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学会这5招,你也可以像心理咨询师那样拥有看见他人的力量
原创 meiyayibu meiya
-01-
以下这些场景在你们的生活中是否出现过,甚至很多见?
饭桌上,上小学的孩子一直和妈妈说自己不要吃某道菜,“不喜欢它的味道”,可妈妈却一直以“有营养”为说辞,拼命给孩子夹这道菜。
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更强的自我和隐私意识,和父母说了一遍又一遍,“进我房门要敲门,不要翻我抽屉里的东西”,可是父母就和完全没有听见一样,下一次依旧如此,随便进出孩子的房间,随便乱翻ta的东西。当父母看到同学写给孩子的情歌歌词时,便不问缘由地把孩子狠狠教育了一顿,告诫ta:“中学不许谈恋爱!”
亲密关系里,妻子因为和领导的关系出了问题,情绪很焦虑很沮丧,想和丈夫倾诉一下,丈夫却很快给出建议:“你要不辞职算了,反正我赚的钱也够养家”,并且还责备妻子:“这才多大的事,看把你愁的,你心理素质也太差了!”或者丈夫根本没有耐心倾听妻子的烦心事,当她刚说两句,他就嫌烦地说:“我累了,要去睡觉了。”
在友情里,三个好友聚会,说好12点见面,距离最远的你准时到了,连午饭也没有吃,其他两位却姗姗来迟,迟到了大半个小时,并且告诉你,她们都吃过午饭,当你说自己没有吃午饭时,她们也没太在意,只说了一句“一会你点些吃的”,你内心感到失落和受伤,但你选择不去看它们,朋友们也看不见它们。
这些场景,可能有不少朋友经历过。如果你是那个孩子、那位妻子或者那位准时到的朋友,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也许你会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重视,或者感觉自己不被爱。你还会有一种很深的痛苦,那种说不出来,但是就是很难受的感觉,因为你感觉自己不被看见。
虽然,看起来这些事情都不是什么大事,但是就是这样一件件小事,如果经常出现在你的生活中,经常让你感觉自己不被看见,你一定感到非常痛苦,因为不被他人看见的人,ta会很孤独,仿佛自己不存在一样,ta会失去一种自我的存在感。
一个人被别人看见,是什么意思?就是他的需要、情绪、感受、想法、心声、做事的内在逻辑,包括外在的行为被人正确地感知、理解和接纳。
-02-
来访者小宋和我做了一段时间咨询,上次咨询结束时,他充满感情地说:“在你这里,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人真正看见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你理解我、接纳我、共情我,鼓励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成长在一个不被父母看见的家庭,一直以来压抑了内心的很多需要,与人相处时也会扭曲很多外部的信息,导致人际关系出现问题。
他的话语让我很感动,因为我看到他一直以来努力的自我成长,他的话语是对我工作的认可,同时,我也感受到自己被他看见的幸福,即“他看见我看见他了”,这也是一种很棒的看见。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经过很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才拥有看见自己和别人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人就无法做到看见自己和他人,我总结了以下5点,帮助你更好的看见自己与他人。
1、去标签化,看见真实的个体而非标签。
标签化思维就存在了几千年,贴标签从某个层面上讲是好东西,也是很多人优选的思维方式,因为它足够简单,容易帮助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快速形成自己的判断,进行标签化分类之后,人们会感觉自己对问题更有掌控感。
但是,标签化他人,本质上是一种幻想和惰性思维,我们希望找到描述一个人的标准答案,从此就可以一劳永逸,未来不管发生什么,用这个标签一套,然后说:“看吧,这个人就是这样的!”
但真相是,真实的个体比标签更丰富更复杂,没有任何一个标签可以涵盖一个人。
来访者小宇是一名15岁的中学生,学习成绩中等,他很讨厌背诵古文,完成不了背诵的相关作业,经常被语文老师当众批评,父母也总说他:“人有点小聪明,就是太懒了!”
