的讲话内容在由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出版的《农业现代化探讨》第36期上发表,标志着钱学森先生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战略思考和理论体系形成,“既高屋见瓴,高瞻远瞩,又切中实际有的放矢,既能顶天,又能立地”。

(二)对“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理解

王:钱学森先生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博大精深,至今我们读起仍然自愧理解得肤浅,也特别想请教您是怎样理解钱老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

刘:第六次产业革命,蕴含着钱学森先生丰博的学识、卓越的见地及高瞻远瞩的智慧,充满着思想的创新和深刻的内涵。我和你们有同样的感受,至今对其了解也还很肤浅,需要不断的学习,温故知新。

地球表层五光十色的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它的万象更迭和生命活动的不息运转,滋润万物生息的降水,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粮食、菜蔬、鱼肉,以及生产发展所利用的煤、石油、天然汽等主要能源,无一不是太阳能转化的形态。太阳能是最大的动力来源。人类社会发展至今,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开发利用了煤、石油、天然气,包括核能;现今很多的迹象表明,曾经支撑工业革命技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方式运转的化石能源,正面临枯竭的危机。同时,在地球家园上,人口数量持续增长并已突破80亿,粮食危机也在困扰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危机,这也意味着其中蕴藏着新的产业出现的机遇,需要有能够站在历史发展高处的睿智者,以博大胸怀和高瞻远瞩,去谋划布局,指出“值得重视的方向”。钱老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的提出,就是应时代的召唤而出现的。对这项理论的理解,结合钱老的教导,包括书信指导,以及多年来的一些实践工作,我认为可以简要概括为四个方面,可以和大家分享,也欢迎讨论、交流。

一、充分利用太阳能。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以阳光为能源,“通过光合作用进行产品生产”的农业型生产体系出现为其特征。该农业型生产体系,“利用生物来进行高效益的综合生产”,以充分利用阳光能量“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作为产业追求高效益的综合生产根本路径。从能源视角,第六次产业革命有别于以化石能源的产业革命,它的能源“取之不竭,用之无禁”。

二、知识和技术密集。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农业型产业体系,“一方面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另外一方面又利用工业生产技术,也就是把全部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都用上了”,并“充分运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一切可以运用的知识来组织、经营它”。由于生物工程、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微生物、酶、细胞、基因为代表的生物工程,到21世纪将发展为以动植物工程、药物和疫苗、蛋白质工程、细胞融合、基因重组等为核心的生物工程产业,引发一次新的产业革命”。 突显出第六次产业革命出现的农业型产业体系高度知识和技术密集的本质。

三、集团式公司运作。第六次产业革命重点变革在于生产组织,直接将第四次产业革命的成果——集团式公司组织经营,应用于农业型产业体系。这种农业型产业的集团式公司,“不仅是劳动对象的拓广,而且还将以集信息、金融、管理、科技、生产,加上工、商、贸于一体的集团公司体制的运作”。可见,以人工控制温室技术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为基本特点的沙产业,其生产过程一经启动,便进入农场生产工厂化进程,体现着第六次产业革命彻底改变第一产业面貌,实现生产工厂化的诉求。正如钱老所讲,“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核心是将传统的第一产业改造成类似现代第二产业的新兴产业”。 

四、消除三大差别。钱老认为,第六次产业革命,将在社会发展史上产生重要的意义。其直接的社会效果将会消除人类历史上数以千年形成的农业与工业、城市与乡村、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伴随优化组合现代技术,拓宽劳动对象和创建适应生产发展的集信息、金融、管理、科技服务、生产加工、商贸为一体的集团公司将会彻底的改变经济的社会形态。这如同第三次产业革命,机械工业兴起,手工业被消灭一样,在第六次产业革命中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除生产产品不同外,在生产方式上已无实质性差别,两者结合起来成为生产物质资料产业。工业和农业、工人和农民间的差别将被消除。由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发生地应是在农村、山村、渔村和边远荒漠地带。随着这一产业革命的发展,这些地方也都将发生巨大变化,由落后的边陲乡村转变为改变成居民集中的城镇。第六次产业革命发展将在根本上消除历史上形成的三大差别。

