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那些用“年后再说”拖延的打工人们,现在怎么样了?
原创 开工的 未读
“
问题不在于根治拖延,而在于更明智地选择你要拖延何事,以便专注于最重要的事。
-
奥利弗·伯克曼《四千周》
”
对很多打工人来说,春节后返工,是把思绪硬生生从惬意的节日气氛里拉回。还没做好过渡的准备,“痛苦面具”就已经戴上了。
不过返工的心累,还不只是要连续上七天班。
节前用来敷衍、逃避的“年后再说”,在节后也彻底失效,堆积多日的工作不允许再被拖延。
我们不仅要努力切换作息,还要面对高强度任务量的挑战,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合理分配工作呢?
在《四千周》里,曾经的“生产力极客”、如今的“反卷达人”奥利弗·伯克曼分享了三大原则,帮我们成为更好的拖延者。
[英] 奥利弗·伯克曼|著
戴胜蓝|译
未读·思想家|出品
原则一,
在时间上,先偿付自己
这句话借用了漫画小说家兼创造力教练杰西卡·阿贝尔的说法,这是她从个人财富管理领域中借鉴来的。
若你在领到薪水当天就拨出其中的一部分作为储蓄或者投资,或者偿还债务,那你很可能不会觉得少了这笔钱。你会忙起自己的事,买日常生活用品、付水电费,就好像从一开始就没有这笔钱似的。
但如果你像大多数人那样“最后偿付自己”,先去买你需要的东西,心里希望最后会剩下一些钱存起来,那你往往会发现自己最后一分钱都不会剩。
这不一定是因为你肆意挥霍,花出去每一笔钱的时候,你可能都感觉特别合理且必要。
问题是我们特别不擅长做长期规划:某件事在现在感觉像是头等大事,但实际上你很难冷静评估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后是否还会觉得它如此重要。于是我们自然会在花钱方面犯错,当钱包空空如也时才悔不当初。
阿贝尔指出,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时间。你若是为了给最重视的事情腾出时间,优先处理其他占用你时间的要事,心里希望最终会有一些时间剩余,那你会失望的。
因此,如果某件事对你确实很重要,那么保证它能实现的唯一方法是今天就去做一部分,无论这一部分有多小,无论还有多少特别大的石头在呼唤你的关注。
阿贝尔多年来都努力为漫画工作腾出时间,可结果都以失败告终。这时她才明白,唯一可行的办法是反过来索取时间——立刻开始画画,画一到两小时,每天都画,并且接受它带来的后果,包括忽略一些她真心重视的事情。
“如果你不为自己省下一点时间,现在就做,每星期都做,”她说,“你将来也不会有那么一天,突然发现自己能神奇地做完所有事,还有大把的空闲时间。”
同样的洞见也体现在两条珍贵的时间管理建议里:用每天工作的第一个小时做最重要的项目、预先排好与自己“开会”的日程来保护自己的时间。你可以在日历上做记号,让这段时间不被其他事情打扰。
从“先偿付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这些一次性的小窍门就会成为人生哲理,其核心是一则简单的洞见:若你计划用四千个星期的一部分去做对自己来说最重要的事,那么只要决定了就得开始行动。
原则二,
控制手头上工作的数量
或许我们在对抗时间有限这个事实时,最吸引人的做法就是同时开始好多个项目;这样一来你会感觉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每件事都在取得进展。
然而到头来往往没有一项工作能有进展,因为每当一个项目变得困难,令人生畏,感到枯燥,你就可以去做另一个。
你的确保持了掌控感,不过代价是无法完成任何重要的事。另一个办法是,为自己在同一时间段内能做的事情设定一个严格的数量上限。
《个人看板》(Personal Kanban)一书就详细讨论了这一策略,书中建议同一时间的任务数量不要超过三件。
一旦你选定了这些任务,那么所有其他事就都必须排队,直到这三件任务中有一件完成,空出一个位置。
我对自己的工作方式做出了这个小小的改变,它的效果却大得惊人。我再也无法忽略一个事实,即我能处理的工作数量极为有限。
因为每当我从待办清单里选出一件新的任务,作为三件进行中的项目之一,就不得不为了专注一件工作而掂量一下其他所有免不了被忽略的工作。
正是因为我被迫以这种方式面对现实——认识到我为了完成一件工作而总是在忽略大多数工作,认识到同时进行所有工作是不可能的——我才获得了一种强大的不受干扰的平静,生产效率也比偏执于生产力时高很多。
另一个令人开心的结果是,我发现自己能轻松分解项目并对其分块管理了。
与其尝试完成所有事,我发现接受这个事实更容易:我每天只能做少数几件事。这样做有了不同的结果:我真的会去做这些事。
原则三,
抵抗次优先级工作的诱惑
有一则来自沃伦·巴菲特的故事——不过这很可能只是传闻,有智慧的见解一般被认为出自爱因斯坦或是佛陀,无论其真实来源如何。
有一次,这位以头脑精明闻名的投资家被他的私人飞机驾驶员询问如何设定事项的优先级。如果是我,我很想回答:“专心开飞机就好!”
不过故事很显然不是在飞行途中发生的,因为巴菲特给的建议不是这个。他告诉驾驶员,列出自己人生中最想实现的25件事,将它们按从最重要到最不重要的顺序排列。
巴菲特说,应该安排时间去处理排在前五的事。而驾驶员接下来听到的内容出乎他的意料。据说巴菲特告诉他,剩下的20件事并不是他一有机会就应该做的次优先级的事。
完全不是。
事实上,他应该不惜一切代价极力避免去做这些事,因为这些目标没有重要到形成他人生的核心,却又有足够的诱惑力,让他无法专心做最重要的那几件事。
你不需要完全遵照这个故事,一条一条地写下自己的人生目标,也能理解这背后的道理。
这世上有太多的大石头,其中正是那些只是比较吸引人的石头——比较有趣的工作机会、不温不火的友谊——会让有限的人生惨遭失败。
心灵鸡汤常说,我们大多数人都要学会说不。
不过正如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所言,人们很容易认为这句话只是要我们鼓起勇气拒绝各种本来就不想做的琐事。
她解释说,这事实上“要困难得多。你需要认识到你只有一次人生,要学会拒绝你确实想做的事情”。
编辑|泰若克塔
文摘|《四千周》
图片|网络
原标题:《那些用“年后再说”拖延的打工人们,现在怎么样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