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清华研究报告2023|对未来五年中国亚太外交的40项建议
【编者按】
1月20日,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CISS)在北京发布《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2022年度报告:亚太命运共同体展望》。
报告以“亚太命运共同体展望”为主题。世界正遭遇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亚太是这场变局的重要场域。报告认为,中国在亚太谋篇布局,需要清醒、冷静、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意识地扬长补短、趋利抑害。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授权刊发这两份报告。本文是报告的第四部分“中国的战略选择和亚太愿景”。
第四部分 中国的战略选择和亚太愿景
站在亚太地区新的“十字路口”,中国不是被动选择的一方,而是主动谋势的一方。中国的眼界从未被域外力量单方面挑起的战略竞争遮蔽住,而是从确保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奋斗目标顺利实现这个根本战略需求出发,立足亚太、放眼全球,抓住地区国家最突出的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共识,积极塑造形势、引领潮流,创造中国与周邻国家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此赢得人心、稳定周边。
2022年11月16日,在印度尼西亚万隆,雅万高铁建设者和当地民众观看高速铁路综合检测车行驶在雅万高铁试验段(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李培养摄)
党的二十大明确,要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未来5年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期,同时也是中国立足亚洲、塑造周边、构建亚太共同体的关键期。中国要超越“竞赢”思维,用开放普惠的机制对冲以己划线、脱钩倒退的安排,用包容共赢的倡议覆盖挑动阵营对立的谋划,用可持续发展的愿景遏制集团化和过度安全化的动向,与周邻国家共同缔造新的亚太战略谱系。
在我们看来,中国在亚太谋篇布局,需要清醒、冷静、客观地评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有意识地扬长补短、趋利抑害。大致说来,中国要扬的“长”,基于地缘紧邻这一天赋的、不可改变也无法选择的事实,基于中国经济对周边地区压倒性辐射力和经济发展倡议和区域融合议程的包容力、吸引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诚信力和外交范式的谦和力,以及与地区其他国家守护“亚洲价值观”的共情力。中国所要补的“短”,涉及提供安全公共产品的意识和能力的构建和完善,涉及未决领土海洋争端对相关双边关系的破坏和消耗力,涉及中国在国有企业、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遭受的政策误读,也涉及受疫情等因素拖累而被削弱的对话、交流与合作效率,以及增强对地区国际舆论引导力的需求。
在2022年11月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重申中国将坚定不移推动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为亚太稳定和繁荣作出更多贡献,并向地区国家提出“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建设和平稳定的亚太”“坚持开放包容,建设共同富裕的亚太”“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建设清洁美丽的亚太”“坚持命运与共,建设守望相助的亚太”四点建议。这是中国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基本框架,为亚太地区擘画的蓝图和表达的期望。
中国亚太战略的指导理念是“开放的区域主义”。亚太地区是这里各国的共同家园,也是世界主要力量利益交汇地之一。超越分歧,包容差异,维护亚太和平稳定、促进地区发展繁荣,符合亚太各国乃至世界的共同需要。世界正展现前所未有之大变局,亚太作为世界和平稳定的锚地、经济增长的高地、合作交融的热土,亦是这场变局的重要场域。面对变局,亚太国家做何选择,亚太地区向何处去,将影响21世纪世界的基本面貌。应该牢固树立“亚太大家庭”意识,要信任、不要猜疑,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对话合作、不要竞争对抗,要“一个亚太”、不要“两个亚太”,要人人享有发展繁荣、不要极少数人垄断绝大多数财富,要作为世界和平高地和发展极的亚太、不要成为全球动荡和冲突风暴中心的亚太。
亚太各国应全力守住相互开放这条地区关系的“生命线”,维护亚太的整体性和融通性,把这个地区建设成为高度一体化和各国相互紧密关联的区域,而不仅仅是不同国家领土空间的组合。为此,必须摒弃冷战零和思维,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不能允许哪个或者哪几个国家推行封闭式集团政治,把亚太国家按价值观分类,将区域经济阵营化,甚至推动军事集团化,使亚太沦为地缘政治博弈的棋盘。
