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在一台三锭纺车上,发现了目前最为可信的黄道婆像
黄道婆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以技术改良而在历史中留名的女性。时至今日,她改良棉纺织技术的故事已经被写进了历史课本,成为元宋民间经济发展、工艺进步中的一页。但黄道婆的形象在古代典籍中却还没有发现有任何记载,目前流传的黄道婆形象,都来自当代人的想象。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一场“海上丝绸之路手工棉纺织技艺的物像叙事——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6月1日即将在华东师范大学开展。展览中包括一架华东师范大学海上风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三锭纺车,纺车上雕刻了一位微微弓着背、捧着一匹布的老年女性形象。华东师范大学民俗研究所的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可信的黄道婆像。
“黄道婆是上海乃至中华民族的英雄。一直以来,她解决中国人穿衣重要贡献的精神没有得到弘扬,与缺少有认同感的黄道婆神像有关。博物馆展示是一种物象叙事,发现民间黄道婆神像,是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的一件大事。”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说。
华东师范大学海上风民俗博物馆收藏的三锭纺车为什么说纺车上的老妇人像是黄道婆
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博士、土布纹样展策展团队成员方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一三锭纺车是今年1月从民间收购而来。当时民俗研究所委托新场镇长年在乡下收老土布的“土布大王”王雪根帮忙留意民间纺织类的老物件,这架纺车就由他收购而来。
纺车是将棉花纺织成棉线的工具,有了棉线,织布才成为可能。华东师范大学的这一三锭纺车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保存完整、做工精美。尤其难得的是,侧面有一处浮雕图案,是一位手捧布匹的老妇人形象。
经过初步研究,华师大民俗学研究所的学者认为,这个纺车上的老妇人,很可能就是黄道婆。
方云给出了三点依据。首先,纺车通常为女性所用,上面的雕刻装饰通常有吉祥寓意,一般以童子、财神雕像为主,出现老年女性十分罕见。但传统民间手工业不少有供奉“行业神”的习惯,黄道婆就是纺织业的行业神。结合这一点来看,这位老年女性很可能就是纺织的行业神黄道婆,在纺车上供奉行业神,让黄道婆保佑多纺线、多赚钱,也就顺理成章了。
其次,三锭纺车也从侧面佐证了这一女性是黄道婆。很多人只知道黄道婆改良了棉纺织技术,却并不清楚她做了哪些具体工作。国家博物馆为黄道婆塑的像中,就采用了黄道婆左手持一只梭子的形象。事实上梭子是织布机的重要部件,而黄道婆对棉纺织业最重要的贡献是改良了纺车,把当时只能捻一根线的纺车改良为能够同时纺三根线的三锭纺车,大大提高了纺线的效率,使大量使用棉作为原料织布成为可能。在黄道婆发明的三锭纺车上出现她的形象,也是最说得通的解释。
第三,妇人像的年纪也说明这很可能就是黄道婆。“黄道婆”并非本名,“黄”来自于姓,“道”来自她曾在道观中寄身的经历,“婆”就是说她的年纪。“黄道婆早年经历坎坷,曾到过海南崖州,晚年才回到上海传授棉纺织技术。从‘黄道婆’这个名字来看,也可以知道她做出一生最主要成就的这段时期,年龄已经比较大了。”方云说,浮雕中的老人,从年龄上看,是最符合黄道婆的年纪的。
方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这架纺车根据风格来看,很可能是明末清初的,民国之后,纺车日渐简化,基本不再有雕花装饰出现。女性雕刻像初步看来着明朝服饰,很可能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民间对于黄道婆的形象塑造。
纺车上雕刻了一位微微弓着背、捧着一匹布的老年女性形象。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的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目前发现的最为可信的黄道婆像衣被天下,黄道婆对中国棉纺织技术的贡献
方云为了策划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遍寻资料,也未能找到一张古代的黄道婆像,“没有人为她画像,现在黄道婆的形象是不统一的。”
作为手工艺改良者,又是一位平凡的民间女性,黄道婆确实没有被史书记住的理由。历史中关于她的记载少之又少,但还是有迹可循。
历史记载的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公元 1245年),是松江府乌泥泾镇(今闵行区华泾乡)人 。同时代的记载只有元朝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有短短一段:“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弹、纺、织之具 。……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计就殷。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日渐泯灭无闻矣。”
短短几句,道尽黄道婆的功绩。元朝时期,黄道婆从海南崖州归来,带回当地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在乌泥泾传授技艺,一时之间人人织布,乌泥泾被流行于大江南北,也给当地人带来丰厚的收入。黄道婆去世以后,当地感念她的恩德,为她立祠纪念。黄道婆身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文字记载虽不多,但在上海和海南,关于黄道婆的民间传说和歌谣流传不衰。“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歌颂的就是当地手工艺人对黄道婆的感激之情。
在上海流传的民间传说中,黄道婆出身贫苦,十二三岁就被卖作童养媳,遭受非人的虐待,她不堪忍受,逃了出来,躲进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崖县),向当地人学习纺织技术,带回上海。在海南,经过学者整理,也发现了黎族传说中有黄道婆在当地学习纺织技术,织造“崖州被”的故事。
上海土布经典纹样展中即将展出的土布清代纺纱版
崇明“百字”布,谐“百子”之音,常用于制作床单,是崇明地区新嫁娘“压箱底”的必备嫁妆布黄道婆的技艺仍在上海传承
现在上海是中国最繁华的现代大都市之一,但在郊区乡间,从黄道婆继承而来的土布纺织技术依旧顽强地传承着。
乌泥泾被在最繁盛的时期,曾远销日本、高丽。“有趣的是,现在上海土布还是销往世界各地。”方云在走访调查中发现,虽然也面临传承人凋敝、当地人转向现代织料等困境,但上海土布依旧有自己的市场,很多世界各地的独立设计师会专门来到上海买土布,一些国内的少数民族也有人专门来上海买手工布、收老土布。
“上海土布织造的线条不均匀,很朴素,反而很有美感,变化的就是条纹、飞花等等。”手工痕迹明显的布颇具古拙之美,也倾注了匠人的情感,反而成为别具一格的艺术品。
上海土布的传承人也都上了年纪,面临传承技艺的问题。但却有不少外国人千里迢迢来向这些手工艺人学习土布织造。幸而中国也开始有年轻人加入进来,要做传统土布的复兴,捍卫手工艺的情感。
和文物相比,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作为一项非遗,价值还没有完全被认识。但自黄道婆而流传至今的纺织技艺代代相传,提花断经,纹样延续,流传至今,其中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感情,至今鲜活。当年黄道婆改良的先进纺织技术泽被后世,如今这技术虽已不再先进,却融入了千百年的人文情感,成为值得被珍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