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发现沈阳站 | 奉天驿建筑师考证及建筑风格探究

2023-02-06 16: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满铁“ 附属地是近代沈阳城市规划和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满铁“附属地规划设计原点的奉天驿(今沈阳火车站),既是连接其他城市的交通枢纽,也是新城市空间发展的辐射中心。奉天驿的建筑设计深刻地影响了”满铁“附属地乃至整个沈阳近代城市风貌的确立。110多年来,这座车站已经成为沈阳城市的门户标志。

 

沈阳站近照
摄影:刘荣浩

随着自媒体的繁荣和对地方文化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对这座百年建筑产生兴趣,一些关于奉天驿建筑设计方面的介绍也得到广泛地传播。其中比较典型且具普遍性的说法包括沈阳站的设计者是日本建筑大师辰野金吾的得意门生;他们以类似东京站的手法设计了沈阳站;沈阳站是典型的“辰野式”建筑。

奉天停车场
图片来源: 日本建筑学会《建筑杂志》第337号,1915年1月

(该建筑在历史上采用过多个不同的中文名称,因本文是以最初的建筑设计为研究对象,故下文均使用“奉天驿”这一称呼。)

然而,根据笔者的研究,以上叙述并不十分准确。特别是关于奉天驿的设计者是否是辰野金吾的得意门生,建筑设计风格是否是“辰野式”以及奉天驿是否仿照东京火车站修建这三个问题。本文尝试对奉天驿的设计者与设计风格进行考据分析,以期抛砖引玉,揭开这座建筑的诸多真相。

一、人物

我们先来梳理一下奉天驿的设计者以及相关人物的经历与关系。这将会对奉天驿建筑设计的分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和帮助。

根据西泽泰彦编著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的组织的沿革》记载:1907年4月” 满铁” 总部由日本东京迁往中国大连。与此同时,” 满铁 “土木课建筑系也迁往大连,并在” 满铁 “附属地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创业初期的四位主要建筑师——小野木孝治、太田毅、横井谦介、市田菊治郎,分别从日本和“日治”台湾来到大连。这其中的太田毅正是奉天驿的设计者。

故工学士 太田毅君
摘自《学术会月报》第292号(1912年6月)
资料来源:日治时期台湾研究古籍资料库

根据明治期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卒业名录》,1901年,太田毅毕业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现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科。之后,任职司法省技师。

 

1901年和1906年《官报》太田毅任职记录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

日本《官报》对太田毅的任职有清晰记录,1905年,他开始兼任大藏省临时烟草制造准备局技师。1907年,太田毅作为 “满铁” 建筑课的创始成员,随 “满铁” 总社移居大连,兼任 “满铁” 技师。在大连期间,曾主持设计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 (今中国银行辽宁分行,1909年竣工),奉天驿(1910年竣工),大连大和旅馆(今大连宾馆,1914年竣工)。

根据西泽泰彦编著的《渡海的日本人建筑家》(彰国社,1996年)记载,太田毅于1910年8月归国疗养,1911年7月在东京去世。

那么另一设计者,吉田宗太郎是何许人呢?

吉田宗太郎(1885-1959), 1905年毕业于工手学校,这所学校是为了培育大学出身的技师的助手而设立的工业学校,  即现在的工学院大学的前身。太田毅在赴大连“满铁”之前,正巧担任过工手学校的讲师。

 

《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名录(1915—1916)》有关太田宗太郎的记录
资料来源: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

吉田宗太郎在东京警视厅短暂入职后,于1907年进入“满铁”土木课建筑系。作为太田毅的助手(制图员),吉田宗太郎参与了奉天驿和大连大和旅馆的设计。1911年从 “满铁” 离职,后赴美国留学。1914年入学哥伦比亚大学建筑学院,1918年毕业后在纽约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22年获得工学硕士学位,同年获得珀金斯建筑旅行奖学金赴欧洲游学建筑。1923年回到大连加入小野木横井共同事务所,参与设计了奉天大和旅馆(今辽宁宾馆,1929年竣工)。1929年回到” 满铁 “,1937年任”满铁“本社工事课长,大连工事事务所所长,主持设计了大连驿(今大连火车站,1937年竣工)。1938年任“满铁”北支事务局建筑课长,1939年任北平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建筑课长。1941年任上木组(奉天)专务取缔役技师长。根据西泽泰彦编著的《渡海的日本人建筑家》,战后直到1948年他才回到日本。

