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

2023-01-28 14: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今天给大家分享第七本书《5%的改变》。

假期即将结束,希望这本书能助你更顺利地恢复到工作状态。

看到一个图,很有意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一个人想卷卷不动,想躺又躺不平,成45°人生。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受:

想要躺平,又放不下自己的雄心壮志,想要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

躺和卷到底怎么选呢?

李松蔚老师在《5%的改变》里提出:

与其花时间纠结,倒不如两种都要:

一半时间充分努力,另一半时间充分躺平。这样一来,两者都能实现,自然也不用纠结过哪种生活。

如此实用又巧妙的回答,在书中还有很多。

这本书精选了44个网友的来信,包含了自我发展、原生家庭、工作、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5方面的困惑和焦虑。

相信总有一款烦恼与你相似。

看完之后,你就会明白:

5%的改变,就能让生活出现新的可能。

但往往因为我们想要100%的改变,反而被困在原地。

01

行动,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圆桌派周轶君说:

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

事情一旦具体化了,你就知道方法、路径,当你脚踩到具体的路径上,就能突破焦虑的迷雾。

有个读者的故事印象深刻。

他因为生病,辞职在家休养了一年多。现在病好了,却非常害怕重返职场。

但又不好当啃老族,所以着急找工作。

可行动上却一直在拖延。一会刷剧,一会干家务,总之就是不愿写简历,为此他非常焦虑。

李松蔚老师建议他,在接下来的一周,每天拿出不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写简历。

1小时后,不管写成啥样,立刻把它删掉,第二天重新开始。

这个建议看起来像个玩笑,写了就删,不是等于没有写嘛。求助者有些不理解,但还是老实照做了。

可没想到一周之后,他竟然拼凑出一份还不错的简历去找工作了。

为什么看似只有5%的改变,却有这么显著的效果呢?李松蔚老师把这个方法叫做“最小行动按钮”。

因为容易做,就容易做到。做到后,才能做得更多。就像滚雪球一样,从最初的一小点,越滚越大。

李松蔚老师坦言,自己很抗拒做些烦琐的事务性手续,如签合同、填表格等。一份表格往往被一拖再拖。甚至要过了截止日期,被三番五次催才会去办。

为了摆脱困扰,他的办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约快递上门取件。

相比填写那些繁琐的材料,叫快递可容易多了。一分钟都不用,就启动了这个“按钮”。

紧接着,快递小哥说1小时后上门。那就自己就必须在此之前准备好资料,拖延就不攻自破了。

最好的锻炼,不是从半马开始,而是每天做一个俯卧撑;

最好的学习,不是头悬梁,锥刺股,而是每天学一点点;

最好的改变,不是180°大转变,而是从无负担的5%改变开始。

很喜欢余世存的一句话:

“我们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

焦虑不会消除明天的悲伤,它只会消耗我们今天的力量。与其焦虑,不如行动。

行动,才是对平庸生活的最好回击,才是治愈焦虑的良药,才是让改变发生的关键。

02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你的疫情心态

有人说,疫情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的参差。

疫情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心态。

我们会不自觉地就把所有的不努力、不顺心、不成功都归咎于疫情。

有个高三的学生曾找李松蔚老师求助:

“平时在学校,我可以精力十足地投入学习。但因为疫情,我在家什么都不想做。可我明明想考一所好的学校,该怎么办呢?”

李老师的建议是:

每天晚上花3分钟,给自己一个总结仪式。

如果当天效率还不错,那么总结主题是:“我真棒。战胜了疫情的影响,离好学校又近了一步。”

如果效率不高,就说:“我真棒。但是因为疫情,让我离好学校更远了。”

一周后,学生反馈了他的学习情况:

第一天只学了2个小时,被妈妈批评了一顿,也因此吵了一架。后面几天,学习都不在状态,一页书都没看。

周四晚上躺在床上,突然他越想越觉得不对劲,反问自己“真要因疫情离好学校越来越远了吗?就这样认怂了吗?”

不甘的他,爬起来看书,学习了5个半小时,才安心去睡。

有了掌控感后,学习竟渐入佳境,最终能从下午一直学到凌晨。

他不再抱怨疫情了,反而觉得居家挺好的,既能保障学习效果,还能睡懒觉。

正所谓,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好,生活没困扰;心态差,一直感受不到美好。

事实上,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内心,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支配外部事物。

《内部掌控,外部影响》的作者瓦德瓦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的一个学生,13岁得了一场重病,在医院里等待手术。

医生告诉了学生父亲,两个坏消息:

第一,你女儿的病情非常严重,原本一周后的手术必须要提前到今天晚上;

第二,医院出现了一个状况,没办法打麻醉,手术只能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进行。

这样的消息,相信没哪个父亲能受得了。可父亲回到病房却说告诉女儿两个好消息:

一是,医生说今晚就可以做手术了,不用再等一个星期,你几天后就可以回家了。

二是,医生们一直在观察你,他们觉得你最勇敢,因此,做手术甚至不需要麻醉。

多年后,女孩才明白这番话背后的真相。可她早忘了当初是怎样经历那场手术的,只记得父亲说的两个好消息。

史蒂芬·柯维说:

“刺激与回应之间存在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于我们如何利用这段距离。”

痛苦也许不可避免,但要不要被它困住,其实,你说了算。

03

拒绝内耗,是强大的开始

作家阿德勒有句名言:

“我们的烦恼和痛苦都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在这些事情上的观念。”

很多时候,人生很多烦恼,都是自己给自己施加的。

《5%的改变》一书中有个故事,写的是过度敏感,成天生活在恐惧之中,让我感触颇深。

当事人总刻意回避和领导的沟通和交流,害怕从对方那里获得不好的反馈。

但如果领导对同事更好,她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事情,让领导轻视自己,进而有种被抛弃的感觉。

李老师看到她这么担心,索性建议她想想:

假设领导真的讨厌你,你要如何谨言慎行地活下去?让别人看不惯你的同时,还离不开你?

有意思的是,当她顺着这个思路去想,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因为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与喜好无关。

对方根本就不关注你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只会在意你对他有用的部分。

李松蔚老师把这个方法,叫做“黑色想象”。

当有人特别担心某件事的时候,不妨想象最坏的情况发生了,该如何应对?

当你做最坏的打算时,会发现情况没你想象的那么糟糕。

心理学家博克维茨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所有我们担心的事情里面,大约85%的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

就算是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大约79%的结果比自己预想的要好很多。

也就是说,只有3%的事情,才是真正可能会发生的问题,而97%都是无意义的情绪顾虑。

正如书中所说:“恐惧在敲门,勇气打开门,门外什么都没有。”

因此,别让情绪裹挟你,学会直面内心的负面情绪。

停止内耗,才是我们变强大的开始。

5%的改变,其实另一面代表我们要95%的尊重、接纳和允许。

正如宫崎骏所说:

“遇见的都是天意,拥有的都是幸运,不完美又何妨,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当你焦虑的时候,试着做5%的改变,刷新自己;

当你苦恼的时候,不妨换个心态,调整自己;

当你内耗的时候,不如停止内耗,强大自己;

原标题:《改变自己:从现在开始,从小事做起》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