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每个人都是一条激荡深潜的河流”丨译林年度好书
“时间就是所有关系的总和”,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河中,人的一生如浪花般短暂易逝,然而一代一代的生命绵延不息,每朵浪花都留下了痕迹。
“世事流动,每个人都是一条激荡深潜的河流,有着无法预测的小小航道”。
今天,我们分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研究员张宇和青岛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董卉川为《金色河流》撰写的书评,以更加专业和独到的视角,为大家解读这部优秀的作品。
“每个人都是一条激荡深潜的河流”
张宇 董卉川
鲁敏的小说新作《金色河流》聚焦于有总(穆有衡)生命的最后两年,借他的目光回望人生,以家族叙事牵扯出改革开放以来40余年的历史。
在《金色河流》中,鲁敏建构起一种独特的“河流诗学”,借有总等人的财富史、生命史、心灵史,书写此时此在温热的中国经验。
众人被奔涌的时代河流裹挟着向前,或是乘风破浪,或是岿然不动,或是随波逐流,或是被抛掷岸边……他们被冲刷着,相聚又分离,爱恨痴缠中,上演了一出时代的浪漫传奇。
河流隐喻
鲁敏在《金色河流》中精心选取了“河流”这一复杂的象征系统,搭建起河流的隐喻体系,包含了多重象征意蕴。
“河流”代表了物质财富的创造和传承,又指涉传统文化的绵延;既指涉作品的内部结构,亦是人生历程的象征,既囊括书中人物性格,又是有总精神状态的显影,既是作品多声部叙事声音的体现,又是写作过程本身的隐喻,同时更是作品哲学理念的体现。
“金色河流”首先跟“金钱”有关,是财富之河。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社会的壮丽与绚烂,以穆总为代表的草根阶层,在摸爬滚打中创造出商业帝国,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神话,抑或经历挫折与覆灭。商业大潮中的起起落落,在书中得以显影。对于市场经济的热烈拥抱,悄然改变了这些弄潮儿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而他们的活动也反过来影响了时代,推动了时代的大潮。
鲁敏生动地刻画了有总“经济人”的生存状态,他们昂扬奋进追求成功的姿态、强烈的攫取金钱和地位的赤裸裸的野心,无异于当代拉斯蒂涅。尽管有时游走于灰色地带,但其蒸腾的拼搏精神给改革开放时代留下了一个生动的侧影。
河流自古而今生生不息,亦是昆曲等传统文化的绝佳写照。昆曲的困境,也是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命运的真实写照。鲁敏对昆曲有着持久的关注和深沉的热爱,在《冷读闲读》《看朱鹮起舞》等文章中都有记叙,她把这份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与敬意投注到小说中。
传统文化要保持活力,也需要自我更新,引时代活水灌溉,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向前。正如王桑所说,“其实哪有绝对的原汁原味,传送到每一代人手上,不都是其所在的当下此刻嘛。……真正的好东西,自然经得住加汤搀水、插科打诨。”传统文化的精魂,自当有传承的底气,亦应有变革的决心,如此不弃涓滴,才能巨浪滔滔。
小说分为“巨翅垂伏”、“尺缩钟慢”、“热寂对话录”、“一物静、万物奔”、以及尾声“如涓如滔”五部分,内在结构和河流的发端、受阻、壮大、归海相互呼应。它不仅是有总的精神状态的写照,更对应了人类生命的各个阶段。
正如扉页引罗素的名言,以河流比喻人生,刚开始是涓涓细流,随后穿山越石,渐渐开阔,最后融入大海。河流之中有漩涡、有暗流,支流汇入大河,大河归入大海,恰似作品的多声部体现。每个人都有其自足的天地,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精明多疑的有总,泼辣艳丽的河山,坚守艺术的王桑,追寻自我的丁宁,自得其乐的穆沧……各自的人生得以充分展开,罪愆的惩罚与宽恕,灵肉的遇合与分离,代际的冲突和解。
河流亦是作者生命哲学的体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奔腾的生命之河,不为任何人改变或驻足,它裹挟一切向前奔涌,最是无情,也最是长久。那些闪耀的,成为浪花,那些堕落的,沉为泥沙。不管是贫富善恶,最终都淹没在时间的长河之中,作为后世的滋养,“什么你啊我啊,什么好命歹命,什么孙子和票子,都是像河一样,大街上到处流……”尺缩钟慢,增熵热寂,宇宙最终走向热平衡,万境归空,而后周而复始,河流重新孕育新的文明。