 

太田宗太郎在纽约求学期间获奖的设计作品 
资料来源:S.A. Rogers , Colonial Classics: Plans For Early 20th Century White Pine Houses, Eastern White Pine., June 16, 2017

从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的履历不难发现,两人从未在同一所学校求学,他们之间并无同学或师兄弟关系,而是师父与徒弟的关系 (工手学校的讲师与学生,“满铁”建筑师与助手)。根据《渡海的日本人建筑家》,吉田宗太郎过继给太田家做养子,改姓太田,他们也可以算作是父子关系。

 

奉天大和旅馆(今辽宁宾馆)
摄影:杨树

 

大连大和旅馆(今大连宾馆)
摄影:刘荣浩

后来,太田宗太郎从美国学成归来,直接加入太田毅的妹夫小野木孝治 ( “满铁”建筑课首任课长, 满洲建筑协会第二任会长) 的小野木横井共同事务所,并被委以重任,设计奉天大和旅馆也就是自然而然地事情了。太田宗太郎参与设计的这两座大和旅馆都是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

前文所指的两人“共同的老师”——辰野金吾又是怎样的人物呢?

 

辰野金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辰野金吾(1854-1919)是日本第一代建筑师,对于日本建筑教育和建筑设计有深远影响。根据维基百科记录,他于1873年进入工部省工学寮(后改称工部大学校,系东京大学工学部前身)求学,成为时任建筑学科教授的英国建筑师孔德(Josiah Conde)的第一批学生。

1879年毕业后游学英国。1883年返回日本,担任工部省技师、工部大学校教授。后来担任帝国大学工科大学院长,并创建日本建筑学会。1888年,辰野金吾受日本银行委托设计新建筑期间,再次到欧洲调查英国、法国的银行建筑。1902年从帝国大学辞职,与学生葛西万司在东京成立辰野葛西事务所。他的作品甚多,代表作有日本银行京都支店、奈良饭店、东京车站、大阪市中央公会堂等。1919年因感染到西班牙流感而逝世。

 

位于东京大学校园的孔德塑像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师生传承关系在建筑设计这个传统行业曾经是极为重要的,很多人也会因为得到名师的指导而感到荣幸。那么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是辰野金吾的学生吗?

 

后藤庆二绘制《辰野金吾博士作品集成绘图》
资料来源:维基百科

在太田毅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期间,辰野金吾担任建筑学科的学长(学部主任)。由此可见,辰野金吾与太田毅的确存在师生关系。但是,师生关系并不完全等同于师徒关系。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太田毅曾经受到来自于辰野金吾的直接指导,也没有发现辰野金吾与太田毅之间交往的记录。

而像长野宇平治、森山松之助,井手熏这些著名建筑师在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后都曾经有过在日本银行担任技师,或在辰野金吾事务所工作,接受辰野金吾直接指导的经历。佐野利器曾与辰野金吾合作设计东京车站,担任结构工程师。而葛西万司与片冈安更是先后与老师辰野金吾合作开设建筑事务所。相比之下,太田毅实在算不得辰野金吾众多“得意门生”之一。

笔者认为在建筑师的成长过程中,学校教育只是一个基础部分,而毕业之后受到的外界影响同样不可忽视。辰野金吾从英国归国后,在帝国东京大学继承了孔德的英式建筑学教育。可见太田毅接受的是严格的英式建筑学教育。但是在后来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却看到他深深地受到德国派的影响。

 

太田毅在东京帝国大学的毕业设计图 – 艺术家俱乐部, 1901年
资料来源: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馆《产业技术史资料》

当时的日本建筑设计行业分为两个派系:一个是以辰野金吾为代表的英国派,他们在日本的民间建筑领域、建筑教育以及建筑师行业协会领域非常活跃,并占有主导地位。一个是以及以妻木赖黄为代表的德国派,他们则掌控着内务省,司法省和大藏省等官方建筑工程。

 

妻木赖黄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妻木赖黄(1859-1916)也是日本第一代建筑师,曾短暂求学于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学科,师从于孔德。后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取得建筑学学士学位。1885年回日后任职于东京府,负责日本大藏省许多官厅建筑的设计建设。1886年被派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进行学习,并在Ende und Böckmann建筑事务所实习。1888年归国后在大藏省负责港湾、税关、烟草盐专卖等施设的建设工作。其建筑风格被建筑史界归类为德国派,著名作品有东京府厅舍、横滨正金银行本店、日本桥,广岛临时假议事堂等。 

