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亲历者回忆:外交部首批档案是如何解密的
音频
正文
1999年,外交部成立“开放档案鉴定小组”,组织离退休外交官解密、鉴定有关档案,外交部上上下下为此精心准备了4年多。
外交部部长李肇星(右二)、部领导成员乔宗淮(左一)及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廉正保(右一)出席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的揭牌仪式。
2004年1月16日,外交部举行“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揭牌仪式,这标志着外交部保存的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外交档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
当年7位离退休大使曾耗时半年参与首批档案(1949-1955)复审工作,被誉为“七君子”。被称为“七君子”之一的徐贻聪大使再度回忆了这段经历。
01
“七君子”审核首批外交档案
根据中国《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相关规定,新中国成立以来形成的档案,自形成之日起满30年可对外开放。由此推算,1974年以前的档案都可以对外开放。根据中国国情和实际情况,有关档案将分期分批向社会开放。
尽管外交档案机密程度较高,但也要执行法律规定,因此外交部从上世纪90年代就在考虑和准备相关档案如何解密,外交部各业务司对档案进行清理,确定了一些内容可以对外公开。
徐贻聪,曾担任外交部拉美司副司长,中国驻厄瓜多尔、古巴、阿根廷大使。
徐贻聪回忆,在2002年4月至10月间,外交部打算对第一批档案做解密安排,上级有关单位指示要“慎重处理”。
外交部成立了档案开放复查领导小组,组长是副部长王光亚。副组长两位,分别是外交部办公厅主任、外交部档案馆馆长。徐贻聪是常务副组长,另外还有6位离退休大使参与,共7位工作人员。
档案复查工作持续了半年,这期间,7位刚离退休不久的大使们又成为上班族,每天到外交部档案馆报到。“上午8点至11点半,中午吃饭后午休一会儿,下午从1点至5点继续看档案。档案馆工作人员开玩笑称呼我们为‘七君子’。”
02
每天复查档案1米高
当时7人采取分人负责制,对首批6000多卷档案要全部复查,看是否能够对外开放。
大家每天领出的档案有60厘米至1米高。如果当天没看完就退回去,第二天再去领。每天看档案量多少也不等,因为档案有薄有厚,最厚的好几百页,薄的也有十几页。很多档案字迹比较小,看起来很费劲,而且纸张都不一样,有的是办公纸,有的是宣纸,但都是原始件,有的还经过粘贴,变薄变脆,还有少量经过复原处理。
部分开放档案卷宗
为了工作方便,7人分成6组,自管一摊,最后集中交由徐贻聪签字。
“我们都看过档案,之前接触过档案工作。大家领一批看完后,根据统一的原则标准,看哪些内容有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利益或不宜公布,有些疑难档案、拿不定主意的还要开会讨论。”徐贻聪说。
多数情况是每个负责人提出意见,认为可以开放后签字,最后组长在意见书上签字,所以徐贻聪是将所有档案从头到尾都看过的人。“在复查总原则下,意见书将根据情况,写‘同意开放’、‘暂缓开放’、‘另作考虑’。”
03
总理作风让工作人员感动
据了解,首批开放的外交部1949至1955年间形成的这批档案中,主要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对外关系建立和发展的过程,同外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情况,在多边外交领域争取恢复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中的席位、参加两个重要的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情况,以及领事、礼宾、条约法律等业务工作内容的文件材料。
这批档案对外开放,将有助于国内外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实践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促进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及中国外交史的研究。
外交部档案馆库房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环境艰难,从很多档案中都能看得出来,现在的年轻人通过这些档案,可以体会到老一辈领导人为共和国外交付出的辛勤努力。”徐贻聪说,“工作人员在整理‘日内瓦会议’有关文件时,看到了周恩来总理当年参加中国代表团内部会议的一份总结手稿,手稿中有一段总理对自己工作不足的自我批评,周总理民主的工作作风让后人感动。”
04
“暗杀周总理”档案解密
在这批解密档案中,还有一些绝密档案,徐贻聪列举了“紫石英号事件”和“克什米尔事件”。
他说,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发起前夕,解放军炮兵与“紫石英号”等英国军舰发生了数起炮战,并将“紫石英号”击伤,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紫石英号事件”。
网上查档
很多人对此事很熟悉,媒体也作过报道,但事件的详细经过及背后的外交故事鲜有人知,首批对外开放的档案中就有关于此事的外交档案。“那才是最权威、最真实的。”
1955年,在万隆会议召开前夕,国际反动势力和台湾当局竟冒天下之大不韪,欲暗杀途经香港参加亚非会议的周恩来总理。所幸的是,周总理因为临时改变了路线,躲过一劫。图为1955年4月16日上午,周恩来乘专机抵达新加坡加冷机场。(新华社发)
此外,由蒋介石集团策划制造的、以暗杀周总理为目的的“克什米尔公主号事件”经过,世人知之甚少,首批开放的档案中也有关于此事的记载。
原标题:《亲历者回忆:外交部首批档案是如何解密的》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