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回望来路①| 自古至今,离乡的人儿心里在想啥

相欣奕 
2023-01-21 20:08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自古至今,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亡,从未离开过故乡。但肯定也有许多人,因为各种原因,远走他乡。有人功成名就后,衣锦还乡落叶归根;也有人自此以他乡为故乡。离乡的人数不胜数,绝大部分未留下姓名和任何记录,如何知晓他们心里在想啥?当然可以猜测,其中离不开对离乡目的和方式的考虑。 

连环画中,蒲松龄写《聊斋志异》 。

进京赶考殿试的科举制度,可谓古代抡才超级严苛的“体测”。仅从体力和运气上看,得以一路平安进京赶考并金榜高中的人都值得点赞。苏轼人人喜爱,三苏天下名扬。21岁的苏东坡,初次出川进京,心情如何?对于豪爽多才的年轻人,远方意味着新天地,是事业和机遇的所在。虽然从四川眉山到东都汴京(河南开封)这一路,可谓耗时费力,但少年心性加上父亲陪伴,让出行无虑,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据称,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初次进京赶考选择了陆路。先从眉州到成都,在成都逗留访友。随后,父子三人从成都到阆州(四川阆中),溯嘉陵江至川北广元,踏上蜀道出川,再经扶风和长安,出关中,过渑池抵达京师。也有学者云,苏轼出蜀入蜀都是走夔门长江水路,从未走过剑门蜀道陆路。

从四川盆地的地貌看,近乎四面环山,唯一出口在东部,就是三峡。

蒲松龄先生最喜欢书写赶考书生旅途遇鬼怪狐仙的故事。有的结交好运,有的堪称孽缘,可见离家求学赶考之不易,不做罗列。同是赶考,且一生至少赴省城参加7次乡试都不得中,但蒲松龄本人却受益匪浅。他生前除了赶考,平日甚少出门游历。权且猜测,持续多年的赶考之路是他拓展人生阅历的窗口,写作素材正是因此积累获得,屡次度过落榜的消沉后,迸发出强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指出,蒲松龄的故乡淄川县属于济南府,相距约百公里,即便在古代也算不上远路。当然,若真能把每次赶考不中的时段与鬼怪小说创作的时段一一对应,足以剖析出蒲松龄先生赶考离乡与返乡的心路历程。人们记不住几个状元郎的名字,但蒲松龄的大名,连同他的鬼故事,印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正如蒲松龄故居中对联所言:“一生无缘附骥层,三生有幸落孙山”。 

同样是长路迢迢,求仙问道的人就洒脱无比了。彭端淑笔下《为学》中,一瓶一钵去往南海的蜀僧正是明证。《西游记》过于演绎,《八仙过海》过于仙气飘飘。玄奘法师西天取经、鉴真和尚东渡布道,一路颠簸、风雨迢迢,但都缘于信仰之力而坚定无畏。这也是从史书和文字记载中揣测。

但我确乎遇到过淡然的出家人。十年前,我带学生实习,从峨眉金顶一路下山,在遇仙寺九十九道拐一带,路遇泼猴成群结队,女生们战战兢兢,男生们虚张声势,我强作镇定,大家都不敢打开背包拿水喝或拿食物吃。忽然山路折转处遇到一位黄色僧衣胖大和尚上山,赤着脚,神色平稳,走陡峭山路毫不气喘,虽然两侧八九只猴子环伺,却随手取出水来喝。猴子也没对他抢夺。气定神闲让我们赞叹不已。

有人漏夜赶科场,有人辞官归故乡。按照葛剑雄教授在《中国移民史》第一卷所列,进京赶考金榜高中赴任做官的人,辗转一生,如果最终告老还乡,即便大部分人生历程都在外完成,也不能算“移民”,都应算作故乡的人。这个意义上,离乡宦游,少小离家老大回,等同于未离乡。小学课本收录了贺知章的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多么贴切! 贺知章故乡在浙江杭州,与长安城相去约三千里。

《长安十二时辰》中上元夜的长安城。 

“长安居,大不易”。盛唐长安城的房价,应能比肩今日的北京上海。我刚读了几页马伯庸写的小说《长安城的荔枝》,开篇写出一个52岁小官员李善德在位置偏远的长安城归义坊看房子。他是华县人,在长安城为官多年,终于要凭借从寺庙借贷买房子了。这房子并不大,也远离他的当差地点,但考虑房价,以及与渠水相邻方便妻女,他咬牙买下。在盛唐帝都长安城安居之梦有多么美好,后续展开就多么黯淡。最后他和妻女被流放岭南。华县与长安城仅百公里,李善德赶考入仕平顺,然而奋斗数十载,在长安安居之梦,一步之遥却遥不可及。

有人心怀憧憬奔向远方,就有人背井离乡惶恐无依。无论赶考谋前途的人,外出做生意的人,还是一心向佛向道外出游历的人,都可谓心怀憧憬有所图。最苦莫过于全无自由被迫离乡的人,无论被发配流放,或服兵役,或因灾荒兵乱避走他乡,不需问他们离乡心情如何,必定无比恓惶。且不说“将军白发征夫泪”,就连颇为振奋的《木兰辞》,都不免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悲戚之叹。

开篇所述,我家孩子的曾祖父,言及祖上是湖广填四川时由湖北迁来。查阅资料,可历数自秦以来至少八次大规模、有组织的向四川的移民。而清初四川人口曾百不余十,或曰十室九空。绝大部分川渝人都可能是移民而来。他们数以百万计,寂寂无名隐没于历史人群之中,除了三兄弟为日后相认摔碎镜子一人保存一块的传说之类,我们无法分辨长途跋涉离乡奔赴未知之地的每人心中所想。但无论何时何地,每个具体的人,到底心中在想些什么,是值得被听到被看到的。

《喜:一个秦吏和他的世界》正让我们看到这样一个古代的具体的微小的人,很棒。书的推广语,“他们出生、他们受苦、他们死亡”,恰如其分。与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中借大汗之口发出的一句质疑呼应,“别些使者向我提出有关饥馑、勒索和犯罪阴谋的警告,或者向我报告新发现的孔雀石矿、貂皮的有利价格,或者出售镶金属刀剑的建议。可是你呢?你从同样偏僻的地方回来,却只会告诉我,某人晚上坐在门槛上乘凉的时候脑子里想些什么。你的旅行到底有什么用?”

当然,古今中外,离乡的人儿心里想些什么,非常重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具体的微小的人。

心里想什么,可能时过境迁就变了,或者过去都过去了,无可弥补,仅供参考。务实看,离乡去往新地点,历经波折、吃够苦头,是为一个终成正果的目的。求前途的人,求到了吗?做生意的人,致富了吗?谋生计的人,谋到了吗?流放的人,在新地点得到自由了吗?圆满后返乡是一种好结局,在新地点落地生根子孙绵延又是一种好结局。除了运气,哪些因素能决定结局的好坏呢?

请关注本系列的下一篇。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