由此可见,妻木赖黄所受到建筑教育和实践经验与辰野金吾有很少的交集,而他受到的影响更多地来自于德国和美国的建筑教育。妻木赖黄也曾在工手学校任教。

 

横浜正金银行本店(今神奈川县立历史博物馆)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辰野金吾和妻木赖黄作为两个主要派系的代表人物是出名的犬猿之仲,尤其在争夺国会议事堂的设计上,双方更是多次交战。辰野金吾也曾公开批评过妻木赖黄。可以说,他们所代表的英国派和德国派是水火不容的对立关系。据说,辰野金吾从东京大学工学部辞职的理由竟是源于与妻木赖黄的的争论。

在日本建筑历史学家村松贞次郎在开创性地对日本近代建筑师进行谱系梳理的著作《日本建筑家山脈》中明确地将以妻木赖为首的在大藏省任职的建筑师归为“大藏省营缮的建筑家“。大熊喜邦(1903年毕业),武田五一(1897年毕业)均毕业于辰野金吾任职东京大学工学部学长期间,但是由于他们都与妻木赖黄合作,并曾经在大藏省临时建筑部工作的经历,被归为妻木赖黄的弟子。

太田毅自从帝国大学毕业之后的十年实践时间里,深受到妻木赖黄的影响。他们不仅工作履历高度重合,长期任职大藏省,而且还共同参与了许多卷烟厂的建设。太田毅来到“满铁”之后,仍然与妻木赖黄保持紧密的联系,并在妻木的指导下进行了许多建筑设计,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

 

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今中国银行大连分行)
摄影:刘荣浩

妻木赖黄在设计了横滨正金银行本店之后,作为大藏省临时建筑部的总建筑师,监督设计了横滨正金银行的一系列支店建筑,其中包括大连支店,牛庄支店,哈尔滨支店,北京支店等。因此可以说,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是在妻木赖黄的指导下,由太田毅主持设计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项目总监与项目经理、项目建筑师的关系。

 

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店(今中国法院博物馆),1910年
图片来源:东华流韵

太田毅在东京帝大建筑学科的同窗村井三吾,毕业后也在大藏省临时建筑部工作。他作为妻木赖黄的助手,参与了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店的设计和监理工作。

通过对上述几位建筑师的经历,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梳理和分析,笔者认为太田毅虽然就读于辰野金吾担任学长时期的东京帝国大学建筑学科,但是在毕业之后的工程实践过程中所确立的设计思想和手法,直接受到妻木赖黄的影响。而由于妻木赖黄与辰野金吾的派系之争,太田毅与辰野金吾的关系似乎在毕业之后渐行渐远。吉田宗太郎既没有东京帝国大学的求学经历,也没有在辰野金吾事务所的工作经历,因此也完全称不上辰野金吾的学生。

因此,笔者的观点是,太田毅与吉田宗太郎并不是辰野金吾的所谓“得意门生”,甚至关系较为疏远。从太田毅的从业经历来看,他是妻木赖黄的”得意门生“,似乎才更为恰当。

二、风格

折衷主义(Eclecticism)是流行于19和20世纪的建筑设计风格。这是一种没有固定范式,从古典建筑结构,主题,风格,装饰,以及异域或者本土文化中汲取营养,糅合并重新组合的设计。折衷(Eclectic)一词具有不拘一格的意思。建筑师们被鼓励探索和表达自由,其背后由创新的力量驱使,而非完全恪守经典。折衷主义出现并盛行于欧洲,特别是法国的鲍扎风格(Beaux  Arts Style)和英国的维多利亚式建筑 (Victorian Architecture)。最著名的折衷主义建筑之一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高迪(Antoni Gaudí)设计的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哥特建筑风格融合了东方元素和自然世界的主题,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建筑形式。

 

诺曼·萧大楼,1887–1906年
Norman Shaw North (right) and South (left) Buildings
建筑师:理查德·诺曼·萧(Richard Norman Shaw)和约翰·巴特勒(John Dixon Butler)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维多利亚式建筑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代(1837-1901)的一系列建筑风格的总称,以其对古典建筑的折衷与复兴闻名。其中以哥特复兴(Gothic Revival)为主,其他风格包括安妮女王复兴(Queen Anne Revival),文艺复兴复兴(Renaissance Revival), 罗曼复兴(Romanesque Revival)以及第二王朝复兴(Second Empire Revival)等。