对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在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钱老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已形成,并乐观又坚定的相信,这一理想必然实现。他在1984年3月3日《工业革命的挑战和我们的对策》一文中这样写道:“我们把农业真正放到现代科学这个水平上来搞,高度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效能的大农业体系。农村小城镇化是什么?这就是消灭两个差别。城乡差别、工农差别消灭了,……劳动者也是一个专家,他要有很丰富地知识。这个前景是在我们的时代,就要消灭历史形成的三大差别,而这个事情在我国是看得见的,恐怕到下世纪,到建国100周年时,就要实现了”。

按钱老所讲,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农业型的知识密集产业的创建不只是这些产业自身的问题,工矿业要跟上,原材料也要跟上,还有交通运输业、信息情报业、教育文化业,以及商品流通业,城乡建设和生活服务等。”第六次产业革命不是局部变化,而是全局性、整体生产体系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变革。钱老预见并提出,“要看到21世纪,看到在我国大地上将要出现的知识密集型农业,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生产体系和生产组织的变革”,对我国当代发展具有战略性导向作用,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严肃问题”。

王:这是一个非常宏大、又具有专业属性的,关于未来发展指引的理论体系,也是我们要去认真学习和不断思考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是钱老留给我们一份丰实的值得我们终身学习的思想财富。

刘: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是钱学森先生“卷帙浩繁的思想宝库”中浓墨重彩的大作,它的深邃内涵、它的价值和意义,等待着我们大家持续不断的为之奋力学习、理解和贯彻。上世记80年代初,钱老关于第六次产业革命创建知识密集型的农业型产业作过讲话,有过不少的听众;文章也见诸于公开发行的报刊。但是,这些前人从未有过的原创性论述,在当时并非都能为人们认识和理解。所以钱老强调,“要深入研究下去,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方向”。1992年11月18日,钱老致信王寿云先生说,“我说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也要作为一个大项目组织全国力量进行研究。估计到建党100周年就将在我国全面铺开”;1994年6月17日在致刘昌明信中,更明确,“第六次产业革命是件大事,它不但会促进我国奔小康,而且将在21世纪推动我国奔向中等发达国家”。钱老将他提出的第六次产业革命写进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中,认为这是自己重要学术成就。足见钱老对这一理论的重视。

(三)英文译名也要严肃对待

王:您前面也有讲到,在钱老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中,有农业、林业、草业、海业和沙业五种类型,钱老分类进行了论述。钱老为什么将农、林、草、海、沙并列为农业型知识密集的产业类型?

刘:按照钱老论述,他明晰地界定了农业型产业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生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更指明这个生产的体系是充分利用普照大地的阳光和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作为固定转化工具的。

地球表层从苔原到森林,由草地到沙漠,加上浩淼的海洋,都在接受阳光的普惠,都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生长,具备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这表明在地球表层农业型产业有着广阔的发生空间。这是钱老基于对地球表层存在客体的系统分析、深刻认织得出的结论。

虽然在地球表层的天然生态系统中,固定太阳能的净初始生产力是有差别的,如:森林和沼泽单位面积上净初始生产力为最高,但占据了地球表面的80%以上的海洋和沙漠,它们接受阳光的表层面积广阔,从固定太阳能效率视角出发,海洋和沙漠同样可产生高效率。这是将农、林、草、海、沙产业并列为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产业类型的根本和基础。

由此可见,钱老是依据地域类型自然地理特征的不同,及其所带来生产活动的差异性,区分为:农、林、草、海和沙五种类型,列入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农业型产业体系中的。当得知沙产业与农、林、草、海并列为农业型产业时,郭普、禹贵民这两位长期在甘肃从事沙漠治理工作的老先生在文章中写道:“把沙漠与农、林、草、海并列,纳入第六次产业革命的主战场,……彻底改变了对沙漠戈壁的认识与态度,真是震古烁今,新从耳目,发人深思,促人奋进”,由衷的表达着他们的感受。

虽然五种类型产业的生产经营地域和生产活动经营方向各有不同特点,但它们同属第六次产业革命,有着不可割裂的天然的共同属性。钱老曾指出,这五种产业类型的差异,最终会在知识技术创新发展中消除,共享有“农业型知识、技术密集产业”大名。

