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鹤鸣官厅,喜上心头
鹤鸣官厅 郭耕摄于2023年1月
2023年1月5号,鸟友安妮来电话,说他在官厅见到丹顶鹤,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发来图片,果然吸引眼球,是一家三口,尤其令我惊奇的是,其中一鹤腿上戴着环志即保护者给野鸟做的标记,询问有无特写,安妮果然具备考察者的素质,立即发来拍摄鹤腿红色环志的特写图片:“L283”赫然可见,这下好了,有了确切线索,我便转发图片,请教国家环志中心钱主任,他立马判断是扎龙的丹顶鹤,并与保护区取得联系,说去年这只鹤就曾抵达延庆,今年又来了。但这可是三只啊,分明还有一只幼鹤……当中必有情节,安妮听说他的发现很有故事,就对我说,你写一篇文章吧,我却拒绝了,为什么?“你做不了我的诗,就像我做不了你的梦”,你的感受,并非我的感受,你按你的经历写是有感而发,我写则没有感觉,近乎无病呻吟。怎么办?必须亲历啊!(注:官厅地处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湖西畔,在河北与北京交界处)
据悉,这群丹顶鹤最初是2022.12.4由延庆保护地的巡查人员发现。“耳听为虚 眼见为实”于是,本周一即1月9日一早,密云鸟友史矿长开车、老县长、我,安妮(带路)坐上越野车,一早七点集合出发,兴致勃勃地前往官厅,朝霞璀璨,一路出京,很快抵达河北怀来东花园,下土路接近冰河苇荡覆盖的官厅水库,一个个风力发电机排布期间,巨大的白风车下,灰鹤的身影、鸣叫、飞翔,已经令人眼前一亮。
但我们的目标鸟种是丹顶鹤,在灰鹤面前,几乎没停顿,辗转穿越冰河,终于在一片开阔的玉米地前,遥见几个人、几辆车、特别是几个白点儿,那就是丹顶鹤啊,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于是我们的车悄悄地凑上去,迅速下车,轻关车门,披挂上阵,又拍又录,各种角度,面对这一家三口丹顶鹤。显然,戴红色腿环的鹤个体雄伟,是三口之家的大丈夫,秀美纤细的必是鸟妈,而色彩斑驳、羽色棕白色的,肯定是鹤娃,但是雄是雌,尚难断定,因为作为单配制即一夫一妻生活的鹤类的体二态,一般人无法区分,只能通过对比和行为的展示,否则“安能辨我是雄雌”。
我及时发出在官厅观鹤的消息,结果,一位来自扎龙的朋友、护鹤女英雄徐秀娟(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的主人公)的妹妹徐怡珊给我发来消息,说你见到了“L283”真是太幸运了,这是扎龙鹤,连续两年来北京了,还说一直想来看,这下,郭老师就算代她看了。
看来,我们对这家丹顶鹤的理解,也是颇有父系社会的意识,据介绍,这位“L238”是2018年在扎龙人工繁殖的丹顶鹤,目前三岁了。2021年春季从扎龙野放,并与眼前的这只野生妹子喜结连理“旅行结婚”至帝都,后即飞回鹤乡扎龙生儿育女,但令我不解的是,鹤一般产卵2-4枚,起码也育儿一对,这里只见独子,估计发生过什么意外,但至少一家三口成功实现了从出生地到越冬地的千里迢迢的迁徙,而且连续两年都把北京延庆至河北怀来之间的妫川湿地作为越冬之地,生态文明,首善之区,可贺之鹤,喜鹤来仪,更重要的是,它们的出现,证明了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的践行和扎龙野化丹顶鹤的成功,据悉,目前已有三百余只丹顶鹤野化后放归自然,我作为北京人能就近亲睹芳华,荣幸之至,善莫大焉。
其实,作为观鸟者,我并非加新。因为不是头一次见到野生丹顶鹤,我曾在扎龙、在盐城、在大丰、在鄱阳湖……几次见过野鹤,这次却是在家门口见到,实因人类文明、生态改善,观鸟人的福祉亦然近在眼前。
我们要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的生态文化源远流长,“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古人将鸡、鹤、雁、燕、喜鹊、鸳鸯等作为文化动物,多见于诗歌词赋之中,故而有“夜及半而鹤唳,晨将旦而鸡鸣”、梅妻鹤子、松鹤延年、鹤立鸡群等说法,而把破坏美好事物比喻为“煮鹤焚琴”。鹤作为大型湿地涉禽,全球15种,中国有9种,即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黑颈鹤、白头鹤、赤颈鹤、白鹤;二级保护动物灰鹤、沙丘鹤、白枕鹤、蓑羽鹤。我单单对其中的丹顶鹤,情有独钟。
尤其在几次评选国鸟时,都耿耿于怀。有时,起一个什么名字,很重要,一个人的名字会影响其一生,动物亦然。穿山甲因名穿山,被认为有“通络”之效,用于食药,以致大受屠杀;丹顶鹤也是因名受害,所谓鹤顶红,指红砒(一种叫红信石即砒霜的毒药),而非鹤头顶的红斑(小肉瘤);多年来,在推举国鸟活动中,丹顶鹤一直作为重要候选又屡屡被拿下,令人匪夷所思,下来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其学名(Grus japonensis)直译为日本鹤,那只是1776年鸟类学家米勒当时在日本首次见到丹顶鹤,便先入为主地予以命名。
殊不知,我们中国才是丹顶鹤的真正故乡,两千年前就被载入诗文,笔走丹青、甚至绣制在明清朝服一品官员胸前的“补子”上,“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华夏祖先早已浪漫地与丹顶鹤等生灵共同栖居于九州大地,直至今天,探鹤官厅,天寒心暖,我情依然,“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郭耕:
郭耕先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专家、北京科学技术研究院所属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协生态专委会副主任、民革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专委会委员、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幼儿科普协会副理事长、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作协副主席,已经从事动物保育三十余年。郭耕生物多样性保护科教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初伴猿猴行,后与麋鹿舞,今则笔耕不辍、观鸟不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