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胶东人家3种年味
原创 美食台
“吃”是春节期间亘古不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到头,在外奋斗的胶东打工人从各地飞奔回家,既期待团圆,也期待鲅鱼饺子、大饽饽等新年餐桌上那口浓浓的“年味”。
属于胶东人家的过年味道,正如《舌尖上的中国·时间的味道》中所言:“这些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相亲、念旧、勤俭、坚韧等情感和信念混合在一起,才下舌尖,又上心间,让我们分不清哪一种是味道,哪一种是情怀。”
北方过年,有聚在一起包饺子的传统。胶东一带似乎对于饺子格外钟爱,老话说“饺子就酒,越吃越有”。春天里荠菜最嫩,夏天有茴香、西葫芦清爽解腻,秋日韭黄又细又香,冬天的鲅鱼肥美,而春节已到,就该吃一顿鲅鱼饺子了。
鲅鱼肉若不做馅料,岂不辜负了大海的恩赐。胶东人家中包鲅鱼水饺,会先将鲅鱼肉去皮,沿着那根主刺用勺子将肉刮下,细细切碎后,堆叠在盆里,然后再将一块五花肉剁成肉蓉,五花七肥三瘦最适宜,与鱼肉调和,既能去腥,又能提香增味。
接下来就是最耗时的工序了,鲅鱼饺子馅儿的成败在于打浆:一定要边加葱姜花椒水,边不停搅匀上劲。这样会使葱姜花椒水的味道早早地滋养着鲅鱼馅儿。待鲅鱼馅儿剁至上劲不沾刀时,醇厚辛香之气沁人心脾。切记筷子要朝同一个方向搅动,直至馅儿吃透了水分,似固似液的状态才是最好的。
看似简单的葱姜花椒水也格外讲究,得提前四小时准备,先把花椒粒放冷水里泡一个小时,把水搅到差不多了,便可加入少许盐、白胡椒粉,以及两小匙香油,香油一定要在和完馅后最后再加切好的韭菜拌匀,韭菜味不冲且鲜,鲅鱼不腥且嫩,双鲜相配,一份上好的鲅鱼水饺馅料就完成了。
▲
加了韭菜的鲅鱼馅儿
鲅鱼饺子的美妙之处部分体现在饺子皮上。饺子皮讲究的是恰到好处的韧劲,不能厚到抢了馅儿的风头,也不能薄到失去了骨架。饺子皮最好就用本地面粉,取其筋道和无添加,面与水1:4的比例,水要分几次加入,然后就是揉面和醒面。
揉面是个功夫活,到什么程度全靠手感,过与不及都会影响后续进程。揉面时有些人家还会打入一个蛋清,让饺子皮更加强韧,经受大火快煮而不破裂。和好的面还需盖上一块湿布多醒一会儿,令绷紧的面团重新松弛下来。
这样醒发的面,光滑的一团,不黏不散。擀出来的饺子皮更是口感适中,柔软而不失筋道。对初学者来说,手工擀制饺子皮是颇费功夫的,揪下来的面剂子压一下,刷刷两下就擀成了内圈略厚外圈薄的饺子皮,一张一张,从擀面杖下飞出来。奇妙的是这饺子皮如此薄、软,却具有韧性,且个个大小如一。
左手掌上摊放一张饺子皮,右手用筷子放上饺子馅儿,然后右手用一个手指蘸一点水在饺子皮周围抹一圈,之后饺子皮对折,用右手大母指和食指用力捏一下饺子皮边缘的最中间部分,一个元宝似的鲅鱼饺子就做好了。
据传,由于过去胶东地区鱼多粮少,为了节省面粉,主妇们将饺子皮擀薄,馅料则尽可能多填,于是便形成了胶东饺子皮薄馅大的特点,“大馅饺子”的说法也由此而来。
鲅鱼饺子比其他肉馅易熟,滚水中点入一次冷水,五分钟后便可出锅。对民风淳朴而崇尚亲情的胶东人来说,冬日屋内灯光暖人,锅里热气腾腾。一家人围坐一团,把所有思念与祝福都裹进那薄薄的饺子皮里。
晶莹剔透的皮透着白绿相间的肉馅,趁热咬破薄而筋道的面皮,露出白嫩多汁的鱼肉,细细一嚼,韭菜勾出鲅鱼之鲜,肥膘肉的荤香不但没有压制鲅鱼的鲜味,反而让味道更鲜甜。
胶东大饽饽源自山东的胶东半岛,古时多用于祭祀,也是胶东半岛地区的传统面食。饽饽要比我们日常吃的馒头大三四倍甚至五六倍,巧手的主妇们还会将饽饽上面点缀上红枣,甚至做成各种小动物,上面装点着五颜六色的花,所以当地百姓也称其为“大枣饽饽”和“花饽饽”。
