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判定我国“已进入长期人口负增长轨道”需要更多证据
近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2年我国总人口减少了85万人,并引起广泛关注和解读。实际上这个数据是值得讨论的。现写此小文不涉及其他,仅就这个数据谈点看法。
首先,这个数据不是人口普查数据,也不是实际统计数据,它只是根据国家统计局每年进行的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出来的。因此年度公布的人口变动数据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个偏差一般会在随后逢十的普查年份予以纠正。根据以往经验,相对于普查人口数,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人口数一般都是偏小的,所以得到普查年份人口规模数据后,再把此前10年内非普查年份的推算人口数调大一些。
如2020年人口普查后就根据普查人口数把此前2011年到2019年9个年份的人口抽样调查推算人口数都普遍调大180万以上(见表1)。
表1 我国总人口根据人口普查调整规模与年度抽样调查规模的差异(万人)
注:(a)、(b)两行的2010年和2020年数据均为人口普查数;(a)行2011年到2019年数据为年度抽样调查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2020》);(b)行2011年到2019年数据为根据2020年普查数据调整后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2021》);(c)行为调整增大人数。
当然,这并不是说2022年我国总人口不是负增长,而是说年度人口变动数据存在一定的误差,事后可能会调整,因此不能简单判定。
其次,我国2022年的总人口数,不仅决定于国内出生、死亡人口数,还受当年迁出、迁入国际迁移因素的影响。我国2022年总人口比2021年减少85万人,年内出生人数为956万,死亡人数为1041万,死亡人数正好比出生人数多85万。也就是说,我国2022年总人口减少的85万人完全是由国内人口的出生、死亡差异造成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总人口数据不包括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但中国人有迁出或回流。出生人口减死亡人口恰好等于总人口变动表明人口统计并没有考虑国际迁移因素,或年内国际迁出、迁入人数的差异没有达到万人精度的规模。改革开放打开国门四十余年的今天,国际迁移的迁入迁出也越来越活跃,没有证据说明我国2022年迁出、迁入的国际迁移因素可以忽略不计或未达到万人精度的净迁移规模。
第三,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22年人口总数,是根据2022年11月1日进行的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的,并不包括12月的人口变动情况。按往年正常年份这一调查时点的抽样调查推算数据可以较好地代表全年状况,但现在人们普遍认为2022年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2022年12月更是一年中最不平常的一个月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22年减少的人口数,并不包括12月份受疫情很大影响的人口变动数。
基于上述可以认为,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22年总人口减少85万人,只是一个根据用于正常年份的人口抽样调查方法,对一个不正常年份人口状况进行抽样调查推算的人口数,而且没有考虑已具规模的国际迁移因素,难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相对于我国超过14亿的巨大人口规模,偶发一个随机“扰动”就可能造成85万人口数的变化。由表1所示,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对此前9个年份总人口的调整数,应该不难看到其局限性。根据国家统计局以往依据普查年份人口数对非普查年份人口数进行调整的常规做法,在2030年人口普查时国家统计局会怎么调整2022年的实际总人口,也许到时会出现把2022年的总人口调整为比2021年增加85万人呢?
所以,对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22年总人口减少85万人这个数据,可以作为考察我国2022年总人口规模变动某种情景的参考,但不宜作为我国制定未来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更不能仅以此就断定我国“已进入长期人口负增长轨道”。
人口负增长是我国人口长期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仅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我国2022年总人口减少85万人这个数据,还不能回答我国是否“已进入长期人口负增长轨道”。我国人口的长期负增长也许之前已经开始,也许2022年刚刚进入,也许之后数年才会出现。也因此,对我国总人口减少85万人这一问题可保持谨慎认识,亦可进一步深入研讨,但应避免过度解读甚至炒作及其可能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
(作者王桂新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人口研究所原所长、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主要从事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老龄化及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