“开放的区域主义”建立在亚太地区“多中心”的现实基础之上。亚太地区是多种力量并存并共同发挥作用的场所,而非哪个国家能独享的领地。亚太的未来要靠地区国家共同缔造,不存在以哪个国家为中心的结构,也不存在属于哪个国家的“亚太世纪”。亚太各国要依托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意识,遵循和而不同、多元共生、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包容性发展路径,最终实现以共同发展促共同安全、以共同安全保共同发展,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区域关系。
“开放的区域主义”在本质上就是多边主义,为亚太国家携手应对纷繁复杂的全球性挑战提供保障。从疫情到气变,从经济复苏到反恐和打击跨国犯罪,从数字治理到新兴技术研发应用规则制定,当今世界紧密相连,单打独斗解决不了问题,加强合作才是正道。亚太地区经济和科技基础雄厚,合作架构缜密,理应作出表率,构建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合作精神和区域韧性,在探索全球治理经验方面走在前头。
中国在亚太地区所追求的目标和原则是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和平稳定、共同富裕、清洁美丽、守望相助的亚太,致力于与地区国家携手构建命运共同体,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比肩进步的格局。为此,有必要突出以下六大关键着力点。
一是落实全球发展倡议。该倡议由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9月提出,旨在推动国际社会形成合力、聚焦发展,为破解发展难题、如期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该倡议为亚太地区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总框架,为亚太区域合作的不断加强和升级注入了新动能。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31日,韩国首尔,据韩国军方称,朝鲜发射了三枚短程弹道导弹后,一名男子在首尔火车站观看电视屏幕上播放的新闻广播,其中有朝鲜导弹试验的文件镜头。视觉中国 资料图
二是落实全球安全倡议。该倡议由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4月提出,基于“安全不可分割”原则,突出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意识,为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指明方法路径。该倡议为亚太国家践行多边主义、探索热点问题政治解决之道、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实现安全与发展的兼顾提供了重要公共产品。
三是构建“山水相连共同发展空间”。中国有2万多公里的陆上国界、3.2万多公里海岸线,同14个国家陆地接壤、6个国家隔海相望。中国愿与这些山水相连的国家凸出共识,放下猜疑,搁置争议,管控矛盾,各施所长,克服疫情,振兴边贸,促进联通,协调建设,共同开发,共享繁荣,让边界两侧的土地成为边疆经济增长带、共同发展合作区,使南海、东海、黄海等海域成为“和平之海、友谊之海、合作之海”。
四是对接发展战略。积极创造必要政治条件,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与亚太国家和国家集团各种发展战略进行全面接轨,包括:俄罗斯的“大欧亚计划”和远东地区经济开发战略,东盟的《东盟共同体2025愿景》、“印太展望”和“东部经济走廊”计划,印度尼西亚的“全球海洋支点”构想,越南的《到2030年第四次工业革命国家战略》,泰国的“泰国4.0”战略,菲律宾的“大建特建”计划,印度的“印度洋-太平洋倡议”和“季风计划”“数字印度”,孟加拉国的“平稳过渡”战略和“数字孟加拉2021”战略,太平洋岛国的“太平洋岛国地区合作倡议”“蓝色太平洋大陆2050发展战略”,澳大利亚的“北部大开发”计划,等等。
五是弘扬“东盟方式”。中国应以东盟为周边和亚太外交的优先方向,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宗旨,坚定不移支持东盟团结和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架构中的中心地位,支持东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希望地区国家不仅切实支持东盟在众多区域合作中的“中心作用”,更能借鉴东盟多年来促进自身整合、推动区域合作、协调地区问题时奉行的以协商一致、平等外交、透明、不干涉内政、照顾各方舒适度为主要内容的“东盟方式”,使之升华为地区国家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亚太方式”。
