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动画极简史:曾影响阿童木之父,上世纪90年代开始衰落
央视新闻客户端6月1日消息,今天是六一儿童节,一个80后、90后集体怀旧的日子。
说到小时候,真正快乐的,除了和小伙伴们聚在一起玩耍,最值得怀念的就是每晚守在电视前享受短短二十分钟的动画片。哪怕现在可以随时看到最新的动漫作品,也不能再现当时的那份美好。
本文图片 央视新闻客户端作为一名80后,小编这几天在办公室跟90后小伙伴聊起童年看的动画片时,遗憾地发现,国产动画一定程度上缺席了90后的童年,而00后看的动画中,则几乎难觅有影响的国产经典动画。
事实上,中国动画在起起伏伏90年的发展历程里,有过极为璀璨的过往,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宫崎骏都曾把中国动画视若神明。六一儿童节,我们不如一起回顾中国动画发展史,回忆那些经典国产动画带来的欢乐。
中国动画的先驱:万氏兄弟
了解中国动画,必须先来认识一下中国动画的开山鼻祖:万氏兄弟。
1926年,身在上海的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万涤寰,制作了中国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要知道,如今闻名世界的米老鼠是诞生在1928年,可见中国动画起步是非常早的。
万籁鸣(中)、万古蟾(右)、万超尘(左)三兄弟分别是新中国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的奠基人。喜爱美术的万氏兄弟在第一次接触到动画片时,就确立了做动画人的志向。然而当时他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却是——动画的制作。
或许现在,我们都知道动画的制作原理是逐帧拍摄、一秒24格。但时间倒退90年,当时所有的动画技术都掌握在欧美人手中,而且严密封锁。在多次去信欧美动画制作人寻求援助无果后,万家老大万籁鸣决心带着兄弟攻克这个难题。
万氏兄弟用自己仅七平方米的房子改造成绘制、洗印、放映的工作室,摸索了四年,经过数以百计实验的失败,掌握了动画片的基本技术,制作出《大闹画室》。
《大闹画室》片长只有10分钟,是默片,却已经做到真人与动画的结合。《大闹画室》之后,万氏兄弟几年内又陆续制作了近20部动画,这些动画大多都是模仿美国动画风格,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万籁鸣意识到症结:一味地模仿美国,而没有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东西。他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要使中国动画事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必须在自己民族传统的土壤里生根。
抗日战火中的动画是宣传机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那段时期动画的创作变得无比艰难,但万氏兄弟没有放弃对动画的坚持,反而激发了斗志,连续制作了《同胞速醒》《精忠报国》《民族痛史》《航空救国》等十几部动画片。
《同胞速醒》。不过可惜的是,那个时代能看到动画的人还是极少数,但这些具有深刻民族意义的动画表明,中国早期动画片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供人玩赏和娱乐的消遣品,而是和当时的时局紧密配合,走着与欧美动画电影不同的道路。
中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铁扇公主》
1940年,美国卡通片《白雪公主》在上海放映,反响火热、票房惊人,这对万氏兄弟触动很大。万氏兄弟决心要做一部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长片动画。
功夫不负有心人。1941年,历时1年半的时间,万氏兄弟率领近百人,绘制出近2万张画稿,制作出了中国第一部长片大型动画——《铁扇公主》,放映1小时20分钟,创下当时亚洲地区第一部长动画片的纪录。
这部倾尽心血的动画长篇,取自名著《西游记》,这使得在故事上更能获得国人认同;其次,画风没有照搬美国动画的单线平涂模式,而是采用了很多中国画的绘画方法,具有很浓的水墨意味,形成鲜明的民族文化和美术特色。《铁扇公主》上映后引起巨大轰动,还发行到东南亚和日本,观者如堵。在日本,有一个少年被这部电影震撼到刻骨铭心,就此迷上了动画艺术,他就是“日本动漫之父”手冢治虫,《铁臂阿童木》、《森林大帝》的作者。1981年,手冢治虫来到上海,见到了他的偶像万籁鸣,兴奋不已,他激动地握住万老的手说:“我是看了你的片子以后,才搞动画的。”
手冢治虫与偶像万籁鸣合作的孙悟空与阿童木。可以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万氏兄弟几乎以四人之力撑起了整个国产动画界,迈出了中国动画的第一步。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学派雏形渐成
