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榆林:展示非遗魅力,发展非遗经济!
陕北民歌博物馆里,穹幕影院通过声光技术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民歌魅力;榆林老街非遗小剧场里,别开生面的榆林小曲展演吸引游客驻足;省十七运火炬传递至绥德,锣鼓震天的秧歌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如何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榆林一系列创造性、创新性做法,为非遗文化的系统性保护提供了可借鉴的理念和路径。
陕北面花。
近年来,榆林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为方针,着力建设国家级陕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多举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同时依托政策支持和产业扶持,推动非遗经济发展,让非遗“活”起来、走更远。
研究保护
让非遗“住”进博物馆
“一十三省的女儿(呦),就数(那个)兰花花好……”在陕北民歌博物馆里,跟着讲解员的领唱,一群游客默契地哼唱起来。作为全国最大的陕北民歌文化产业发展中心,陕北民歌博物馆用图文光影、场景复原等方式,让非遗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留存。
5000平方米的绥德县非遗陈列馆内,展台上摆满了绥德石雕、绥米唢呐、陕北秧歌传统服饰等非遗物件;传承人展示互动区里,全方位展示着石雕、泥塑、绥德平安书等非遗项目的制作技艺、表演过程。绥德县非遗陈列馆“动静结合”的展陈方式,为观众提供了沉浸式的体验。同时,以陈列馆为中心,绥德县还打造了辐射乡镇的国家级非遗项目陕北秧歌(南路秧歌)等传习基地。
如何利用博物馆留住非遗文化?绥德县文化馆副馆长闫慧认为,一是摸清家底,提升非遗保护系统性;二是培养人才,促进非遗保护活态传承;三是搭建平台,发挥好博物馆辐射带动作用,推进非遗保护成果共享。“接下来我们要打造非遗文化产业园,建设集保护、传播、交流、展示、传承、研学、培训于一体的非遗合作开放平台,充分激发空间活力,展现非遗魅力。”闫慧说。
在佳县赤牛坬村,村民们正在为游客表演融合了陕北民歌和陕北秧歌的农耕实景剧。
11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5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1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依托丰富非遗资源,榆林按照“顶层保障、基础支撑,整体保护、重点引领,见人见物、活态传承”的原则,建设市级非遗展示馆1个、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8个,非遗展示场馆、非遗专题馆35个,非遗传习所(基地)119个,着力打造非遗博物馆集群,让非遗文化保护“连点成面”。
守正创新
让非遗走进群众生活
高昂响亮的唢呐声响起,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鼓点,“起势”“马步跳跃”“对望”……在陕西省第十七届运动会开幕式上,榆林高新区第二中学横山腰鼓队的240名学生舞动着。这并非学生们第一次与非遗深度接触,体育课、课间操、腰鼓比赛……非遗早已融入他们的日常生活,在他们身上迸发出崭新的活力。
“‘非遗进校园’包括开展特色课程和演出等形式。”非遗文化传播工作者薛志章常年从事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工作。他介绍,榆林学院开展陕北说书特色课程,榆林老街上的非遗小剧场开展榆林小曲展演等,都是对濒危小众非遗技艺的抢救和保护。近年来,非遗文化走亲(榆林·扬州)曲艺交流展演等大型活动更是让非遗走出榆林、走向全国,进入更多人的视野。
“非遗是一种文化基因,弘扬非遗文化对传承民族精神有重要作用。我们要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留住非遗的‘根、魂、韵味’,用非遗服务群众,达到‘非遗惠民’的效果。”薛志章说。
2022年国庆节期间,榆林老街上游人如织。沿街13家非遗店铺里展陈着融合现代设计风格的陕北石雕、榆阳柳编等。艺术氛围和烟火气息、非遗文化和市民生活,在这条老街上交织。
“榆林是一个‘活着’的非遗之城。”“中国榆林·非遗之城大展”总策展人曾辉说,“我们希望各种非遗品类都能够重新在榆林古城‘活’起来,被当代生活利用起来。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文化,爱上非遗。”
通过“以人为本、活态传承”的方式,榆林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景点活动已实现常态化开展:17个榆林非遗项目陆续走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榆阳、定边、靖边等地将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列入中小学教材。千人陕北道情、千人横山老腰鼓、百人唢呐……逢年过节,广大非遗文化爱好者活跃在榆林。
产业扶持
让非遗融入经济发展
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经济发展,也是榆林一项行之有效的探索。
在绥德县四十里铺镇武文石业有限公司,石亭、石像、石牌楼等各类石雕材料琳琅满目。40多年前,绥德石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鲍武文,以一间简陋的石雕厂为起点,将这里发展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石雕公司,带动了一批石雕艺人脱贫致富。
陕北石雕。
“非遗在传承上要创新,要与时代接轨。”鲍武文说。如今,绥德石雕远销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地。绥德县从事石雕加工的人员超过1000人。周边区域石料采掘、运输和石雕建筑业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全产业链每年可实现创收1.5亿元。
此外,吴堡张家山挂面合作社、定边付翔炉馍厂、三边巧婆姨剪纸合作社……一个个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的“领头雁”“排头兵”,让文化“遗产”变“财产”,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榆林市文旅局副局长林茂绿认为,非遗有其特殊性,保护也有多种形式,只有从更长远的角度规划和推进,让其社会和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才能使非遗真正地、永远地“活”下来、传下去。
从2022年起,榆林加大对非遗保护的财政支持,每年投入非遗保护专项经费3000万元,市级及以上非遗传承人每人每年增加1.2万元补助经费。近年来,榆林市、县两级先后投入非遗保护资金近3亿元,用于非遗基础设施建设,非遗项目保护,非遗项目进校园、进社区展演展示等。
榆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1项)
榆林小曲
秧歌(陕北秧歌)
陕北民歌
靖边跑驴
陕北道情
唢呐艺术(绥米唢呐)
鼓舞(横山老腰鼓)
二人台
道教音乐(白云山道教音乐)
石雕(绥德石雕)
谚语(陕北民谚)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59项)
子洲石雕雕刻技艺
米脂驴板肠制作技艺
府谷哈拉寨高跷
貂蝉传说
杨家城传说
李自成传说
神木传统榨油技艺
传统寺庙营造技艺
子洲面花
横山道情戏
吴堡黄河古渡
陕北民谚
榆林拼三鲜
神木手工地毯制作技艺
铁水打花技艺
绥德寨山柳编技艺
定边赛驴会
绥德定仙墕娘娘庙花会
保宁堡老秧歌
神木二人台
鱼河堡府城隍庙庙会
张家山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佳县手工挂面制作技艺
绥德剪纸
靖边剪纸
佳县剪纸
靖边霸王鞭
定边霸王鞭
横山牛王会
佳县庙宇木雕雕刻技艺
神木面花
绥德炕头石狮子
横山说书
定边道情皮影戏
吴堡水船
绥德踢场子
陕北神木酒曲
定边民间道教音乐
靖边信天游
榆林豆腐传统制作技艺
白云山庙会
定边剪纸艺术
清涧道情
榆林小曲
府谷二人台
陕北秧歌
靖边跑驴
陕北横山老腰鼓
白云山道教音乐
绥米唢呐
陕北民歌
白草寺庙会
神木火判官
横山炖羊肉制作技艺
陕北王氏裘皮制作技艺
定边柳编编织技艺
靖边柳编
定边二毛皮制作技艺
子洲唢呐
原标题:《榆林:展示非遗魅力,发展非遗经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