鲁敏在《金色河流》精心营构出复杂的河流隐喻体系,包孕着多重内蕴,这一隐喻体系装置使文本意义不断增殖。可以说,在当代文学中如《金色河流》一般有着复杂、精密、系统的隐喻的作品,并不多见。
史诗建构
作为改革开放的同代人,鲁敏深刻感受到时代巨变,更深知物质创造的重要性。她在《金色河流》中,将另外一只“镜筒”对准“壮丽的丰沛的财富物质创造”,为金钱和物质正名,绘制新鲜泼辣、生气勃勃、泥沙俱下的改革开放史。
她避开二元对立式的价值判断,也未站在道德至高点进行仇富式写作,而是着力呈现巨大的物质创造及其绵延不断的传承。
不同于《伴宴》中艺术与世俗的紧张博弈,《金色河流》中,艺术与金钱成为盟友。不管是凹九空间的昆曲推广计划,还是河山的青山堂艺术画展,都离不开金钱的支持,也离不开穆总的物质创造,穆总的遗产,给了他们艺术梦想实现的可能。这种胶葛与纠缠,正是鲁敏新财富观、新物质观的展现。
在鲁敏看来,精神创造固然伟大,物质积累同样不可小觑。她正视财富的创造,认同物质传承与精神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偏废的两翼。经由穆总泥沙俱下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肯定“经济人”的“尊严与价值”,借此重新处理个人与时代的关系,为物质与商业正名,昭示出在场书写、及物书写的勇气。
除了为时代作传,鲁敏更是以细腻温润的笔触,记录下国人四十年来的生命史,解读心灵密码,绘制精神地图。精神书写是鲁敏一贯的强项,在《暗疾》《谢伯茂之死》《奔月》等小说中都有精彩呈现。她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呈现人类心理、思想、精神、意志的复杂性,探索世界存在和真理,关注生命意义和道德实践。小说中的人物,自有着一种强韧的精神力与生命力,他们生活河流中奋力挣扎,即使遇到巨石的阻拦,最终仍能以水滴石穿之势汇入大海。
穆总挪用老友何吉祥的遗产,作为自己发家的第一桶金,经过生猛隐秘、狼吞虎咽的资本原始积累,创造了巨大的财富。然而穆总始终无法摆脱内心的罪恶感,河山和红莲的命运被他彻底改变,他用一生为自己赎罪,不计一切供养河山,打听红莲下落,希望能减轻自己的罪孽,并将遗产留给河山运营。
中风后的有总渐趋衰亡,他成了“墙上的父亲”,作为一位缺席的在场者,他的离开尤其漫长。他的精神遗传,在子女身上各有不同的显现:他对于生命延续的执着渴望,搅动了子女们的命运;他的物质财富积累,也牵引着“财主底子女”们的人生道路。
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穆沧如《庄子·应帝王》中的中央之帝“混沌”,“不区分、不留恋、不占有,只继续保持他的自给自足”,“闭目塞听”但通于大道。他如大海中的灯塔,是动荡岁月中的唯一安稳之物。
穆沧的时间永远停留在90年代,他是人类童年的象征。当所有人在狂乱中迷失时,只穆沧保留了人性的整全与真纯。王桑是叛逆之子,极力对抗有总对他的一切人生安排,不管是学习、事业、爱情、生育,他都予以抵抗和逃避,直到父亲日薄西山之时,听到父亲半梦半醒的口述录音,才终于明白父亲的苦心,与父亲达成和解。
二十年的时间,“潜伏”的特稿记者谢老师由穆家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甚至深度介入其中,他也由有总的仇雠变成了管家、秘书、老友……他的红皮笔记本原本要揭露资本的罪恶,却因为二十余年的相处,改写了叙事的路向,最终走向了虚构,为有总留名后世。对于绝对真实的放弃,正是因为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之流汇入了穆总的大江大河。
书中女性人物的生命史,尤为出彩与动人。河山作为小说中最耀眼的女性形象,一直野蛮生长,在男性世界中四处冲撞、挣扎,她利用自己的身体达到目标,但也因为身体被榨干、被抛弃、被伤害。她的出现,搅动了一切。
她是欲望女神,毁灭女神,但又是纯洁的堕落天使。在她那美艳的外表之下,安放的是一颗残缺破碎的灵魂。她的对镜自白,裸呈出血肉模糊的悲哀真相。河山最终迎来了生命之河的拐点,饱受欺凌、自我毁弃之后重生,尔后山河宽阔,在人世的荒漠中,与穆沧彼此依偎。
丁宁则从一个“花瓶”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女性主义者。她原来只为爱而活,被王桑当空气,忍受着冷暴力,她的人生就像文中那个发霉的结婚纪念日蛋糕,徒有甜蜜外表,内在早已腐坏。受够了傀儡人生的丁宁,毅然走上了艰难求子的道路,并在孕育生命的过程中,复苏了自我。她以“姐妹情谊”对河山进行爱的教育与启蒙,补全了山河在两性关系认知中的缺失。