时间久了,小宇对上语文课越来越排斥,一背古文就头痛不止,甚至影响到了他对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下降,可父母还说他“装病,就是太懒了”,直到小宇被诊断为抑郁症,父母才开始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
通过心理咨询,父母才知道在“太懒了”这个标签下,他们无法看见小宇在学其他科目时的努力和勤奋,无法看见他因不擅长背古文或者背诵方法不对遇到的困难,也没法共情他作为一个青春期的学生经常被老师当众批评的痛苦。
标签化他人,会阻碍我们去看见对方真实的样子,也不利于我们真正地解决问题。
当小宇的父母放下标签,尝试去理解孩子,改变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帮助其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时,孩子的心理问题便得到很大的缓解。
所以,唯有放下标签,才能看到他人内心真实的心理状态,进而看见问题的本质,有效解决。
面对自己时,也是如此,不要给自己贴上“太脆弱了”“玻璃心”“很不安全”等标签,然后困在其中,这会阻碍了我们去看见真实的自己。
2、不否定他人的感受,不用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衡量他人,评判他人。
女儿快3岁的时候,有一回我带她泡温泉,她说温泉水“太烫”,那时候是冬天,我当时有点急,担心她会冻感冒,希望她早点下水,自己感觉水不烫就说“不烫啊,你快下来”。她当时很认真地和我说了一句话:“妈妈,那是你的感觉,不是我的感觉,我和你的感觉不一样。”
这句话我至今记得。孩子太智慧了,那个当下我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一个错误——否定她的感觉,并以自己的感觉会衡量标准,于是,我和她说:“妈妈明白了,我们去找一个对你来说温度适合的池子吧!”
很快,我们就找了一个温度较低的池子,一起下水开心地玩了起来。
有句话说:“有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还有一句话说:“不要你觉得,要我觉得”,这都在提醒我们否定他人感受是错误的。
想做到真正地看见他人,记得不要去否定他人的感受,因为我们每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感受是不同的,你觉得很好玩的事情,比如玩海盗船,可能对于别人来说是令人害怕的。
也不要用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衡量他人、评判他人。评判他人往往会传递出这样的意思:我是对的,你是错的。评判者仿佛站在高位,被评判者好像站在低位。可是没有人喜欢被人高高在上地说自己错了。
这一点在亲子关系中特别重要,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孩子的感受,用自己的感受和认知去衡量孩子,评判孩子,日积月累,孩子长大后,就会与自己内在真实的感受失联,变得习惯讨好别人,也无法信任自己的感受,总觉得自己是错的,不够好的。
如果我们想看见别人,就需要放下自己的感受和评判,这个放下的意思不是说我们不能有自己感受和评判,或者说它们都是错的,而是我们不能只有自己的感受和评判,既看见自己的感受,也有心量去看见别人的感受;
知道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都是真实的,都是独属于这个人的内心体验;
知道别人感受与我们不同,并不意味着别人就是错的,感受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不同,并且我们无法用自己的感受代替别人的感受;
只有相信和承认了他人拥有不同于我们的感受,才能让对方感受到真正的尊重和理解。
-03-
3、倾听他人的心声。
前面讲了贴标签,否定他人感受,用自己的感受、认知衡量别人、评判他人、都会阻碍我们去看见他人,那有效看见他人的方式是怎么样的?
第一步就是倾听。我的来访者中很多人都告诉我,在心理咨询中,ta第一次体验到有人专注地倾听自己,关注自己。
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是倾听的工作。何为倾听?“听”字的繁体“聽”,看看这个字,我们老祖宗是多么聪明,左边一个耳下面一个王字,就是说要以听为王。右边十个目一个心,就是讲倾听时眼睛要看着对方,十目一心,一心一意地听讲,不要一边玩手机一边心不在焉地听。
当对方倾诉的时候,你能不先入为主地倾听,而是带着耐心、专心、用心地听,对方就会感觉到自己被你看见了。如果你还能听到他人语言背后的感受、想法,那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听见和看见。
比如作为朋友,你的女朋友和你说,妈妈打电话来不停地催婚,说她的年龄越来越大,“再不找对象就没有人要了”。
你可以回应:“你妈这样说,那你会不会生气和难过啊?你觉得她不理解你,对吧?”
女朋友很可能瞬间就感受自己真正被你听见和看见了。
当我们懂得倾听的时候,很多冲突和矛盾就能够化解,比如夫妻之间吵架,只要我们停下来,用心倾听自己和对方,多想一想,对方为什么生气,为什么会这样争吵,也许争吵很快就能平息。
懂得倾听,可以帮助一个人更好地看见他人,有效化解关系中的冲突。
4、看见他人的需要。
有位一直和我做线上咨询的来访者,大年初七开车近2个小时来工作室进行面询,我很感动。当时领着她进工作室后,我问她“要不要上洗手间?”
