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多语种教育的时代真的来了?
国际化教育在走过30余年发展历程后,已经来到4.0阶段。在新时期,国际化教育如何把握时代脉搏,打开创新发展思路?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长仲伟合在今年1月份顶思主办的RAISE2022教育创新发展大会上,从“多语种教育”角度出发,畅谈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多语种教育的可行性与发展前景,为国际教育探索新可能指明新方向。
仲伟合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侨鑫集团有限公司联席总裁,侨鑫学院校长,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原校长
以下内容为演讲实录,有部分删减:
01政策支持下,多语种教育迎来最好时代
当今世界,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世界各国一起探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道路,弘扬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需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提升国家语言能力,培养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能力的国际化人才。未来已来,什么类型的人才最具有竞争力?我认为是高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何为国际化人才?应该如何培养?
目前,我国外语教育仍存在教育理念上的战略意识缺位,权威性组织管理机构与协作机制尚未建立,资源配置的战略投入不足,外语类高端人才的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难以避免。非通用外语人才、高端翻译人才、国别和区域人才以及国际组织人才的储备与供给严重短缺的困境。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非通用语人才的短缺日益凸显,未来势必要在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上发力。
从学生个人发展层面,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多语种教学是符合外语发展规律。基础教育阶段正是学习语言的黄金期,对处于语言敏感期的孩子进行语言教育往往事半功倍。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多语种教学有助于提升个人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习一种以上的外语,例如学习英语和法语,在高中毕业的时候已经初步具备复语能力,那么这种学生在未来无疑有更多的选择与可能性。
虽然在基础教育阶段进行多语学习可能无法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例如创造财富和高考加分,但是有利于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为成为高端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或复合型外语专业人才做好准备。
02中国雅思均分仅5.7分,多语种教育如何借鉴国外经验?
全球化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基础教育的主要目标。外语能力是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基础。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多语种教育在多元文化并存的欧美国家是常规操作。在欧洲国家中,德国是最早制定现代外语教育政策的国家。1996年德国颁布了名为《学校中的跨文化教育与培养》的政策文件,并于2013年对其进行修订,细化了对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的目标和措施,例如通过学科课程和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
雅思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雅思A类考试平均成绩Top 40的排名中,德国再次以总成绩7.3分蝉联第一名,中国大陆以总成绩5.7分位居第33名。在德国的外语教育体系中,基础教育阶段的外语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德国中小学外语教育体系坚持多语教育。
德国的小学生大约在三年级前后开始学习英语,此外还可以选修第二外语,甚至第三外语。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和小学是一脉相承的,高中毕业考试选考的语种多达14种,包括汉语;高中和大学又是接轨的。在德国,两门外语是大学入学的必要条件,规定二外的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一年。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规定高中外语包括“英语、日语、 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教育部在《关于加强多语种课程建设与招考改革的提案》的答复函(教提案〔2018〕第 190 号)中明确指出要以多种形式促进多语种外语教学和进一步推进多语种外语考试改革,推进高中外语学业水平考试,支持小语种和英语共同发展,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等举措。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教育开展仍处于萌芽阶段。在观念上,国内民众对于包括英语在内的外语教育仍然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学习外语会危害汉语的地位,不利于形成强有力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尊心。学生和家长倾向于把更多精力投注在对升学有直接影响科目上,或者出于未来就业的考虑,选择英语作为第一外语。
此外,由于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开设多语种课程的学校大多国际化程度较高,且多在高中阶段开设,例如位于东部经济发达城市的公立高中国际部或者民办的国际学校,普通中学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接受小语种教育。经济欠发达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多语种教育发展缓慢。基础教育阶段普遍面临着多语种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课程设置单一等问题。
03多语种教育出路:走向世界,语言铺路
从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层面来看,我们尤其需要服务于国际组织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和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非通用语,也就是小语种人才。