有一个细节,可帮助我们从中窥视出农、林、草、海、沙五种产业类型属性上们共同点,那就是有关沙产业的英译名。1994年《科技导报》准备刊登有关沙产业论文时,蔡德诚总编请示钱老,如何英译沙产业。钱老亲笔译为“Deserticulture”。接着钱老也对农、林、草、海的农业型产业一一作了对应的英文翻译:农产业译为 Agriculture;林产业译为 Arboriculture;草业译为Proticulture;海业译为Mari-niculture。1994年7月,钱老曾致函时为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所长、我国草业科学奠基人任继周院士,征寻对译定英文名称的意见,得到了任继周院士赞同。从钱老对农、林、草、海、沙五种农业型产业的英文译名的结构上,可清晰看出,作为钱老预见的将迎来的新一次产业革命中的沙产业,与农、林、草、海同样都用“culture”作词尾,成为这一产业体系的组成者。这是鲜为人知的一段真实故事,任继周院士曾多次向我谈及此事,并告知要学习钱老的治学精神。1995年10月2日,钱老在给我的信中写到,“农产业、林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是科学名词,……说到底,它们都是阳光农业。”

王:钱老严谨、缜密、求实的学风,实在令后辈景仰和学习!在您《解读沙产业》书中以及发表过的文章中,一直强调要根植于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去认识沙产业,这是您在学习中的感悟,也是对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传播吧!

刘:生活工作在沙区的群众和干部,包括专业沙漠科学工作者都在关注钱老提倡的沙产业这个新产业类型。如何做到正确的理解它,而不陷入‘望文生义’的迷茫之中,我认为尤为重要的是,要把它置放在对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认识中去理解。因为钱老关于沙产业的理论,是建筑在高科技,特别是以生物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基础上。我们已知道,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的农业型产业是按其主要生产活动范围及生产活动特点划分出,“一旦实现了知识密集的林产业、农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那人类通过生物充分利用太阳光能生产的事业,整个经济结构就要改观。”沙产业是第六次产业革命中产业体系中五种产业类型的组成部分,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也是沙产业诞生的基础和本源。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不是以充分利用阳光能“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作为产业追求的目标,不是以“知识密集的大农业生产体系出现”作为标识,那么受水分制约、陆地生态系统净初生产量低下、风大沙多的干旱不毛之地,何以能成为发展农业型产业的土地资源?又何以有沙产业?

我们首先是学习,认真学习钱老有关发展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的论说。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这一产业词汇,是钱老从系统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中提出的产业革命的发展理论。因之,无论涉及哪一种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类型的发展,都必须完成第六次产业革命的总体理论,而不能望文生义的理解,或只从技术层面把握。只有将沙产业根置于第六次产业命理论中,以领悟第六次产业命理论做基础,在溯本求源中,系统认识沙产业,才会加深对沙产业的理解。这点,也是我们所有追随钱老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学习并践行沙产业的同行们,大家所共有的体验。

(四)钱老的会见与指导

王:您谈到以领悟第六次产业命理论做基础,在溯本求源中去理解沙产业,对我们很有启发。如果沿着时间脉络更好地了解沙产业,钱老在上世纪90年代对沙产业又做出了哪些专题论述?有没有更多的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书信?

刘:钱老在20世纪80年代初,对解释沙产业用的笔墨虽然不多,但论点明确。比如在1984年12月23日,钱老在中国农科院第三届学术委员会报告中对沙产业阐述:一是从科学视角出发,具有充沛阳光资源的沙漠、戈壁可以发展成为农业型产业空间;二是当前广袤的沙漠、戈壁上阳光资源的潜力远未被开发利用;三是沙产业研究还是空白,真正做到沙产业大发展还有待时日。这些言简意赅的论述,是钱老对沙产业最基本、最初始的目标和任务勾划。

到20世纪90年代,钱老以书信及书面发言形式,对沙产业作了更为直白、详尽的论述,其中最为直接的论述是在1994年和1995年。

1994年9月27~28日,促进沙产业发展基金筹备组召开了“纪念钱学森沙产业理念发表10年研讨会”。与会人员大多来自我国西部省区的科技工作者和干部,钱老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