新中国成立后,文艺界百花齐放,大批动画创作者用独特的想象力,用木偶、剪纸、水墨等多种表现形式,为中国的孩子们奉献了大批经典作品。
《神笔马良》1955年洪汛涛先生创作的木偶片《神笔马良》可谓创造了当时木偶片的巅峰辉煌,这部作品在国际竞选上获得了儿童娱乐片一等奖,这是中国美术片第一次在国际上获奖,意义非凡。马良的形象也深深地印在了每个孩子的心上。
《乌鸦为什么是黑色的》1955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乌鸦为什么是黑色的》,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彩色动画片。这部动画在画面效果上几乎是当时动画片的巅峰,于次年获得了第七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电影节奖。
《骄傲的将军》拥有了彩色动画片技术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在1956年,又推出了一部更有代表性的彩色动画——《骄傲的将军》。
《骄傲的将军》在表现形式上充分借鉴了京剧的艺术特色,充分吸取和利用了京剧的元素特征,具有鲜明的中华文化色彩。
动画人物一昂首,一投足,都透着京剧的味道,在台词上也大量地运用了“嗯嗯啊哈”这样的京剧唱腔,颇有韵味。《骄傲的将军》被称为动画片“中国学派”的创始之作。1957年的4月,我们心中代表着“品质”二字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终于正式建厂。当时上美厂旗下一共三个大部门,分别为剪纸、木偶、动画部,全国动画的八成以上都来自上美厂。《猪八戒吃西瓜》1958年,上美厂制作了我国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再次为中国美术片增加了一个新的品种。
上世纪60年代:中国动画进入鼎盛时期
进入上世纪60年代,中国动画全面进入鼎盛阶段,而开启这一阶段的作品,正是1960年上美厂制作完成的《小蝌蚪找妈妈》。
《小蝌蚪找妈妈》根据方慧珍与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是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全长15分钟,整个故事的灵感取材于齐白石先生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论景论情都饱含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积淀。
《小蝌蚪找妈妈》推出后,在1961年-1981年间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奖项,“水墨动画”这种如诗如画的意蕴令世界动画界赞叹不已。“孙悟空,我们终于见面了”
如果要挑出一部作品,代表中国动画的最高成就,那无疑首推《大闹天宫》(上集为1961年,下集为1964年)。
《大闹天宫》由国产动画的开创者万籁鸣与唐澄合作导演,参加创作的人员共有近三十人,被分为五个组,每组由一个原画、助理和几个动画人员组成,成片后的动画上下集总时长超过了100分钟。《大闹天宫》从筹拍到完成足足耗费了4年的时间。然而对于万籁鸣老先生而言,再多的苦和累都比不上看到孙大圣活跃在荧幕时的激动和快乐。上世纪80年代:中国动画涅槃重生
从1978年年底开始,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历了十年浩劫,国产动画就像《哪吒闹海》里的莲花童子,在惊涛骇浪之后,心中那团如火焰般的热情终于喷薄而出!
整体来说,八十年代的国产动画业仍是上美厂一家独大,但其它国产动画厂商发展也十分迅猛,涌现出了诸多水准极高的动画片,成为很多70后、80后难忘的童年回忆。1979年《哪吒闹海》
《哪吒闹海》刻画了个性鲜明且具有反叛精神的小英雄哪吒。多少年后,哪咤长袖飘飘、白衣若雪,在暗如黑夜的暴风雨中横剑的一幕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1980年《雪孩子》
你当年坐在电影院里为雪孩子哭过吗?记忆中的动画片好像很少有悲剧结尾的,也许童年的你也曾为他流过眼泪。1980年《三个和尚》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影片幽默隽永,赋予了古老谚语以新的趣味。1980年《阿凡提的故事》
经典木偶动画系列,由流传于新疆的民间故事改编,应该是当时很多小朋友对新疆和维吾尔族的第一印象了吧。可惜,现在很少有电视台重播了。1981年《九色鹿》
很多90后可能都没有看过。这部《九色鹿》根据敦煌壁画《鹿王本生》故事改编,采用了古代佛教绘画的风格,讲述了九色鹿救了落难的捕蛇人,但捕蛇人忘恩负义,向国王告密出卖了九色鹿。九色鹿用神力化险,捕蛇人遭到了应有的报应。1983年《天书奇谭》