联合国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对联合国会费的分摊比重从7.9%提升至12%,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会费国,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为第一大会费国。然而,中国在联合国雇员总数中的比例只占1.46%,2021您年下降至1.2%,比重大幅滞后于中国贡献的会费比重。除了联合国之外,还有许多国际组织需要我们积极参与其中,传递中国的声音。目前,我国能够服务于国际组织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仍存在很大的缺口。2017年教育部公布的新增专业名单中,大约有一半是小语种专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非通用语人才短缺的问题,但是长期来看,人才培养质量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解决。能进行跨文化交际,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非通用语高端复合型和复语型人才仍然紧缺。我国“一带一路”沿线非通用语人才供不应求。
从社会需求层面来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深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在加快海外业务布局,寻求更加广阔的增量市场,同时也面临着海外复杂陌生环境带来的诸多挑战。以最近非常火的跨境电商为例。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1.98万亿元,增长15%。在十四五期间,跨境电子商务在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高。面对如此大的体量,单一语种的跨境电子商务难以满足大家的需求,具有扎实小语种语言技能,了解相关国家文化习俗的小语种复合型人才供给严重不足。《2022年中国跨境电商服务行业趋势报告》称,小语种地区将成为未来中国跨境电商发展的新增长点。2022年零售电商销售额增长率排名前10的国家中就有包含印度尼西亚、巴西、越南、阿根廷、马来西亚、墨西哥和泰国这7个小语种国家。
04实现多语种教育:做好衔接,科学规划
目前,国家关于外语教育的战略方向越来越明确,全国各地的教育十四五规划中也有所体现。我们在实践中应该如何把国家和政府的战略和政策方针落到实处,通过科学的方式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多语种教育,构建基础阶段可持续发展的外语教育体系。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八点:
1、树立正确观念
树立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语言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视野。如果用传统应试教育的功利性思维看待语言学习,尤其是小语种的学习,以背单词和学语法来衡量学习成果,无疑与语言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不值得提倡。
2、做好培养规划
我们应该在明确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加强外语语种的布局和规划,根据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对于关键性的非通用语加大战略投入,培养和储备外语人才,或者说是复合型的国际化人才。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因此必须有长期的规划。基础教育阶段作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也必须有科学可行的规划,统一、透明、可持续的标准,明确定位,科学规划,而非一哄而上,照抄照搬。
3、做好教学衔接
根据科学的规划、连续的目标和统一的标准框架提炼需要培养的核心能力和课程目标,从而制定不同语种的课程标准。把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目标分解到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一盘棋的思维,制定不同学段的多语种教育方案和课程体系。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试点在小学开设小语种教育,增强中小学之间的衔接,同时创造条件让有小语种基础的高中生通过提前批次招生进入高校,为高校的小语种专业输送储备人才。
4、做好资源共享
中小学可以充分挖掘教职工的第二外语能力,丰富学校的多语种教学资源。鼓励中小学多开展校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多语种教育资源共享和交流平台,建立多语种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平台,推动区域内的外国语学校在开展多语种教育方面先行先试,实现优势资源的辐射。不同学段的学生可以建立学习小组,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5、做好师资培训
由于教学和师资资源缺乏是大部分中小学在开展多语种培训时遇到的共同问题,因此中小学可以参考德国的实践,采用较为灵活的聘任制度。例如,专任教师+兼职老师+外籍老师的组合,为师资队伍提供丰富多样的在岗培训,包括线上和线下的培训,为教职工提供国际交流学习的机会。
6、创新教学实践
增强国际理解教育,增强国际理解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中国灵魂和全球视野,在本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全球意识和国际化视野,尊重和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学生以国际视野面对全球的宏观命题,引导学生关心全球命题、国家大事、自然环境和社会热点,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提升学生体验,例如国内外的游学和研学课程、模拟国际组织等。把外语听说能力放在关键位置,通过共同学习和交际互动,营造友好的外语学习环境,鼓励学生沟通和表达。把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和多语种教学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场景中和实践中学习外语以及增强对语言背后文化的理解。
7、促进大中联动
充分利用高校丰富的多语种教研资源。由主管部门牵头,委托高校开展基础教育阶段多语种教学研究,中小学和高校合作培养小语种师资队伍,可以由高校按需派遣小语种教师,包括外籍教师或者研究生到合作学校任教。探索适合基础教育阶段不同学段学生的教学方法,一条龙编写中小学的多语教学教材,增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课程衔接。在高校设立基础教育阶段的教研中心,在中小学设立高校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实现高校优势资源的辐射和充分利用。
8、促进国际融合
由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交流合作基金,选拔资助中小学的教师和学生到国外进行短期交流,深入感受相关国家的文化,和母语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国外教学单位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缔结姐妹学校,积极开展国际研学活动和联合培养合作。
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多语种教育是对国家战略的影响,也是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关键,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参考学校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做好顶层设计,做好培养规划,做好师资培训,创新教学实践,促进大中联动和国际融合,同时加强对公众的引导,帮助学生和家长梳理正确的外语学习观念。
整理:Zoey
运营:Monica
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