会前的9月21日,他写信向与会者致意,希望大家“对沙漠实施综合治理、综合开发”,并意味深长地提示,面对沙漠要在“已经有基础的防沙、治沙、固沙亊业开拓出去”,要有新思路、新办法。会后,钱老在国防科工委办公室会见了部分代表。这次会见,可以说是钱老自十年前首次论述沙产业概念,并在1991年北京香山沙产业学术研讨会后,对沙产业做出的进一步作阐述:

 一、“我们大有所为”:阳光充足是干旱荒漠地区的优势,在占我国土地面积1/6的国土,我们是大有可为的。21世纪,我们将在社会主义中国建立并发展中国的沙产业,搞得好,产值也可能上千亿元。将来还可能更多,因为在这里面的可能性很大,这里不光是利用生物转化太阳能,依靠科学技术,太阳能也可以直接转变利用,比如太阳能电池,还有风力发电等。

二、“要提高利用太阳光生产食品的效率”:结合邓小平同志讲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概念,用现代科学技术、生物技术来发展沙产业:我想恐怕从现在再过几十年,人吃的东西要变了。这对农业科学、生物技术、医学科学、营养学恐怕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将来食品的原料的范围也大大扩大,人口不断在增加,老是老一套是不行的。要提高效率,生产效率,要提高利用太阳光生产食品的效率。食品原料的范围要扩大,微藻生产就是扩大的食品原料,那么我们沙漠的贡献就大了,沙漠里还有什么好东西可拿出来,提出来,这就要开拓思路,找出新路子。我体会提出的沙产业的任务,我们要在100年内逐步的做,中间不断地有所生产有所发展。青海、甘肃河西等地区阳光比较充足,所以那些地区有它的优点。这样我也想到田裕钊同志要开发的微藻,只要阳光充足,恐怕像西藏那地方也一样可以开发利用。那么至于说盐藻,用盐藻生产胡萝卜素,这个在盐湖地区是大有希望的。

三、“如何搞好就得学习”:沙产业今后的任务大概还有100年,分阶段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累集资金,再用来开发。因为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不是计划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搞好就得学习。比如,沙产业发展后,还有加工出口问题,现在把生产组织起来,生产能力扩大了,还要创造一些、开拓一些,因为市场需要很广。

四、“沙产业发展可要有有效的组织”:沙产业发展可要有有效的组织,否则就会破坏沙漠生态环境,如挖甘草的问题,现在有点乱。当前市场需要很广,所以我们这个沙产业前途无量,但必须是要组织起来,有效的组织进行,这是个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有好些问题要做群众的工作,要合乎群众的思想,去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并要有效的组织,否则会把资源破坏。

在钱老办公室聆听着他对沙产业这一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发展微藻以及经营管理好生产活动,和沙产业所肩负的增加食物、保护好生态环境的任务,大家深受启发。钱老语重心长的讲话,更鼓舞了大家准备迎接新任务挑战的信心。钱老的这次会见,也让大家更加明确了要用全新观念和思维方式综合分析沙区资源优势;要以留下阳光,提升光合作效率,探索微藻产业作为发展方向;要用新的开发模式经营管理沙产业;要以寓保护于开发利用之中的观念,以实现沙产业在特殊生境下、在可持续发展中取得高效益。钱老此次有关沙产业的专题论述,为践行沙产业作了理论准备和组织准备。

(五)“不毛之地”搞生产

王:上世纪90年代中,钱老曾开章明义的提出,“沙产业就是在 ‘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对沙产业作了界定,这也是对沙产业的专题论述。

刘:我很同意这个看法!“什么是沙产业?沙产业就是在不毛之地搞农业生产,而且是大农业生产。这可以说,是一项‘尖端技术’!……我们发展尖端技术的沙产业,也就是用现代生物科学的成就,再加水利工程、材料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等前沿高新技术,一定能够在沙漠、戈壁开发出新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农业,即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 这段概括的陈述,出现在1995年11月20日在甘肃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钱老的书面发言中。也是在这一天,在甘肃张掖,河西走廊沙产业开发工作会议由国家林业部、中国科协及甘肃省政府联合召开。与会人员来自不同的部门和行业,对沙产业概念了解不多,也有受专业知识框架影响,接受崭新的理念还需要过程。钱老开章明义的规范界定了沙产业是什么,旨在引领大家明确沙产业的概念,把握好践行方向并从战略的视角,积极行动起来,努力完成“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宏愿。