其中,我们要特别提起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是以对安妮女王统治时期(1702-1714)的英国巴洛克建筑风格复兴的折衷主义风格。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历史先例广泛,特点显著。比如精致的红砖墙与白色石材或灰泥装饰带,成为视觉焦点的转角处塔楼,以及深邃的入口。这种风格始于1870年代,主要用于住宅和大型建筑。它通过英国著名建筑师理查德·诺曼·萧(Richard Norman Shaw)和乔治·德维(George Devey) 的设计作品受到大力推广,并迅速在英美各国流行。

1903年,辰野金吾从帝国大学离职以后,分别与学生葛西万司在东京 (1903年),片冈安在大阪(1905年)合开建筑事务所。在这个时期,他开始采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时期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设计一系列的商业建筑。

从早期的日本银行京都分行(1906年),第一银行京都分行 (1906年),第一银行神户分行(1908年)的小试牛刀,到日本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九州岛支店(1909年), 盛冈银行本店(1911年),万世桥车站(1911年),大阪教育生命保险(1912年),二十三银行总行(1913年)的逐渐成熟,到东京驿(1914年)的走向高峰。辰野金吾对以红砖白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和立面装饰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持续地进行本土化诠释,并日臻成熟。

 

左-安联保险大厦,1881年 建筑师:理查德·诺曼·萧(Richard Norman Shaw)
右-日本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九州岛支店,1909年 建筑师:辰野金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我们将辰野金吾设计的日本生命保险株式会社九州岛支店与诺曼·萧设计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安联保险大厦(Allianz Assurance Building)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两者的设计手法极为相似。安联保险大厦转角处加上穹顶的塔楼,红砖墙和白色水平装饰带形成的红白相间的立面深刻地影响了辰野金吾的设计意向。藤森照信在《日本近代建筑》中这样定义,“像王冠一样的塔楼,圆顶设计成为了辰野的安女王样式的特征,同时代的人们将此称为‘辰野式’”。

然而,对于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进行借鉴和应用的日本建筑师并非只有辰野金吾。位于东京的法务省旧本馆由两位德国建筑师威廉·伯克曼(Wilhelm Böckmann)和赫尔曼·恩德 (Hermann Ende) 在1888年设计,工程历时7年,于1895年完成。建筑师使用了流行于维多利亚时代的建筑材料红砖与白色石材,即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要素。红砖给这座威严的德国新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增添了几分暖意和亲切,而横向的白石装饰则带给大尺度的立面以轻快和生机。

 

法务省旧本馆,1888-1895年
摄影:Deru Kugi

巧的是,妻木赖黄曾经于1886年至1888年两年间,在德国恩德与伯克曼(Ende und Bockmann)建筑事务所学习。妻木赖黄的作品常常以严谨的的三段式与对称进行立面构图,继承了德国新巴洛克式的大气与端庄。游历欧美的经历,也让他吸收了英美复兴风格的秀丽与明快。安妮女王复兴风格也常常出现在他的设计之中。

 

长崎税务监督局并长崎税务署,1908年
图片来源:日本建筑学会《建筑杂志》258号,1908年6月

妻木赖黄担任大藏省临时建筑部部长期间主持设计的长崎税务监督局就是典型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红色砖墙和白色水平装饰带,以及转角处的塔楼。

 

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店局部,1910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由妻木赖黄设计的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行延续了这一设计手法,采用红砖与白石的组合,立面纵向处理为三段式,顶部有三角形山花,转角处设有塔楼。在东交民巷的西洋建筑群中独具一格。

 

上海礼和洋行,1898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清朝末年,随着一系列通商条约的签署和口岸的开埠,大量西方资本涌入中国,同时也带来了以西方理念和技术设计的建筑。作为当时风靡全球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自然也被西方建筑师们带到了中国。其中,1898年建造的上海德商礼和洋行(Carlowitz & Co.)大楼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建筑立面底层为连续半圆券窗,以上三层为拱券敞廊。外墙以清水红砖与白色石雕构建构成,顶部点缀巴洛克式荷兰式山花,是典型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

 

上海火车北站明信片
图片来源:马网报

1909年建造的上海火车北站(沪宁铁路上海车站)由曾经设计伦敦地标之一的伦敦塔桥(Bridge Tower)的John Wolf Barry和Francis William Woodley Valpy两位英国工程师设计。底层也是有连续的柱廊,上层为红砖墙和镶嵌其中的水平白色装饰带和嵌于拱圈的白色石材,呈现出安妮女王复兴风格。

