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视频|张嘉骅:《史记》还没动笔,司马迁就已经用脚在写

张嘉骅
2023-01-23 15:07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张嘉骅是中国台湾地区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阅读推广人,对《史记》等史学典籍的阅读尤有心得,曾出版《少年读史记》《给孩子的史记》等作品。春节假期里,很多人会安排出游的计划。本期视频,我们请张嘉骅老师来谈谈司马迁在20岁时的那场影响他后来写作《史记》的壮游。

张嘉骅读《史记》(09:26)
司马迁20岁的那场壮游

每逢长假,人们总喜欢往外跑,选个知名景点去逛,或者干脆在那里的饭店住个几天。说实话,这样的休憩方式只能叫作“旅游”,还不能叫作“壮游”。

所谓的壮游,原本是指文艺复兴时期之后,欧洲贵族子弟在欧洲进行的一种跟素质养成有关的旅行,后来扩展到平民的阶层。经过了几百年,壮游的型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壮游具有几个特点:第一,行程应有一定的规模;第二,可能得耗费较长的时间;第三,更在意人文经验的汲取,而非仅仅地理方面的体验。

德国艺术家雅各布·菲利普·哈克特(Jakob Philipp Hackert)所绘《歌德瞻仰古罗马竞技场》,1790,罗马歌德纪念馆藏

倘若以这里所说的几个特点来进行观察,那么你会发现,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他20岁的时候,居然早已有过一次非比寻常的壮游。

说起司马迁为什么会有这次壮游,自然和他的家世有关。司马迁出身于一个仕宦之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太史,除了负责记录历史,还掌管天文和历法。司马谈是个有心人,胸中怀有一个伟大的计划。他极为用心地在栽培儿子,在司马迁的成长过程中除了教他认识古文,还找了当时的儒学大师孔安国和董仲舒来带他读书。司马迁倒也争气,年纪轻轻的,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肩上可能得扛起什么样的责任,因此想做好一些准备。才刚满20岁,他便向父亲提起:“我想到处走走,去看看大好河山和各地留下的历史遗迹,并搜集一些散逸的历史传闻。”司马谈听到这个提议,很高兴地同意了,并且资助司马迁这趟旅行所需要的旅费。

汉武帝元朔三年,也就是公元前126年,司马迁离开了首都长安,向东南方出发。这一走,他将耗时两年,重返中国古代许多历史事件的现场,走过华夏大地三万里。

历史的风景

司马谈胸怀的那个伟大计划,就是编写一部能和《春秋》相媲美的历史著作。司马谈在世的时候没能完成这个心愿,但把任务交给了司马迁,而司马迁历经了多年的努力,终于在他55岁那年把书写成了。这部书当时还没有正式的名称,是后来才叫作《史记》的。

从《史记》的很多地方可以看得出来,20岁的那次壮游对司马迁的影响很大。司马迁后来在36岁和37岁又有两次壮游,一次是奉使西南,一次是随武帝上泰山进行封禅,尽管这两次壮游也都拓展了司马迁的阅历,论起影响还是没有第一次来得大。

《典籍里的中国》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第一次壮游去过的地方,如吴、楚、齐、鲁等地,都是历史发生的核心区域。司马迁拜访了那里的许多历史遗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而这些印象后来都成为他写作《史记》的取材。例如,在《魏世家》一篇里,司马迁说道:“我到旧大梁的城墟去,住在那里的人说:‘秦国之所以能攻破大梁,是引河沟的水灌进城里,过了三个月,城毁了,魏王投降,魏国也就灭了。’”又如,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司马迁提到:“我到长沙,去看了屈原自沉的江水,忍不住掉下眼泪,更加想见他的为人。”

一座城,一条江,乃至风中的一草一木,只要是和历史有所关联,都能对一个人的文化心灵产生撼动的力量。司马迁的文笔之所以带有一股奇伟的风格,根据宋人马存所说的,正是因为他游历过许多名川大山。

而关于写作这件事,其实不必等到用笔来写才叫作写,也不必非得用手来写才叫作写。以20岁那次壮游对司马迁所起的影响来看,我有一个比喻,那就是司马迁还没动笔写《史记》之前,其实已经用脚在写了。

用脚壮大自己的心灵

我们真该感到庆幸:那一年才20岁的司马迁,以一次向历史探索深度的壮游,给后代留下了一个典范。

比起司马迁那时候,现代社会的交通等条件可方便多了,但如今的年轻人能像司马迁那样壮游的恐怕还是少数。从比例上说,宅在家里的应该更多。其实,我很鼓励年轻人以旅行来开拓视野,用脚来壮大自己的心灵。

当然,壮游并不是那种“拎起背包,说走就走”的旅游,是必须经过计划的,甚至得照顾到很多细节。说实话,当你起心动念,开始在为一场壮游认真地设计行程、强健体魄并筹划旅行的经费怎么来,你的自我就已经开始在成长了,更别说将计划付诸实现的那一天。

有句话说:“人生至少要有一次壮游。”事实上,当你有过一次壮游,尝过用脚来壮大心灵的那种滋味,很难没有第二次或第三次的壮游。

关于年轻时期的壮游,我也有过一次美好的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

1995年,我刚从研究所毕业,有幸参加赵廷箴文教基金会所赞助的一次大陆之旅。这家热爱中华文化的基金会,砸下大钱办这次活动,就是想让当时许多优秀的中文系研究生能到大陆去看看壮丽的山河,考察各式各样的历史遗迹。我们一行约40人,从西安落地开始,以飞机、火车和大巴为交通工具,一路走过北京、曲阜、南京、上海、苏州,最后是在杭州搭机返台。我们参观过许多名胜古迹,如秦始皇兵马俑、长城、故宫、明十三陵、曲阜三孔、网师园、拙政园和西湖等等,往昔只在材料上看过的图片或只在耳中留下的听闻,一下子活生生地出现在眼前,那种冲击和感动真是难以形容。我对陕西历史博物馆中所珍藏的唐代墓室壁画尤其感兴趣。20多年后当我再度造访这家博物馆,首次观赏那些墓室壁画的心情居然还记忆犹新,可见当时的印象有多深。

《狩猎出行图》局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中国人有句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年轻时那次为期半个多月的壮游,让我彻底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书,果然不能只用眼睛读,也要用脚来读!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