首先,钱老明确了沙产业的分布地域。用“不毛之地”概括沙产业的生产活动范围,勾画出沙产业生产活动区的自然特征以及由其引起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独特性。“不毛之地”可理解为,受水分制约、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生产量最为低下,土地利用受极大限制,采用传统(常规)农业技术无法创造农业效益的土地,但并非严格的自然地理地带性界定。地带性是指地球表层按一定方向有规律呈带状分布、排列着各具特点的自然综合体的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过程中确立的地球表层地域分异规律。结合实际,受水分制约、陆地生态系统的净初生产量低下的地区,分布在荒漠、荒漠草原、干草原不同自然地理地带,并以荒漠地带为主。广袤的干旱荒漠,按其地表组成和地貌形态,既有黄沙遍野,沙丘连绵,也有丘间低地、湖盆和盐碱滩,还有砾质、沙砾质的戈壁和龟裂土地等,是净初生产量极为低下、土地利用受干旱极大限制的“不毛之地”。以干旱不毛之地来界定沙产业生产活动地域范围,有助于帮助人们加深对沙产业生产活动特点的理解,同时为沙产业实践的广阔开拓空间,提供了依据。

其次,讲明了沙产业是农业型的产业,它的产业特征是以 “尖端技术”发展的“大农业”。农业型产业的实质是利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色素等生命活动营养素的过程。沙产业的重要特征是知识密集型农业,而且是大农业,是运用大量的现代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产业。地球表层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接受太阳通过辐射给予的巨大能量。据粗略估算,陆地荒漠上每平方米每天获得的能量相当于半公升汽油或一公斤煤炭。但自然地理特点又形成了农业型产业发展的限制要素:干旱的气候、盛夏的高气温、裸露的流沙或砂砾所覆盖地表,以及沙漠天然植被的初始生产力平均仅为70克/(米3·年)。这决定了这里的农业性产业只有借助于新技术,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充沛无比的太阳能,才能蓬勃发展。因而沙产业不是已有绿洲种植业的技术改进,而是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平台上的、具有地域特点,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尖端技术”是产业发展的技术核心。

再次,以“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基地”作为产业的组织经营模式,是沙产业最终形成的产业形态。它既像一般绿洲呈团块状分散布落在广袤荒漠中,又从生产方式、组织构架、发展前景根本上区别于绿洲。

由上可见,钱老这段开章明义,对什么是沙产业的不足百字说,实质上也是对他亲自拟定的英文为(deserticulture)的沙产业做了高度概括的陈述。

(六)以严谨定义为路引

王:钱老的沙产业定义,帮助大家更好地认知沙产业,您如何认识沙产业定义的作用?

刘:我前面有介绍钱老对沙产业英文翻译的严谨。关于沙产业的定义,钱老也是非常严肃认真的。1996年,钱老在给时任中国地理学会瞿宁淑先生的信中,谈到南京地理与湖泊所提出开发河床矿砂资源课题报告时,也有一段对沙产业概念明确的话,“我和中国科协的刘恕同志多年来宣传开发戈壁、利用阳光搞农业型生产,现在已在甘肃省河西走廊有了成功的开始,是用塑料透光膜造大棚,取光保温,棚下沙地下铺隔水膜防渗,用滴灌节水种蔬菜。我们称此为沙产业,是农业型的产业。”“地理界同志提议的河床沙资源开采最好不称沙产业,可称砂业,以示区别”。

在给瞿宁淑先生信的同时,钱老也写信给我,“我近日收到地理研究所同志寄来开发江河淤沙的建议,也称为沙产业。我已去函纠正,这个沙产业不是我们说的沙产业。”钱老明确地指出了,沙产业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