20世纪初,日本在亚洲国家开展殖民扩张的同时,日本建筑师们纷纷渡海,将他们的所学应用到殖民地建设上。可以说,殖民地成为新建筑的试验场,给了这些日本年轻建筑师更广阔的空间。尤其是在日治时期的台湾,我们可以看到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在宝岛遍地开花。

 

台北西门市场八角楼(西门红楼),1908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野村一郎(东京帝大建筑学科1895年毕业)设计并于1901年建成的台北驿,是台湾最早出现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建筑。红砖白石塑造的建筑平易近人,成为台湾新形象的代表。松崎万长(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毕业)设计的台北铁道饭店(1908年)、基隆驿(1908年),也都采用了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近藤十郎(东京帝大建筑学科1904年毕业)也将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运用于商业建筑的新起街市场(1907 年)、台湾日日新报社(1908年)、台湾总督府台北医院(1916年)等。

 

森山松之助设计的台南州厅(今国立台湾文学馆)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森山松之助(东京帝大建筑学科1897年毕业)于1906年受到辰野金吾的举荐来台。一开始设计的台北市电话交换局仍是古典主义建筑,之后大量运用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设计了台南邮便局(1907年-1910年)、基隆邮便局 (1912年)、专卖局(1912-1913年)、大阪商船基隆支店(1915年)等一系列建筑。由长野宇平治最初设计的台湾总督府(1912年-1919年)虽然采用了红砖作为主要材料,但是方案显得较为朴素。后来在森山松之助的主导下,采用更多白色横带装饰、附柱、圆顶,可以说是将这种红砖白色水平装饰带的风格发挥得淋漓尽致。

 

台湾总督府,1919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这些台湾日治时期由日本建筑师设计建造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建筑如今都被台湾建筑史学界称为“辰野式“建筑。

“辰野式“

在文章开头的引文中多次提及奉天驿是“典型的辰野式建筑”,这一观点在时下对沈阳站建筑风格的表述中非常流行。那么,“辰野式”建筑究竟是怎样的建筑呢? 

 

阿迪达斯线条
图片来源:www.adidas.com

从字面上看,“辰野式” 最直接的解释就是具有辰野金吾设计风格的建筑。而“辰野式”建筑给大众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红砖建筑上平行的白色线条,像极了阿迪达斯的三道杠。

笔者根据 “辰野式”这个概念的不同范围指向,尝试由小及大地给出四种不同的解释。

1.辰野金吾设计的建筑

2.辰野金吾设计的安妮女王风格的建筑。

3.辰野金吾以及学生们设计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建筑。

4.日本建筑师设计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建筑

台湾建筑学家凌宗魁在其论文《“辰野式“的源流与影响——台湾近代建筑中红白横条带饰风格的世界谱系》中这样论述, “可以清楚看见一个建筑师如何运用其影响力,将一种建筑师形式成为自己的特有风格,并透过学生的散播和国家的国力,持续推广政治和军事力量影响所及的邻近国家”。他的学生们也仿照老师的设计手法重新演绎安妮女王复兴样式设计新的建筑,此类风格作品被称为“辰野式“。

笔者比较赞同这一说法,即倾向于上述的第三种解释——辰野金吾以及弟子们设计的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建筑。与其说“辰野式”是一种建筑风格,不如说是一种建筑流派。这是代表辰野金吾和他的学生们对于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独特的变形。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并不是任何一座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的建筑都是辰野金吾及其学生们设计的,这些建筑被认作辰野式也就不太合适了。

因此,我们判断一个建筑是否是“辰野式”的充分必要条件应该是这样:第一,建筑是否是安妮女王复兴风格;第二,建筑师是否是辰野金吾和他的学生们,也就是之前提到的那些 “得意门生” 。

鉴于之前第一部分的分析,设计奉天驿的建筑师太田毅并非是辰野金吾的“得意门生”。那么,奉天驿就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辰野式”建筑。

三、设计

由于太田毅常常被认为是辰野金吾的“得意门生”,从而联想到他在设计奉天驿的过程中受到了辰野金吾的影响,甚至奉天驿被认为是仿照东京驿丸之内设计的“辰野式”建筑,也似乎是说得通的。然而,这些都并非是事实。没有根据的联想是不会站住脚的。

