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评展|身高1.53米的安格尔,何以又那么高大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展览。
浙江美术馆的“安格尔的巨匠之路”展通过70件来自安格尔故乡法国蒙托邦安格尔博物馆的展品,让观众通向一个完整的“艺术家的内心”;英国泰特利物浦的“席勒&伍德曼”展则在视觉上及作品背后的关联上稍显欠缺。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安格尔的巨匠之路——来自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
地点:浙江美术馆(杭州)
展期:2018年6月2日-7月21日
票价:免费
点评:70件来自安格尔故乡法国蒙托邦安格尔博物馆的展品,通向一个完整的“艺术家的内心”,在此与画家的思想相遇。观后意犹未尽、尚不解渴。但展览“巨匠之路”何尝不是一条启程之路?未来,有幸站在卢浮宫和其他博物馆的安格尔名作前时,会更读懂他画中包含的古希腊之光、拉斐尔之美和音乐之灵。
评星:三星半
1米53,当法国蒙托邦安格尔博物馆馆长弗洛朗斯•维基耶•杜泰伊女士在讲座上说出大画家安格尔的身高时,听众席里发出一阵轻轻的“啊”。
除了画布上浑厚的身材和持重的形象,鲜有人留意到画家的“小个子”。不过,这位小个子却是上承古希腊艺术精神、拉斐尔画风、大卫笔法,下启德加、雷诺阿、毕加索,间接影响过徐悲鸿,对19世纪欧洲艺术流派振兴和中国油画发展都产生过影响的大画家。
6月,安格尔在中国第一次成系统的、全方位的展示“安格尔的巨匠之路——来自大师故乡蒙托邦博物馆的收藏”特展来到浙江美术馆(杭州)。来自画家家乡法国蒙托邦安格尔博物馆的70件展品,从博物馆现藏的4500幅素描、20多幅油画、50套版画、古代艺术藏品、藏书、家具、小提琴、老照片以及学生们的临摹画和各种草稿藏品中被甄选出,漂洋过海,来到中国。
《戈拉奈肖像》草稿 安格尔 纸上石墨画尽管,脱离了安格尔博物馆——小安格尔曾在里头演奏过小提琴、充满童年回忆的原蒙托邦主教宫——更有氛围的展示,但对于只知其一二名作的中国观众,这是距离19世纪新古典主义代表画家最近的一次感受。
展览首日,和“永恒的美”一起光临杭州的还有夏季不多见的温和并略显清凉的天气。一星半点的小雨,打在西湖水上,也摇动着湖畔美术馆里参观者的心旌。
展览选取了三个视角,安格尔看自己、安格尔看世界、世界看安格尔,呈现“巨匠之路”。展品包含了安格尔的素描、肖像油画、他热爱的古希腊艺术收藏、陪伴一生的小提琴,以及他临摹“男神”拉斐尔的作品、学生临摹安格尔的作品等。
进入展厅,笔者径直来到一幅临摹作品《大宫女》前(原作先藏于巴黎卢浮宫),详看,裸女的足底、持扇之手、孔雀毛扇、靠枕等的细节,和原作依然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另几幅肖像临摹品也没有全然展现原作的精神。再看安格尔真迹素描、油画,或是临摹拉斐尔和古希腊艺术、或是创作于早年,再或是由于展馆里拉起一米线导致看不真切已然很淡的素描,线旁报警器的“呜啦”声也时不时响起。
《艺术家父亲的肖像》(让·马丽·约瑟夫·安格尔)安格尔,1804年,布面油画展览的海报图是安格尔的《艺术家父亲的肖像》,展览中还有安格尔老师雅克-路易·大卫画的《青年男子肖像》。杜泰伊馆长坦承,“安格尔博物馆的确鲜有画家赖以成名的肖像画”。或许此展并不能让爱好者们全然解了艺术之渴,但正如展览名称“巨匠之路”,这场展览通向的是更为完整的“艺术家的内心”,在此与画家的思想相遇。这,何尝不是一条启程之路?未来,有幸站在卢浮宫和其他博物馆的安格尔名作前时,会更读懂他画中包含的古希腊之光、拉斐尔之美和音乐之灵。(文/陆斯嘉)
运动中的生活:埃贡·席勒与弗朗西斯卡·伍德曼
展期:2018年5月24日-9月23日
地点:泰特利物浦美术馆
点评:席勒与伍德曼都以其亲密和毫不掩饰的人物肖像作品而闻名,而其作品的表面下都蕴涵着各自的主题和情绪。但在艺术评论家乔纳森·琼斯看来,展览将两人作品并置呈现,无论在视觉上还是作品背后的关联上都显得不那么明智。
评星:三星
埃贡·席勒(1890-1918)的绘画是原始的、直接的,他具有独特的风格,用快速的标记和锋利的线条来描绘他的模特的能量。 摄影师弗朗西斯卡·伍德曼则用长时间曝光拍摄模糊的图像,捕捉延长的时间。 她的照片可能是超现实的,幽默的,有时是痛苦的诚实。
这两位艺术家都以其亲密和毫不掩饰的人物肖像作品而闻名,而在其作品的表面下则蕴涵着他们各自的主题和情绪。此次泰特利物浦将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在一起展出。