中国动画史上的一部神作,故事有点小复杂,画风也挺另类的,片中狐狸的造型甚至给很多小朋友留下了童年阴影。但小编长大后重温,觉得意犹未尽,感慨当年的动画水平真心高。《天书奇谭》根据《平妖传》部分章节改编,讲述天宫里的袁公偷盗天书,后被三只狐狸偷学。狐狸修炼天书法术后就去祸害百姓。天鹅蛋化为人形的蛋生,学习法术后和袁公一起消灭了狐妖,而袁公因泄露天机,被抓回了天庭……《天书奇谭》中的很多角色形象来自于戏曲造型,生旦净末丑俱全,如狐女的斜眼、两片腮红,是吸取了京剧旦角脸谱的造型的特点。《天书奇谭》的整个场景,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装饰绘画的特色,整个影片也充分运用了许多民族的东西,给人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这部片子CCTV6偶尔还会重播,经典永流传。1984年《黑猫警长》
永远记得小时候它的结尾永远是“请!看!下!一!集!砰砰砰砰砰!”可第五集的一句“下集再见”,已经让我们等了30多年。1986年《葫芦娃》
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电视机开始普及,第一批连续动画作品诞生。《葫芦兄弟》就是第一部系列剪纸动画。 “葫芦娃,葫芦娃,一根藤上七朵花”这首脍炙人口的主题曲与《葫芦兄弟》一起,伴随着无数人走过了最美好的童年,可以说是最受欢迎的动画片了。不过还是那个问题,现在似乎不太重播了。1987年《邋遢大王》
与《葫芦兄弟》的神话故事相比, 《邋遢大王》刻画了一个更现代化也更科幻的故事:不爱干净又贪玩的“邋遢大王”男孩误闯地下老鼠王国,在小白鼠的帮助下,与大黄狗、小花猫一同逃回到地面。有趣的是许多小朋友在看完《邋遢大王》后都爱上了讲卫生,今天看来这部动画在医卫教育领域还是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还有,主题歌也成为了经典。
1989年《舒克和贝塔》
“舒克舒克舒克舒克舒克开飞机的舒克,贝塔贝塔贝塔贝塔贝塔开坦克的贝塔”,张口就来啊!舒克与贝塔,郑渊洁笔下最著名的童话形象之一。80年代,国产动画美不胜收,加上从国外引进的优秀动画片,那个时代长大的小朋友真的太幸运了。
上世纪90年代:国产动画开始衰弱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电视的普及度突飞猛进,几乎家家都有了电视机。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添补播出空档,大量优秀外国动画厂商开始进入中国市场,《圣斗士》《忍者神龟》《变形金刚》《灌篮高手》《足球小将》等等占据了晚间少儿档,这无疑压缩了国产动画的生存空间。
同时,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注入动画行业,加上技术上的掉队、人才的流失,直接导致中国动画难以和产业化制作的国外动画相抗衡,国产动画加速衰弱。尽管如此,九十年代的国产动画界依然有不少佳作。比如1991年的《镜花缘》、1991年的《魔方大厦》、1995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8年的《海尔兄弟》和1999年动画版《西游记》等等。1999年,动画长片《宝莲灯》上映,一度也成为社会热门话题。这是我国动画史上首次采用故事片导演来指导、电影演员配音的动画电影。这部动画制作历时三年,算是精益求精。但现在看来,人们记忆更深的似乎是歌曲配乐:李玟《想你的365天》、刘欢《天地在我心》、张信哲《爱就一个字》,三首金曲,有些抢了电影的风头。
这一时期,木偶、剪纸、水墨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动画片都急剧减少;另一方面,中国动画人开始对动画的商业特质进行发掘,开始了产业化的运作,但精品和佳作乏善可陈。
新世纪:动画电影成为焦点
进入21世纪,最先爆红的是《蓝猫淘气三千问》,相关产品风靡大街小巷,“蓝猫”品牌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依然没有跳出“国产动画=儿童动画”的套路。《我为歌狂》,中国第一部校园音乐题材的动画片,一度和国外动漫人气不相上下的国产动画片,口碑很高,音乐原声带风靡一时,开辟了中国动画片一个新的品类。近十年,国产动画话题最强的非《喜羊羊与灰太狼》莫属。这部动画的剧情和画面都深受小观众的喜爱,甚至还出过几部电影版动画。另一个类似的成功品牌是《熊出没》。但是在国人的意识里,国产动画就是扮演着低龄、幼稚的形象,在这个惯性认识下,中国的电视动画,也并未有太大起色。相比于电视动画,动画电影近几年更有话题度和市场号召力,代表作有《魁拔》《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等。这些动画投入大,画风精美,制作精致,但整体都存在一个问题:故事能力偏弱。在讲故事的能力上,国内动画电影导演并不擅长,成为亟待补缺的短板。纵观中国动画发展史,不难发现,强调思想性,重视以健康的内容引导观众,是中国经典动画片突出的优良传统。坚持民族绘画传统,则是中国动画片显著的艺术特点。这些好的东西应该继承,也应是努力的方向。中国动画,回头看看,也许可以预知未来。
感谢奋斗在动画一线的制作人,感谢那些兢兢业业,不放弃振兴国产动画的人们。
“六一”快乐!
(原题为《暴露年龄的时间到了:中国动画极简史 你看过哪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