接下来,我们对奉天驿的建筑设计进行分析,同时也将它与东京驿丸之内进行对比。很多问题就会变得一目了然,迎刃而解。

1.建筑平面分析

首先,从最基本的平面构成可以明显地看出,奉天驿和东京驿都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布局。

奉天驿作为南满铁路连接安奉铁路和京奉铁路的枢纽,是南满铁路沿线的五大停车场 (大连,旅顺,奉天,长春,抚顺千金寨)中最重要的一个。奉天驿采用了以建筑中心作为进出站的门户,其他位列两侧的出入口则作为大和旅馆、行李用房等配套设施的通道。奉天驿在车站中首次设立了旅馆,这种做法具有开创性。

 

奉天驿一层平面图
资料来源:《沈阳都市中的历史建筑汇录》,陈伯超编

 

东京驿各层平面图
资料来源:《图说:驿的历史》,交通博物馆编

而东京驿则作为终端车站, 将丸之内南口做为乘车口,丸之内北口做为下车口,中央玄关为皇室乘降专用。

2.建筑立面分析

从立面上看,尽管奉天驿为两层建筑,建筑师仍然采用了经典的纵向三段式构图。东京驿则为三层,三段式显得更为明显,尤其是底层部分是红白相间的构图,增加了平视角度的丰富性。

 

初建成的奉天驿
图片提供:余泓

 

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
图片来源:互联网

奉天驿横向分为五段,中间突出的入口部分,以及两侧的配套用房以及之间的连接,形成了带有节奏的韵律感。这一点与横滨正金行大连支店极为相似。而奉天驿的精妙之处,还在于附着于南北配楼的塔楼。塔楼不仅消除了主楼与配楼由于相似的造型而产生的单调感,也丰富了建筑立体构成的层次。而塔楼顶部的穹顶,也是点睛之笔。塔楼采用白色石材作为主要材料,与点缀于红砖之间的白石装饰带遥相呼应, 又不喧宾夺主,恰到好处。

 

东京驿正立面,1914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而东京驿最初的设计是三个独立的建筑,南北长335米。在新的设计中,辰野金吾通过一系列的塔楼,以及凸出的南北两个出入口来消解建筑过长而带来的压迫感和呆板,并且使用红砖和白石的立面效果增添了动感。使旅客仿佛游走在一个有不同建筑组成的,风格一致的街区。东京驿建筑的比例和明显与奉天驿是迥异的。

3.构成元素分析

a.红砖与白石

建筑设计风格的演变离不开建筑材料和技术进步的支持。西方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常常使用大量石材作为基本的建筑材料。但是无论对于日本还是其殖民地,常常无法获取大量合适的石材。而彼时的日本,已经成功引进了德国的机制砖技术,可以大规模生产机制红砖(赤练瓦)。机制红砖作为一种新的材料,表面光亮坚硬,具有金属质感,大量应用到新的建筑上,既经济又美观。而将石材镶嵌其中则增加了抗剪性,使以红砖为主的建筑具有更加坚固稳定的结构。从建筑效果上看,红白相间的组合会产生丰富的变化,创造出特征鲜明的视觉可识别性。这些优势都为安妮女王复兴风格在日本的落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第一家现代制砖企业 -日本练瓦制造株式会社工场全景
图片来源:诸井恒平《练瓦要说》

红砖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是太田毅在满洲的实践中的首次尝试。他既考虑到材料供给和运输上的便利性,因为当时在奉天有日本人经营的红砖工厂,也考虑到奉天驿作为满铁附属地中心所竖立的新形象,与当时奉天主要的中式建筑材料青砖所形成的城市风貌对比鲜明。笔者大胆猜测,沈阳现存的同时期建设的奉天海关大楼可能也使用了该工厂生产的红砖。

 

奉天驿建筑局部:无横向水平带和转角隅石
图片来源:作者收藏

 