由于沙产业是一个新产业概念,钱老赋予沙产业明确概念的作用。首先,为产业范围做了规定。如,一些直接与沙区和沙物质相联系,像沙区石油业、建材业等产业不是农业型产业,就不在沙产业范围。产业的范围为一种产业发展的守则,这对如何建立起沙产业很有意义。其次,沙漠地区具有众所周知的严酷自然条件,为人类生产、生活带来风沙、干旱之害。人们习惯于以防害、防灾作为沙地治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沙产业概念的建立,能帮助人们辩证的认识沙区的自然条件,正确理解防治沙漠危害与开发利用沙地之间、兴利与除害之间的关系,从而树立起寓防治于开发利用之中,以开发利用促治理,以治理确保开发的策略思想。这种策略思想的树立,对于我们这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更有实际意义。崭新的沙产业概念可谓简洁扼要、明确清晰,为嗣后人们把握理解、实践发展沙产业,奠定了理论基础,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学科发展、知识更新和人才培养。

王:现在我们更理解钱老为什么严谨、严格对待沙产业定义和概念,为什么会对香山会议的总结作出“脱离实际,‘书生气’!”的批评了。学习理解沙产业应是要从对它的定义的正确认识起步啊。

刘:就沙产业的定义、概念,钱老先后给潘伯荣、金德生、瞿宁淑等致函说明:“我所说的沙产业是以阳光和生物为基础的农业型知识密集型生产产业”。当沙产业初步试点在甘肃河西走廊开始起步,钱老给中国地理学会秘书长致函,以这个沙产业的雏形,说明沙产业的概念,足以表明沙产业的概念定义的意义。

 

(七)要“高屋建瓴”,不要“望文生义”

王:看来,沙产业与其他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相比,确有其特殊性,您对此有何见解?

刘:我赞同沙产业与其他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相比有特殊性的看法。所说特殊性是指区别于与其他农业型知识密集产业共同属性(如以阳光为直接能源, “进行高效益的综合生产体系”;建立在“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和“全部现代化科学技术,包括新的技术革命的成果”的“知识密集的大农业生产体系”;将传统的第一产业改造成类似现代第二产业的新兴产业)之外的独特属性特征。其特殊性我觉得有三点:

① 沙产业具有产业生产活动地域的规定性;

② 沙产业具有极高生产力的可能性;

③ 沙产业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目标的必然性。

关于沙产业具有产业生产活动地域的规定性的特点,我们已在前作过讨论,不再赘述。不过,正是由于沙产业生产活动空间具有地域特征,因而造就出沙产业的独特结构。所以在农、林、草、海、沙五项产业类型中,可以说沙产业的生产活动、方式,是最具分布地域特点烙印的。

关于沙产业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可能性的判断,源自沙产业发展可极大的提高植物对太阳能的固定转化率。钱老所倡导的沙产业,将目光转向分布在地球表面充沛阳光的“不毛之地”,把提高太阳能同化效率作为开发方向。

沙产业生产活动地域有着植物光合作用丰富的物质基础——光资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同化二氧化碳和水制造有机物质并释放氧气过程;而农业型产业实质上就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类、色素等生命活动营养素。植物光合作用只能吸收可见光部分,0.38~0.71微米之间称为“生理辐射”。整个地球表层通常有1/3的天空被云雾遮盖,但我国沙漠、戈壁远离海洋,云层稀少,全年日照时数多,在2800~3300之间,日照率高达70%左右,太阳辐射量达到670~837千焦耳/平方厘米,这意味着沙漠、戈壁上将出现地球表层上最高的光合作用效率:沙漠、戈壁阳光充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绿色生命体的高效率光合作用,是可持续发展的常青产业。这项以在现代技术为核心,建立起来的人工控制温室改善植物固定转化太阳能的条件,及其与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沙产业生产过程,一经启动,便进入工厂化,体现着彻底改变第一产业面貌的诉求,造就出革命性光合产量的飞跃。诚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为“荒漠(desert)”作出的诠释:“荒漠的自然生产力比大多数生态系低,植被靠水,而其它有机赖植物,这就意味着干旱条件限制了区内辐射、温度及其它生长因素,否则能获得地球最高水平的生产力。”沙产业具有极高的生产力可能性。