肖姨,则扮演了一个大母神的角色,她以温厚宽容的爱滋养着穆家,烧一手精致的江南菜肴,悉心照顾有总到最后一刻,关爱每一位穆家人。她是穆家的凝聚剂,也是定心丸。小说中每个人都是执拗的甚至是残缺的,有各自难以放下的心结,也存在着各自精神的暗疾,鲁敏以悲悯之心,照拂他们的人性,纾解他们的苦难,与生活达成和解。
鲁敏中年变法,宕开一笔,不再拘囿于家庭空间,而是以开阔的笔势,力图为后四十年作传,表现出宏大气象与可贵野心。从“东坝系列”到“城市暗疾”到“荷尔蒙系列”再到“商业史诗”,鲁敏不断突破自我写作的边界,而对于人性,也有了更为宽厚与多元的理解。她不再执着于“人性中浑浊下沉的部分”,而是转向“圆通、谦卑、悲悯”,以温情的笔触,皴染人性中的明亮与宽容,对人性进行“探测与抚摸”,感知人性的温度与深度。
文体内爆
在鲁敏所有小说中,《金色河流》显得空前复杂,如水草丰美的河流一般摇曳多姿。它既融合了鲁敏对于伦理、死亡、人性、艺术等母题一贯的敏感,又加入了“财富、死亡、兄弟、背叛、遗嘱、傻子、孕妇、孤儿、失败者”等吸引眼球的通俗元素,同时显出新的质地。
面对潜在的叙事困境与危机,鲁敏有意寻求审美的突围,力图在古老的长篇体式中寻求内爆,以此涉渡“宽大的、波涛汹涌的”文学之河。
《金色河流》由“红皮本子”始,由“橡皮”终,谢老师作为“讲故事的人”厕身其间搜集素材,穆家的故事以素材的形式出现在红皮笔记本上,形成了嵌套结构。同时,昆曲的融入,在当代小说中显得尤为新奇,显示了跨界书写的新可能。
跨文体写作,其实是鲁敏一贯擅长的。《白围脖》中的日记,《白衣》里的民间偏方,《博情书》中的博客,《取景器》里的毛主席语录,乃至其他小说里的电影录音、歌词、古诗,再到《金色河流》中的昆曲……这一尝试,有效拓宽了小说文体的边界。《长生殿》《狮吼记》《玉簪记》《牡丹亭》《白罗衫》《南西厢记》等昆曲唱词的有机嵌套,化作文本肌理的内在组成,与人物的心境、命运密切相关。而以王桑、木良为核心展开的昆曲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支线,“一桌二椅·对话”的实验、“昆曲+”的文化创意,都表现出鲁敏出色的跨媒介创意思维。
小说本身也可以理解为谢老师的写作过程,是鲁敏对“元小说”形态的积极尝试。
小说五个部分亦可以看作是不同阶段的写作状态。185个素材,30多个场景,故事内嵌故事,素材中套素材,4种写作“思路”,6个人生“橡皮”,尽力呈现“材料”与“文本”的双向营构。
谢老师以“卧底”身份潜伏多年,穆总的生活被素材化,但同时谢老师又是故事中人,他的参与也在改变着故事的走向。红皮笔记本的存在,营造出拟真幻觉,打破了纪实和虚构的界限。这种设置,是鲁敏对海登·怀特的有意致敬,彰显出“新历史主义”的认知。
小说的叙事视角和声音也尤为复杂。叙事者的视点与谢老师的视点亦有离合,有时附身其中掬一捧同情的热泪,有时则超拔出来冷静审视众人。
同时,小说中还表现出复杂四层窥视视角,叙事者窥视谢老师,谢老师窥视有总,有总窥视穆沧,王桑窥视河山。不断变换的视点与声音,增加了小说的阅读难度,但也丰盈了叙事的潜力。这种开放的书写姿态,昭示出“个人生命史的崎岖与蜿蜒,以及时代对人更多可能性的重塑与延展”。
小说放弃了直露的道德审判,尽力呈现财富、金钱、人性、伦理的灰色地带,因而每个人的存在具有自足性,各自的人性也得以充分展演,小说中融入穆总的声部、山河的声部,表现人物的自我剖白、灵魂省思,形成了一种“复调”叙述。
每个人抱持着人性的枷锁艰难地前行,泥沙俱下却依旧蓬蓬勃勃,充满了一种混乱的生机。鲁敏在个人的写作中重新开辟了“一条旁逸斜出的陌生之径”,以“闪闪发光的小说”,建造出纸托邦,表现出生命的庄严。结尾大团圆的结局设置,体现出作者对于善恶有报的传统伦理的回归,透露温情主义的格调,也给了读者甜蜜的精神安慰剂。
“时间就是所有关系的总和”, 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河中,人的一生如浪花般短暂易逝,然而一代一代的生命绵延不息,每朵浪花都留下了痕迹。“世事流动,每个人都是一条浑浊深潜的河流,有着无法预测的小小航道”。
鲁敏在《金色河流》中,通过“河流诗学”的建构,将个人经验与时代经验融通、谐振,以笔墨为这些“河流”赋形,记录下独属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财富故事、家族故事、情感故事、人性故事,探索中国人的心灵与命运,为当代文学贡献了独特的美学经验。
本文部分图片为影视剧截图,素材来自网络
原标题:《“每个人都是一条激荡深潜的河流”丨译林年度好书》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