东京驿设计局部:横向白石装饰带和转交隅石
图片来源:CNN Travel

尽管奉天驿和东京驿都采用了红砖和白石作为主要的立面建筑材料,但是仔细比较便不难发现两者的差别。白色铸石应用在奉天驿的窗楣(Window Heads),窗套(Window Jambs)以及窗台(Window Sills)这些立面的常用元素以外,仅作为中央入口拱圈和山花墙上的竖向装饰元素。这与东京驿在底层的横向白石装饰带和转角处的白色隅石有着显著的差别。而在其他“辰野式“建筑中,无论是横向水平白石装饰,还是转角隅石都是其基本的建筑语言和特征。而在奉天驿中,并没有转角隅石的出现。

b.穹顶

奉天驿最具有标志性和视觉冲击力的设计元素当属建筑正中的巨大的半球形金属穹顶以及两侧塔楼顶部与之呼应的小穹顶。这是奉天驿成为地标建筑的关键。金属穹顶带有浓厚的德国巴洛克特征,是重要的新古典主义设计元素。太田毅在几乎同时期与妻木赖黄共同设计的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也使用了几乎一样的手法。

 

柏林大教堂,1894-1905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作为德国派的代表,妻木赖黄常常喜欢借鉴德国元素并应用到他的设计之中。文艺复兴风格的德国柏林大教堂即是他借鉴的原型之一。柏林大教堂由德国建筑师尤利乌斯·拉什多夫(Julius Raschdorff)设计,于1894年开工,历时11年建成。华丽与宏伟的结构堪比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尺度巨大的绿色穹顶是建筑构成的重要元素,主导了立面构图,是整个建筑的焦点,并且为建筑提供的独一无二的标志性。

 

各建筑穹顶的比较
制图:杨树

1904年,妻木赖黄与远藤于莵共同设计的横滨正金银行总行即开始改采用绿色的穹顶作为视觉焦点的构成要素。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店的位于转角处的穹顶也是使该建筑脱颖而出的视觉焦点。妻木赖黄与太田毅合作设计的横滨正金银行大连支店几乎采用了与横滨正金银行总店一样的穹顶设计。太田毅在奉天驿的设计中,也把穹顶当作最重要的元素考虑。在金属穹顶的运用上,太田毅显然受到了妻木赖黄的影响。

 

日本相扑的大银杏发型
图片来源:Facebook

 

东京驿两侧出入口塔楼穹顶
图片来源:GooBlog

而东京驿的穹顶形式则是模仿相扑中“关取”以上的力士才被允许使用的大银杏(Ohicyou)发型,这与辰野金吾早前设计的两国国技馆的穹顶所使用的手法类似。与半球形的穹顶相比,东京驿的穹顶造型显得比较扁平,而塔楼的屋顶就更算不上穹顶了。

奉天驿是一个居中的大穹顶辅以两侧的小穹顶,共同构成一个设计主题。而东京驿的两个大穹顶分别位于南北入口上方,尽管体量巨大,但是相距非常之远,中间又有多处形式差别很大的大小屋顶,因此难以在视觉上形成强烈的冲击,而更像是在漫长建筑两端设置的锚点。

 

奉天驿东立面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奉天驿西立面
图片来源:作者收藏

c.三角型山花

作为新古典主义建筑最重要的设计元素,古希腊建筑经典的三角形山花墙(Pediment)是奉天驿的设计母题之一,共出现九处之多。在正(东)立面中央入口上方是一个巨大的三角形山花,在正立面两侧,南北两侧立面,背(西)立面两侧共有6个相似而略小的三角形山花,另外在背(西)立面中央有两个小尺度的三角形山花。这些重复出现的相似三角形,使得奉天驿的建筑立面不仅具有了非常强的稳定感,也让整个建筑在不同方向都有相似的造型,大大增强了建筑的可识别性和完整性。

 

位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复原模型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妻木赖黄尤其钟爱使用古典主义建筑的经典要素——三角形山花墙。源自古希腊的阿尔忒弥斯神庙(Temple of Artemis)巨大的三角形山花墙是妻木赖黄钟爱的古典主义设计元素,这使得建筑显得更加沉稳。在长崎税务署,横滨正金银行总店和横滨正金银行北京支店,我们都可以看到与奉天驿一样的山花墙。三桥四郎设计的日本驻奉天总领事馆(1912年),也曾经被妻木赖黄建议在入口中央使用巨大的三角形山花墙。

而如此具有鲜明特征的设计元素并没有出现在辰野金吾设计的东京驿之中。

 

奉天驿立面关系分析
制图:杨硕

值得一提的是,奉天驿正立面的一大两小,一高两低的三个穹顶连线,正好构成一个与山花母题比例相同的三角形。这个隐藏的三角形,巧妙地将奉天驿的中心及两侧的三个部分通过格式塔完型图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视觉上稳定的几何关系。

d.雨廊

 