在咨询过程中,她特意讲到这一点,她说我问她这个问题时,她感觉自己的需求被我看见了,因为她当时确实很需要上洗手间,不像她和前夫在一起的感受。
过年期间,前夫请她和孩子吃饭,并不是为了满足她们的需要,而是为了让她们看到他请吃饭的地方有多高档,因为当时她和女儿逛街逛得又饿又累,前夫却执意要带她们去很远的一个地方吃饭,还一直说,这是某市有名的餐厅。
她当时很难受,也想起这是她当初选择离婚的重要原因:她的需要,她的感受不被丈夫看见和尊重,丈夫总是将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她身上。
遗憾的是,离婚多年后,丈夫在这个部分依然没有成长。
我说:“我理解你的感受,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要,你希望自己的需求可以被看见,可以被回应和满足,这是很正常的。”
了解到她和男方两个人的原生家庭情况,我接着说:“通过个人成长,你现在更懂得了自己,但前夫他还没有足够认识自己,也许你可以看到他的内在可能一直也有未被满足的需要,一直在寻求别人的认可,一直很匮乏。”
这样的解释,会让来访者看见自己需要的同时,对前夫的行为也多一份接纳和理解。
当我们可以更好地看见自己的需要时,也会更好地看见别人的需要。当我们能够看到他人的需要,这个需要包括生理上的需要,也包括心理和情感上的需要时,我们身边的关系就会多一份理解、温暖和看见。
5、共情他人的内心感受,看到他人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举一个例子,疫情放开之后,很多父母会带孩子去海边旅行,2、3岁的孩子第一次看大海、看海浪时,ta其实不是一开始就会觉得好玩,而是有点害怕,尤其浪花一下一下拍打在ta的小脚上时,ta会感到恐惧,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回避、躲闪的神情和动作,不顾孩子的恐惧心理,强拉住孩子,让海浪继续拍打孩子的双脚,并说:“太胆小了,有什么可怕的?!”
当然,这可能也是一种有效的暴露疗法,最终孩子发现真的没事,就放松下来。
当孩子流露出害怕和回避海浪的神情时,父母更为恰当的做法是一边指着大海,一边问孩子:“这是大海,这是海浪,宝宝看到它们,就往后退,是不是感觉害怕啊?”然后再倾听和关注孩子的反应,可以继续说:“刚开始有点害怕很正常,爸爸妈妈陪着你,保护你,我们慢慢来,很快就不怕了。”
然后抱着孩子在浪里跑一跑,泡一泡,然后再牵着孩子的手踏浪,用小脚触碰海浪之后,马上退回岸边,让孩子感受安全,给孩子一些适应的时间,最终放开孩子的手,让ta自己感受一波又一波的海浪,很快,孩子就会克服对海浪的恐惧,玩得很开心。
我在海边,发现很多父母无意识中就是这么做的,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他们的内在可以真正第一次看大海的幼儿心理。他们能够看到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原因。
无论大人还是小孩,第一次接触某样事物时,往往好奇与恐惧并存。在幼儿的眼中,大海是如此辽阔和陌生,海浪看起来是如此变化莫测。
当我们可以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和视角去看事物,我们就可以更好地共情和理解孩子了。
当我们可以共情他人的感受,看到他人情绪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用语言表达出来时,对方就会感受到被我们深深地看见。
这个过程就是电影《阿凡达》中反复说到的台词:i see you。
我用心看见了你,我是真正了解你,我是用眼和心与你交换,是用心真正体会你的感受。眼相见,心相连。
如何拥有看见他人的力量,让和你在一起的人感觉到被深深看见的感动和幸福?总结一下:
1、去标签化,看见真实的个体而非标签。
2、不否定他人的感受,不用自己的感受和认知衡量他人,评判他人。
3、倾听他人的心声。
4、看见他人的需要。
5、共情他人的内心感受,看到他人情绪和行为背后的原因,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你还可以用这几个方法来看见自己,好好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看见它们,陪伴它们,让自己感觉被爱,被理解,让自己感觉幸福。当我们可以看见自己,对自己温柔以待时,看见他人,温柔地对待他人,也会变得更容易一些。
看见自己和他人的方法你学会了吗?
愿你此生能够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人大心理学硕士,畅销书作者,
二级心理咨询师,8年咨询经验,
个案与团体带领累积4000+小时,
已出版《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认识你真好》等作品
原标题:《学会这5招,你也可以像心理咨询师那样拥有看见他人的力量》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