六是搭建开放式、包容性、复合型地区框架。中方应与东盟等地区伙伴共同努力,依托中国与东盟10+1合作、东盟+中日韩合作、东亚峰会、中日韩合作、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东盟地区论坛(ARF)、太平洋岛国论坛、亚太经合组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CICA)等现有机制,秉持经济安全并重、以经济促安全、以安全保经济的思路,坚持不排斥任何地区成员利益、不针对任何第三方,坚持守成与创新相结合、强基与拓展相促进,以叠加的圈层方式让多重合作机制齐头并进、相互补充,不断充实、完善地区框架的要件和支柱,发挥大小机制在不同领域的战略性、功能性作用,共同支撑亚太命运共同体建设。欢迎欧盟等域外力量同亚太各种区域、次区域机制建立和发展对话、交流、合作关系,建立广泛的区域内外联系。
基于上述认知,本报告就今后5年中国亚太外交所应开展的具体工作规划提出8大领域40项建议。
(一)政治
1.1充分利用现有双多边对话机制,扎实推进亚太伙伴关系网络建设。建立全面的双边政治磋商和战略对话平台,包括与重点伙伴国家开展外交、国防2+2对话磋商,增强相互战略保证。
1.2全面梳理中国与亚太国家签署的各种双边友好合作文件,条件成熟的商谈升级版。激活商签《中国-东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工作。
(二)经济
2.1充分发挥中国拥有世界最大内需市场、最完整工业体系、最庞大人才红利和全球产业链部分领域领导地位的优势,面向地区中小国家开展增强经济韧性、促进疫后复苏等关键要素合作。鼓励本国产业,包括民营部门和小微企业,向这些国家合理转移,并配合实施“三零”(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安排。
2.2建设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引导双方合作从传统贸易向跨境金融、数字经济、卫星导航等新经济业态及服贸拓展。将海南自贸区打造成面向东南亚的旅游、航运中心和区域经济总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中国东盟合作有机结合。
2.3 推动建立亚太自贸区(FTAAP),尽早完成研究,开启多边谈判。全面实施并适时推动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同更多国家商签高标准双边自贸协定或其升级版,积极推进中国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的进程。基于RCEP成果加快中日韩自贸协定研究,适时启动谈判。探索“中日韩+X”模式,采取联合行动,拓展与其他国家合作。
2.4 面向亚太扩大制造业、农业、服务业的开放水平,缩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优化外资促进服务,营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挥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东博会等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亚洲企业及专业人士,扩大自周邻和亚太国家的政策性进口和商业性采购。
2.5充分利用“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全球发展促进中心、全球发展知识网络等平台,加快动员发展资源,推进亚太南南合作,为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注入强劲动力。面向亚太欠发达国家实施更多“小而美”“密而精”的社会民生和人力资源开发项目。
2.6打造泛在、高速、可及的数字基础设施。融合数字与传统产业,强化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实践分享与合作。共同制定并实施相关规则,推动有助于软件互操作性法规的出台,促进数据在区域内依法、有序、安全、自由流动。
2.7支持绿色低碳发展,落实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推进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加强可再生能源国际合作,确保地区国家获得可负担、可持续的能源。借鉴国际公认的标准和实践,优化地区内基础设施项目的气候和环境风险评估,建设环境友好型基础设施。鼓励走出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2.8将共同应对人口老龄化列入亚太发展议程,协调政策和行动计划,在智慧养老技术开发、适老化制度和设施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完善、养老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商基于权利和性别平衡的前瞻性政策,共建“全龄友好型亚太”。
(三)金融
3.1在《清迈协议》、《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等基础上,协调亚洲各国完善共同应对经济金融危机的保障机制。
3.2拓展货币互换合作,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支持香港和新加坡的离岸人民币中心建设。完善上海、深圳与香港、新加坡等金融中心之间的金融基础设施联通,开辟面向亚太企业的A股市场国际版。
3.3鼓励各国和国际金融机构开发绿色金融工具,为环境友好型和低碳项目提供充足、可预测、可持续的融资。
(四)连通
4.1推进《亚太经合组织互联互通蓝图(2015-2025)》,在2025年前完成各方共同确立的倡议和指标,推动形成全面联接和融合的亚太。