关于沙产业以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为目标的必然性,显然与它的生产活动区域的自然环境特殊性相关。沙漠、戈壁脆弱的生态平衡,加之我国沙漠及沙地的总面积中,流动沙丘占有62.4%,半固定、固定沙丘占33.6%的状态下,防治风沙危害也是永恒的活题。沙产业发展寓于环境保护之中,是沙产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内在保障。所以,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是沙产业必然完成的目标任务。

如果我们从哲学认知高度看待沙产业,则沙产业理念具有方向性和创新性特征。沙产业理念是一项跨世纪的荒漠开发战略,它包含了开发利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系列措施。以“变不毛之地为沃土”的沙产业理念是一种新思维,一个新理念,是在40年来我国沙漠治理基础上,对原有思维模式的开拓性创新。具有崭新的思路和丰富的内涵的沙产业,特别显示出其具备第六次产业革命“既高屋见瓴,高瞻远瞩,又切中实际有的放矢,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理论特征,这也要求我们对沙产业,不能仅从技术层面和土地类型划分去认识,更不能“望文生义”的去理解。

(八)是“小弟弟”也是“排头兵”

王:具有如此特殊意义的沙产业,钱老为什么称它为第六次产业革命产业类型中的“小弟弟”?

刘:在钱老多次的文稿和讲话中,确实一直遵循这个排序,沙产业在五种产业类型中排在最后;虽然排序如此,但并不意味着沙产业不如前几种重要。沙产业被称之为“小弟弟”一词,源自钱老1995年12月10日写给我的一封信中,“引入高新技术以及高新技术产品,新材料、信息技术等,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新产业,一个真正知识密集型的农产业、林产业、草产业、海产业和沙产业将要在人类历史上登上舞台了。而这是从小弟弟沙产业做起的!高新技术将引发人类历史上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中国人可以当带头的!”显而易见,钱老这是称赞沙产业的发展,走在其他类型的前面的诙谐之语。称沙产业为知识密集农业型产业中的“小弟弟”,也意味着沙产业给予我们的是一种观念上的转变,是全新认识理念和产业模式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王:沙产业将人们对干旱荒漠的开发文明推向新里程。面对时代的挑战,广袤的干旱荒漠,可望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

刘:是的,当广袤的干旱荒漠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人类社会将会摆脱饥饿的羁绊。实际上,在世界范围内,食物短缺早在上世纪中就已显现。1963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根据1957~1959年对80个国家的调查,得出结论:在发展中国家,有60%人口处于营养不良状态。1978~1981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处于营养不良状态人口达3.35亿~4.49亿。直至21世纪的2007年8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指出,世界仍有8.54亿人口处于饥饿状态。新世纪已然到来,人类社会虽迎来知识经济时代,但人类仍遭受饥饿,生存的基本保障仍呈现危机。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并在农耕土地流失、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品种日趋单一等情况下,全世界粮食供应能力变得日益脆弱。

令我们充满信心的是,由于科学技术进步,特别是生物技术的发展正悄然的引发着一场农业型产业革命的到来。在这场大变革中,被钱老称作“小弟弟”的沙产业以其独到的特征,扩大了农业型产业空间,增加食物产出,增添食物品种,干旱不毛之地成为破解人类遭受粮食短缺羁绊难题的钥匙,广袤的干旱荒漠也将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新空间。

(九)“12字守则”易推广但还不全面

王:在您的文章中,把“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作为沙产业的技术路线提出,在您的《认知沙产业,践行沙产业》的文集中,也将其作为“理性认识沙产业的‘12’字技术守则”予以收录。我们也读到有人将这12字技术守则直称为钱老的沙产业,对此您如何看?