巴黎地铁Abbesses站新艺术运动风格入口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奉天驿正中入口处的雨廊与大连大和旅馆的雨廊一样都是使用了铸铁和玻璃,这明显是受到当时世界最为流行的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影响。新艺术运动最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有机的,动感的线条,使传统的装饰充满活力。在建筑和室内设计、家具和装饰品设计等领域广为应用 。

 

奉天驿“唐破风”雨廊和新艺术运动风格时钟
图片来源:美国LIFE杂志

 

奉天驿雨廊
图片来源:作者收藏

19世纪末,玻璃与锻铁工艺的进步与成熟,也能创造出精雕细琢般的高品质。最初,新艺术运动是受到日本浮世绘木刻画的启发而产生。日本新一代的建筑师又将新艺术运动的形式应用到东方的建筑设计中,并且在奉天驿的雨廊设计中非常巧妙地融入了日式“唐破风”的主题。轻巧而简洁,其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笔者不由衷赞叹太田毅的妙笔生花。

 

东京驿皇室入口
图片来源:foodicles.com

而相比之下,东京驿则在中央入口处采用了传统的,由砖石砌造的车寄(法语Porte-cochère),而在两侧出入口处使用了沿外墙搭建的雨棚。

 

东京驿百年纪念海报
图片来源:日本雅虎

最后,我们再回顾一下东京驿的设计历程。东京驿的设计可谓是一波三折,最初的勘测和早期方案是由赴日协助建设东京市区铁道路网的德国工程师法兰兹·巴尔策(Franz Baltzer)与赫尔曼·朗姆肖特尔(Hermann Rumshottel) 负责。

 

巴尔策方案之东京驿立面,1904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对日本传统建筑情有独钟的巴尔策,将车站建筑(丸之内站房)设计为带有“入母屋破风”与“唐破风”屋顶的模仿桃山宫殿的和式建筑。意在与车站所面对的皇宫相呼应。但是,当建筑师向明治天皇展示他的设计时,天皇说“车站之类的东西最好用外国风格呈现。” 因而最终未被采用。

 

巴尔策方案之东京驿平面,1904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日俄战争以后,辰野金吾、葛西万司于1906年12月开始接手站房的建筑设计,并以西洋式设计为基调,经过三次设计修改后才于1910年12月正式定案。而东京驿整体的场站布局,仍一定程度沿用巴尔策等德国工程师的规划。

另外,也有说法称辰野金吾是以阿姆斯特丹的中央火车站为参照设计东京驿的。但是,日本建筑学家藤森照信通过对辰野金吾的经历和设计风格的研究,对此持否定态度。

 

万世桥停车场明信片,1912年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在设计东京驿的同时,辰野金吾设计了万世桥驿和新桥驿。都采用了以红砖白石为主要材料的安妮女王复兴的的设计风格。可以说这两个车站是东京驿的试验。

从建设时间上看,奉天驿于1908年开始设计,1910年7月份竣工。而东京驿1910年12月才正式定案,1914年建设完工。万世桥站1912年完工。在设计时间和竣工时间上看,奉天驿不仅在东京驿之前 ,也在万世桥驿和新桥驿之前。因此,奉天驿仿照东京驿而设计的说法从时间上看也是不成立的。

四、结语

沈阳站水彩画
作者:杨子江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得出无论是从建筑师的从业经历、设计手法,还是建筑的设计风格、设计时间,奉天驿与东京驿都可以说并无交集,甚至是大相径庭。

奉天驿是具有德国巴洛克复兴风格与英国安妮女王复兴风格要素的折衷主义建筑。又因为太田毅并算不上辰野金吾的传承弟子,所以,笔者认为奉天驿不是“辰野式“建筑。

奉天驿是建筑师太田毅短暂生命中的呕心之作,是他建筑设计生涯中的巅峰。奉天驿奠定了满铁附属地建筑的风格和尺度,以及奉天未来城市面貌的基础。奉天驿之独创性、唯一性、重要性,无与伦比,不可替代。奉天驿的成功与伟大不需要攀附于建筑大师的光环,它对于一座有着几百年历史的都市的贡献,已经足以说明一切。

以上仅是笔者一家之言,以期抛砖引玉,继续深入探讨奉天驿以及其他沈阳近现代建筑的历史。

资料收集整理:杨硕

撰文:杨硕

编辑:杨树

制图:杨硕 杨树

鸣谢:杨子江 江宇翔 袁海光 余泓 刘荣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