4.2保障“一带一路”重大基建连通项目落地。与泰国、马来西亚积极探讨、规划加快“泛亚铁路网”建设,保障中、印尼“雅万高铁”合作项目如期建成,推进“巴基斯坦一号铁路”改造升级。
4.3支持中国物流企业在周邻建立国际物流基地,把数字技术应用到商品的跨境销售、运输、存储以及结算等环节,推动物流一体化建设,催进产业链、价值链深度嵌入与融合。
4.4设立区域水资源管理机制,管理利益冲突,消除不公平现象,推动水资源合理和谐共享。
(五)科技
5.1便利相关人才流动,提供学科交叉平台,相互开放科研成果,以加强基础研究合作,推动优势互补。鼓励城市间科学外交和以市场应用为导向的技术合作,优化、深化区域技术分工,激励创新型发展。
5.2加大中国科研数据云平台的开放力度,吸纳地区内计算和数据平台整合。
5.3鼓励“科技向善”,推进监管合作,鼓励地区国家共同参与制定和完善普遍接受的规则规范,以弥合数字鸿沟并共管科技发展风险。
5.4创建“亚太科技分析机制”,推动产学研与政府的定期对话,对域内经济体在科技迅速发展情况下的需求信息展开交流,及时完善能力协同建设的方式方法,实现良性反馈循环。
5.5 发挥各国优势开展科研合作,探讨在太空、深海、人工智能等尖端领域里的项目交流与人才培训。
(六)安全
6.1密切域内国家军队交流与合作,加强边境地区信任措施合作,推进海上安全对话与合作,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反恐合作、护航和救灾行动,举行中外联演联训。
6.2继续支持东盟建设无核武器区的努力,保持沟通磋商,积极开展防扩散合作,随时准备好签署《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议定书。
6.3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普遍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开展海事合作,共同维护航行自由与航道安全。
6.4依托中国与阿富汗人道援助和经济重建工作层联络机制、阿邻国外长会、上海合作组织等平台,扎实推进民生、经贸、农矿、互联互通、能力建设等领域务实合作,推动阿富汗稳定重建。
6.5推动朝鲜和美国等直接当事方解决彼此合理安全关切,恢复对话,在六方会谈框架下按照“双轨并进”思路和“分阶段、同步走”原则,推进朝鲜半岛问题政治解决进程。
6.6将中印边界问题置于双边关系适当位置,依托军长级会谈和边境事务机制会议等渠道,在脱离接触基础上实现常态化管控,防止矛盾激化和失控。
6.7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争取协商一致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COC),为在南海管控分歧、推进合作、共同治理提供规则保障。在航行安全、油气勘采、渔业捕捞、海洋生态等领域加强协调,提供公共产品,打造沿岸国功能性合作机制。
6.8向亚太欠发达国家提供装备援助和技能培训,搭建符合各方意愿、保持各方主体性的安全赋能合作框架,共同打击毒品走私、人口买卖等跨境犯罪,提升区域协同反恐能力。
6.9继续加强与地区国家的双边网络对话与务实合作,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外空等国际新疆域规则协商,通过区域现有机制,推动制定联合国框架下各方普遍接受的网络空间国际行为规则。
(七)应对全球性挑战
7.1全面总结国际社会应对新冠疫情的经验教训,与世界卫生组织密切配合,健全、完善亚太地区卫生防疫机制,提升区域卫生治理能力。设立亚太跨国传染病防治信息和创新成果交换中心。加强循证医学和相关政策研究,面向中低收入国家人群健康需求开展干预措施研究,提高欠发达经济体获取专利信息的便利。
7.2贯彻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脱贫扶贫经验交流,保障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基本公共服务和人才配备,缓解地区贫困问题,促进地区发展平衡。
7.3加强区域协同,重点围绕动植物疫病防控、土壤健康、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农业服贸等开展务实合作,提升粮食安全。
7.4加强地震、台风、火山、泥石流、区域洪水等灾害信息共享,积极开展人道救灾合作。
7.5秉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自身履行碳达峰、碳中和等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的同时,帮助地区中小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尤其以南太、南亚岛屿和低洼地带国家为重点,加强应对以海平面上升为核心议程的气候变化应急合作。加强中美应对气变合作,共同发挥区域表率和国际引领作用。
(八)民心相通
8.1采取更多便利人员往来的措施,启动旅游复苏计划,支持“东盟旅行走廊”建设。
8.2在疫后时代大力推进文化、青年、地方、媒体、妇女等领域交流,推动人员相知相亲相融。
8.3 落实向全球发展中国家提供10万研修研讨名额的承诺,其中50%的机会面向亚太发展中国家。
8.4推动区域内高校学生交换、联合培养项目,积极改善中国在签证、毕业后工作权利等方面的政策竞争力。促进访学、夏令营、志愿活动等短期青年交流项目。
(本文标题为编者所拟。)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