策展人试图以这两位杰出艺术家之间的作品并置作为出发点,呈现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和提供全新的视角。
但在艺术评论家乔纳森·琼斯看来,与伍德曼的题材相关的显然是摄影。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作品与19世纪的摄影师Julia Margaret Cameron的共同点——闹鬼艺术,或者将其作品与维多利亚时代的摄影师并置在一起,也会让人着迷。 但是她和席勒似乎没什么共鸣。
席勒留下的那一系列作品足以让他成为20世纪最伟大艺术家之一,毫无疑问,他应和同时代的毕加索、莫迪利亚尼等人在同一个展览中展出,而伍德曼的黑白摄影作品并置显得并不合理。此外,虽然展览策划的思路在纸面上看是个很不错的主意,但快速的视觉测试则显示了策展人所犯的错误。伍德曼的大部分照片都是小版画 ,或者说尺寸基本上家庭相册般大小。而把这些难以捉摸的单色图像放在席勒那大胆的,色彩斑斓的水彩画旁边,则是对其展出的作品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同时观众的注意力也会因此分散。
当然,他们两者的确是有共同点的,例如英年早逝。1981年,伍德曼在22岁的时候自杀身亡,却留下了生动的艺术生活。 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开始拍摄富有诗意的、梦幻般的照片,在七十年代末进入罗德岛设计学院时,就已经是一位原创艺术家。 展厅中的一张摄影照片里,她模糊了她的身体,在一个废弃房屋里,同时伴随着她的还有一件老式的衣服,使其像维多利亚时代的鬼魂。(编译/陆林汉)
万物有灵
地点:杜梦堂&西云楼
展期: 2018年5月25日-8月24日(杜梦堂部分的展览持续至7月28日)
点评:从两万年前拉斯科洞窟壁画重现的史前人类狩猎场景,到上世纪夏加尔绘画中被赋予人类情感的梦境般动物形象,动物在艺术史上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从本能到精神,动物是人类生活的一面镜子,呼应着人类社会的种种主题,发展至今,“动物艺术”的主题呈现了多元化。近日,杜梦堂画廊举办雕塑艺术家丹尼尔•达维欧(Daniel Daviau)的中国首次大型回顾展“万物有灵”,展示动物的灵性和脆弱。
评星:三星半
丹尼尔·达维欧出生于法国历史名镇萨拉的一个农场,儿时的他身边围绕着各种动物,同动物的亲密关系教会他尊重自然,也成就了他日后的创作。作品《红狐狸》的形象就来自他的童年回忆,狐狸脚下的平台上特别雕刻了叶片的形状,那正呼应了他曾在森林里遇到这只狐狸的场景。此外,野猪、猫头鹰等雕塑也都来自他的农场生活。
除了这些来自生活的作品,达维欧所创作的动物形象大多是濒危动物,过去不曾出现在其他艺术家的创作中。对于这些不常见的动物,他通过看书、网络搜索进行研究,然后去非洲旅行,并且观看纪录片,寻找并观察那些特别有趣的姿势或表情。达维欧从不选择动物园里的动物作为创作对象,因为他更想还原它们生活的自然场景。
《狐猴》表现了人对于动物生存环境的破坏。在这件作品中,狐猴一脚抬起,一脚踩地,双臂则紧紧抓住树枝。在过去,狐猴一直在树上生活,近年的大规模开发破坏了它们的栖居,导致它们不得不来到地面。《小犀牛》刻画了犀牛在竹板上的形象,过去,很多来自非洲的犀牛被关在箱子里,出口到世界各地,艺术家刻意强化了这一场景,希望人们记得这样的历史。《小鹈鹕》刻画了鹈鹕振翅瞬间的动作。鹈鹕是帮助渔夫捕鱼的鸟类,这件作品的尺寸比一般的鹈鹕要大,艺术家希望以此让人们关注这些虽不起眼、却给人带来很多帮助的动物。
展览现场从展览上可以看出,达维欧的风格并非是自然主义的,相比细节,他的创作注重整体与线条,强调对于动物神态的捕捉,表现动物内在的美。
刺猬和青铜雕塑往往显示出的庄重感不同,达维欧的动物雕塑看起来活泼而温暖,这与他的“锈色”工艺密不可分:把铸造好的青铜加热至200摄氏度,蘸取含铜、铁、酸的化学物质,在高温下进行化学反应,使表面自然地产生花纹。随着时间的流失,颜色会变得更美、更自然。达维欧对铜雕表面工艺的处理技术也丰富了他的创作语言。2000年,达维欧被授予了动物雕塑领域的最高奖项“爱德华-马塞尔·桑度斯奖”(Edourd-Marcel Sandoz Prize)。
达维欧从历史上不同的动物艺术中吸取灵感,17世纪壁毯和20世纪雕塑家的作品都曾给他启发。作品《水牛》则与法国拉斯科史前洞窟壁画有关。据他自己描述,这头“水牛”与壁画中牛的形象有相似之处,而另一方面,作品也表达了关于美洲征服的主题。
金丝猴(文/钱雪儿)-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