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黑塞: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丨译林年度好书
今天是壬寅年最后一天,站在这岁末年关,可能每个人的心绪都是浮动的,忙着告别过去,忙着迎接未来。在这样的时刻,谈一点经典的东西,或许更加应景,毕竟,经典最具永恒性,经得住时间的冲刷,也冲得破空间的阻隔。
在已经过去的2022年,我们迎来了赫尔曼·黑塞逝世六十周年。一甲子的时光流逝中,这位作家和他的作品并未被人们遗忘,反而不断受到新一代读者的喜爱,证明了德国学者米夏尔斯的判断:黑塞是“永属年轻一代的作家”。
01
暗夜旅途上的一点星光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黑塞成为美国年轻人最喜爱的德语作家,乃至是风靡一时的文化偶像。对于不会讲英语,即便是在纳粹德国时期也只是隐居瑞士,从未踏足美国,也未曾把美国作为写作对象的黑塞而言,这无疑是一种出乎意料的奇异现象。其实不止美国,在日本、印度、巴西等地理位置、文化背景各异的国度,黑塞一样引发了无数读者的共鸣,为无数身处迷茫中的人们指引了前行之路。
正在创作的赫尔曼·黑塞(1877—1962)
195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七年之后,年迈的黑塞收到一封日本读者的来信。在信中,这位东京的中学生写道:“我像(《在轮下》中的)吉本拉特一样,正处于心灵极端混乱之中。我在许多诸如此类的书籍中寻找,想找出符合自己精神处境的书来读。当我在您那部小说中发现了您描写的那位少年时,笔墨难以形容我的巨大惊喜。……如今我深信,那位最理解我的人就在瑞士,他始终关注着我。”
1967年,黑塞去世五年后,二十岁的保罗·柯艾略在精神病院中读到了女友送来的《悉达多》。这位后来写出《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巴西作家当时并不知道《悉达多》在西方引起的轰动,但深深着迷于书中那位圣者在得道之旅中作为凡人所历经的恐惧和烦忧。多年以后,当柯艾略回忆起走出精神病院的那个阳光灿烂的早晨时说:
“我想到了悉达多,他一头扎进生活的内核,终于找到了自己的路。那个早晨,我深吸一口气,想要嗅闻这世界上一切可能的味道,暗自许诺:我要选择生活。”
在众多读者眼中,黑塞是他们在人生困境中的领路人,也是可以奉为人生导师的作家。其实,这与黑塞对自己作家使命的清醒认识密切相关。他在《纪念册页》中曾这样写道:
“每每想到过去,我始终认为作家的职责就是通过回忆来避免遗忘,运用词语来保留短暂瞬间,通过满怀深情的描述来追忆过往。……我始终认为,与其说作家的使命是提供忠告建议,不如说是鼓励读者去认识生活。”
黑塞正是通过把自己的人生历程与思考写进作品,来为读者描摹一幅想象之外的画卷,呈现一种切实可行的选择。
远眺世界的黑塞
02
以我之手,写我人生
有很多作家,会将自身经历作为其创作的素材来源,因而其作品带有或浓或淡的自传色彩,但是如黑塞这般在文学生涯中几乎自始至终这样进行创作,并且使个人相对特定的生命经验和思索通过作品变得普适化的,非常罕见。
1904年,黑塞以《彼得·卡门青》登上文坛,由此成为专业作家,生活彻底改变。在黑塞的这部小说处女作中,主人公从乡村走进城市,在熙来攘往、五光十色的全新环境里经历友情和爱情。尽管自身足够优秀,但是面对诱惑力十足的功名酒色,他无法做到随波逐流,而是无比怀念自然万物蕴含的生命力,终于返回乡村,在迥异于代表现代生活的城市的世界里寻得心灵的宁静与生活的意义。
黑塞故乡卡尔夫桥上的作家雕像
如果说《彼得·卡门青》预言了黑塞未来的乡村隐居生活,那么次年出版的《在轮下》则是他对自己少年时代遭逢的教育悲剧所做的一次总结和反抗。在这部自传色彩最为浓重的作品中,少年汉斯的修道院学习是黑塞自己经历的真实写照。小说以汉斯走向生命的终结到达悲情的顶点,虽然作家自己后来并未踏上同样的不归路,但是他经由逃学、自杀、进精神病院等一系列难言的痛苦,才最终跨过那对于很多人来说难以逾越的险阻,走向下一段旅程。
曾给黑塞带来苦痛与折磨的毛尔布伦修道院
22年后出版的《荒原狼》,视角又有不同,不是对未来的展望,也非对过去的回望,而是对当下的观照。这部以内心独白为主、充溢着痛苦思绪和迷惘感受的意识流作品在气质上与作家的其他作品迥然不同,尽管同样受到诸多年轻读者的热爱,并曾在美国掀起一股“狼”的热潮,但黑塞认为这是一部受到极大误解的作品,因为在他五十岁时出版的《荒原狼》所书写的是一位中年人所面临的人生困境,这种困境是黑塞自己当时境况的映射。
不同于《在轮下》的绝望结局,黑塞在《荒原狼》中最终表现的是一种从苦痛中修复创伤、人生继续行进的希望。对于一个已到知天命之年却身处谷底的人而言,这很难得,但在黑塞这里,这并非特殊情势下仅有的触底反弹,而是持之以恒的坚定信念:
42岁时出版的《德米安》,写出了自己历尽波折终于迎来新生的青春岁月;45岁时出版的《悉达多》,融入了作家即便耗尽一生也不放弃对自我的苦苦追寻的渴望;53岁时出版的《纳尔奇思与歌尔得蒙》,同样用主角一生的时间来传递出作家自己对艺术的不懈探索精神。
03
跨越时光之门的阅读
自黑塞去世,一甲子时光匆匆而过,下一甲子又将开启。站在时光之门的前面,有人满怀期待,有人心有不舍,有人则享受当下。在这样的时刻来谈论阅读,或许是对时光致以最大的敬意。
一甲子之后,我们为什么还在读黑塞?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透过人物与故事读到的是一位独力前行的作家和他悲喜交加的过往与对世界人生的沉思默想,更读到我们自己纷繁的过去,以及从处境各异的当下走向一个让灵魂得以安栖的未来的可能。换句话说,黑塞写的是他自己的故事,也是身在不同时空中的每个人的故事,在这样的故事中,我们觅得那曾被重重迷雾所遮掩的自我。
多伦多地铁上的读者和他的《悉达多》
无疑,黑塞作品已经进入经典行列。关于经典,卡尔维诺曾经下过14个定义。或许一部作品无法同时满足这14个定义的全部要求,但离开文学史、社会价值等宏大视角,单从个体阅读来谈,那些经过时间检验,永远能触动人们心灵并引发共鸣的作品,在每个人的人生中,都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经典。
在过去一年中,除了黑塞,我们推出的经典作家和作品还有很多。时光不停,阅读不止。愿这些经典陪你走过一程又一程。
原标题:《黑塞:一种跨越时空的心灵共鸣丨译林年度好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