饽饽,有朝气蓬勃之意。在胶东当地民俗里,人们通过蒸饽饽来期盼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火火。从年三十早上起,各家都要在堂屋里摆上自己蒸制的大饽饽,一来供奉祖先,二来展示富足。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左右,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邻居们聚在一起互相帮忙,在热乎乎的大炕上制作大饽饽。
蒸过年的大饽饽,要比平时蒸馒头复杂许多,个头大份量重,要用老面头做引子,精面粉、水先用筷子搅匀,当地人管这叫“打酵”,酵开了再调面,调面时必须不能多加水,面要调得硬梆梆的,再放热炕上用被捂着等面发好。只有硬面做出的饽饽才有形状。在面团发好后, 再加上鸡蛋清,使碱,加干面,上杠反复轧(压)面,俗称"戗面",最后再配上巧妇的精湛手艺制作而成的。
“眼和手都得有数!”这是儿时外婆在年下蒸饽饽时最常说的话,饽饽的三瓣之间要距离对等、长短一致,这样蒸出来的大枣饽饽才“笑”得标致。而饽饽上那些活灵活现的面塑配饰,更是胶东民俗风情独特的表现形式。
孩子们也最喜欢这个时候,趴在面板上凑热闹,一些传统的样式都是妈妈带闺女手把手,一辈一辈传下来。
接下来就该蒸饽饽了,一定要用大灶大锅,饽饽对于火力的大小和火候的掌握要求至关重要,没有经验的人是无论如何都不敢轻易尝试的。
蒸饽饽需要旺火,在大火的助力下大锅里的面团会迅速定型,而后从外向内一点点被蒸熟。大饽饽的香气逐渐飘了出来,那种香味直沁心脾,让人忍不住垂涎欲滴。
饽饽在锅里蒸裂了口,才算是上品,意思是饽饽笑了,预示着来年笑口常开,吉祥如意。出锅后的饽饽,还要用筷子蘸着红染料,盖上红彤彤的印记,饽饽立马就有了精气神。整个工艺说似简单,但却非常考验"经验"和"力气",也只有各个环节掌握无误,衔接得当,蒸出的大饽饽才会筋道,耐嚼,越吃越香。
蜢子虾酱是威海特产,初闻起来有点臭臭的,吃起来却很香,山东海边人特别爱吃的美食之一。许多外地人初次尝试,接受不了它的味道,觉得特别怪,但是吃的次数多了,却会慢慢爱上这种独特的“香气”。
说它娇贵,是因为这种虾酱的原材料是一种叫蜢子的虾,个头很小,只有5~8毫米,离水就死。从捕捞小虾开始到制成一瓶鲜美可口的蜢子虾酱,至少需要经过4道工序,历经一遍一遍地清洗、晾晒、腌制,再历几个月的发酵。腌制一碗酱,大约需要用到1万只蜢子虾。
小时候,母亲总是在清晨早市上买来蜢子虾,然后丢在盆里冲洗几遍,再把里面的海草、小杂鱼、琵琶虾等一一挑出来,留下全是清一色的蜢子虾。等把蜢子虾挑选完毕,再开始用手工石磨磨虾酱。把蜢虾放在石磨中间的圆孔里,不转动就不下蜢子虾,运转得越快,虾下得越急。虾酱磨出第一遍实有些粗,需得倒进去再磨两上两三遍才好。
腌制虾酱极其费时耗力,将磨好的新鲜蠓子虾在24小时内,拌上20%左右的粗海盐和些许高度的粮食酒,放入事先清洗干净并沥干水的坛罐或陶缸中,不加水。每天早晚要用木棍搅拌两次直到发酵结束,在入缸一周时需要再补一次盐,让它自然发酵两三个月。
等到年下,家里忙年来不及做饭,便从坛子里用小碗盛了虾酱,拌上葱花,打个鸡蛋,再淋点花生油,上锅蒸,蒸好后就着地瓜、饼子吃是最香的一种组合。
看似简单的食物,却是真正属于家的味道,每一道工序都由家人手工、用心制成。吃着香喷喷的家乡菜,一家人团团圆圆时,也就有了出发再上路的力量和勇气。家的味道,就这样穿过遥远路途,陪伴在唇齿和心田。
撰文|小开 责编|王筱祎
部分图源网络
原标题:《胶东人家3种年味》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