刘:这个问题我们要从“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产生的源头说起。1995年8月,全国绿洲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究会在呼和浩特召开。会议期间,与会人员研讨了沙产业发展的形势。其间,我讲到,一直关心沙产业发展的宋平先生曾告诫说,“不要忘了,向沙区群众宣讲沙产业,要用通俗易懂,又便于掌握、去实施的语言讲好沙产业”。大家觉得宋老的告诫十分重要,于是开始讨论,怎样表达“通俗易懂,又便于掌握实施”?议论过程,聪明的三北防护林局李建树局长综合大家讨论内容,概括出:“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12个字。大家一致认为,这种简洁表述抓住了要义,便于记忆,更是沙产业实施措施的指南,应通过各种方式传播。

生产者对沙产业的了解和认识,是通过应用技术来完成和加深的。“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回应了这些关切:怎么样在不毛之地上搞农业生产,用什么办法才能达到多采光,如何实现少用水,这要靠应用技术,而且投入和产出的比例,应该是合算、可嬴利的。事实表明,这个‘12字口诀’,在动员群众,组识群众,步入沙产业实践过程,真正发挥了作用。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虽体现了沙产业的要义,但它表述的只是实现知识密集农业型沙产业的路径、方法,而钱老的知识密集农业型沙产业理念,给出的是战略和方向。二者处在不同格局上。我们须回到人们对钱老所创建的理论“既能顶天,又能立地”的评语中,去认识“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守则,并且只能说,这12个字表述的是沙产业理念的“立地”部分;而没有涵盖到钱老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中沙产业战略方向的“顶天”内涵。因此,用“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作为沙产业理念表述,是不能全面反映沙产业理念的价值。

王:谢谢您的回答。学会站在历史发展高度认知沙产业,才能理解钱老赋予“沙产业”的目标、任务和它的价值。在与您对话过程中,我们也真切的感受到通向理解、认知沙产业的大门更加开阔。

刘:我们一直在讨论对沙产业的认知问题。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科学真理的光辉终究会为人们所发现。钱老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和沙产业的真谛在提出来后来也引起了大家关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媒体也有关注和报道。在《中国环境报》的报道中,钱老就直接谈到,沙产业是“用一种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思维方式综合分析沙区资源优势,用全新的治理措施、开发模式经营管理沙区生态系统……明确发展沙产业的目标是运用系统工程,寓防治于开发之中以求得沙区发展的协调性、综合性和持续性,而沙产业则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求得特殊生境中特殊经济效应及价值”。1995年2月27日《人民日报》(科技园地版)发表了记者对钱老的访谈,标题为《建立新机制发展沙产业》。小标题有三个,分别是:奋斗一百年建立沙产业;要有适合机制的组织;沙区是新食品原料的开拓地。同时也有与我以《跨世纪的沙区开发工程》为标题作了访谈。在媒体的助力下,第六次产业革命理论及沙产业得到广度与深度的传播,引起更多的人关注。尤其是生活、工作在西北干旱地区的群众、干部和科技人员,开始学习认识沙产业。

沙产业也得到有关部门领导的高度评价。1998年10月 21日,在人民大会堂,全国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召开促进沙产业发展座谈会。会上人大环资委副主任王涛说,“沙产业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创建,是一种伟大的创举;是一种指引我们正确评价自然条件,辩证地看待环境和资源的思想理论;它不是写在纸面上,而是展现在沙漠戈壁上的这些典型示范区,显示着一种寓防治土地荒漠化于开发利用之中的科学构想的成功。沙产业典型经验在我国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的推广,将会有力地促进我国干旱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沙漠地区是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新基地;沙产业在石油基地的创建,将造就一个‘地下是油洲,地上有绿洲’的壮丽景观,预示着一个美好的未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祝光耀结合切身的体会,详细论述了“沙产业是治理土地荒漠化的必由之路”,强调这项工作是多学科、跨部门的共同事业,对沙产业的健康发展寄予希望。与会的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副主任李凤洲中将,在即席讲话中,历数了自己30年来于大漠戈壁中与指战员们在恶劣的风沙干旱条件下完成研试任务的艰苦,高度评价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意义和作用。

认识是行动的前题和先导。在第六次产业命理论体系中,系统、深刻的认识沙产业,也我想特别强调的。对沙产业认识的升提,也标志着我们将迎来沙产业的践行期。

注:本文所有配图均由中国科协原副主席、中国绿发会名誉理事长刘恕先生提供。

更多内容未完待续,《一个伟大预言的现实见证:对话刘恕,探寻钱学森沙产业理念》第三篇:践行沙产业将于近期陆续推出,敬请读者期待。

整理/Cherry 审/Tammy 编/angel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