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凌晨3点不回家”刷屏,是人生真相还是贩卖焦虑?

澎湃特约评论员 黄帅
2018-05-30 11:43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日前,一篇题为《凌晨3点不回家:成年人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心酸》的自媒体文章在网上流传,短时间内就收获了“10万+”的阅读量和大量网友评论、转发,吐槽者有之,表示同感者更是不计其数。

这篇文章为何有如此魔力?很简单,它和其他“爆款文”类似,抓住了社会的痛点——现实焦虑感。文章从讲述很多日常小故事,引出了加班和熬夜工作的苦恼,而这一切的目的也是明确的:为了实现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梦想。在一线城市,这似乎是个永恒的难题:很难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更多人是在焦虑中奋斗,奋斗的过程始终伴随着焦虑。 

不过,“凌晨3点不回家”实际上夸大了这种焦虑。一个客观事实是,不努力不可能成功,但不遵守基本作息规律的努力(乃至拼命)也很难造就成功。 

如果不是白天休息、晚上上班的模式,“凌晨3点不回家”是不可思议的,也是不应该、不必要的。如果一个公司的“任务”导致员工必须从白天连续工作到凌晨3点,不仅会摧毁员工的身体健康,涉嫌侵害劳动者的基本权益,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工作模式是不人道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很难想象这样的公司对员工有长期吸引力。 

“凌晨3点不回家”的说法,更像是一种心理象征,是对长期高负荷劳动的夸张说法。作为读者,我们要看到这种表达背后的吸睛逻辑:自媒体文章要引起关注,进而赚取流量和资本,最好的方式就是选取一些有争议性的话题,引起网友的共鸣或愤懑,比如阶层、两性、暴力、地域差异等话题,都具备这样的特点。“凌晨3点不回家”背后是大都市群体对收入和工作的焦虑感,更是对现实难题的无力感。看到这背后的本质问题,才能从自媒体的话语套路保持清醒的认识。 

对于个人而言,努力加班和奋斗成功不能划等号。一些基础的工作琐碎而繁重,不断鼓励自己是必要的,但千万不要陷入一种盲目的自我感动里。上述爆款文里说到:“为了梦想,为了家人,抑或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职场不相信眼泪,于是你擦干眼泪,马不停蹄地向前奔跑”,这话的确不错,但应当注意“奔跑”的方向和速度,依然要服从生活规律。并不是非要带着“苦情戏”的姿态才能步入成功,即使要在泥泞的沼泽里跋涉,克制的情绪而非自我煽情才是更合理的方式。否则,你可能只是“看上去很努力”,也很难实现梦想、收获成功。

对用人单位来说,不合理的加班文化一点都不值得推崇。一个工作高效的公司不需要员工做无用功,也不会违背相关法律规定而侵犯劳动者基本的休息权益,更不会以“为公司奉献、付出”之名向员工灌这种毒鸡汤。即便真的有需求让员工加班到深夜或凌晨,记得给员工发放加班费和各项福利,比说什么都强。 

总之,“凌晨3点不回家”不该成为生活的普遍现象,更不应该把它当成贩卖焦虑的手段。与其让读者在所谓的“忙碌和压力”里自我感动,不如想想如何切实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让每个奋斗者都能有尊严地追求梦想。

    责任编辑:甘琼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