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新年的第一本好书,送给每一个你

2023-01-18 12:1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上上周,我们发起了的征集,收到很多读者来稿。由于大家参与踊跃,我们临时决定改变规则,紧急申请多送出一批福利,将入选者扩充至13位。谢谢所有用心投稿的朋友。

我们为征集读者分享的内容设置了一个合辑,叫“沙发来客”。每一位读者都像是来到硬核读书会的客人。我们希望,你可以在这里毫无负担、舒适地分享自己的纠结与喜悦,就像来到朋友家,盘着腿坐在沙发上,聊聊最近读的好书和感受。

在阅读投稿时,能想象到遥远的那头,有朋友通过翻开书,给自己减负、减乏。也许这段时间过得枯燥单调,但在书里,眼前好似扑上被车尾搅动的空气,透过日常看见鲜活万景。

有朋友正为了许多问题而困惑,想通过书籍持续摸索答案。有朋友笔触温柔,令坐在屏幕前的我也感受到包含苦涩与无奈的体贴。也有朋友单纯对某本书抱有阅读兴趣——探访古代文明,寻迹小镇教堂……还有的,或许低落得不能自已,栽进书中本身就是一种疗愈,心头淌进源源不断的小溪。

新的一年,想把来自@筱雁 读到的第一本书《你一生的故事》中后记的结束语分享给大家——

我想对霍金以及所有比我年轻的人们说:耐心点。你的未来将会来到你面前,像只小狗一样躺在你脚边,无论你是什么样,它都会理解你、爱你。

《宠女青春白皮书》剧照

与书相伴,即便被刺痛最终也会被包容。下面我们将选取其中部分与你分享。最后,附上一首同样辽阔的作品,希望在你需要的时候,它也可以让你躺下来。

(因字数限制,以下内容略有删改。)

《野草》

@天山雪莲

鲁迅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15

前几日就开始在微信读书上看这一本《野草》。当下最适合读这样的书,而恰巧遇见了——是缘分,是良药,是镇静剂,也是迎新的最好礼物。

读这样的书,很快便沉静下来。这种沉静很少有,仿佛瞬间离了纷扰的现实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进入《秋夜》,“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只看见这一句便回到了中学时光。这是他特有的文辞,简洁而意味深远,仿佛看到他夹着纸烟在院中徘徊沉吟。处处皆秋意秋景——来自秋树、秋花、秋天高而远的天空,高而远的天空中的秋月、星辰(蛊惑的眼睛),还有夜鸟,还有繁霜,还有秋蛾。

所有的秋“物”皆着上诗人的情感,诗人投以目光,它们报以各种各样的表情,在互动“对话”中,诗人所有复杂的心绪便找到了“交锋”的对象。叔本华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自己对事物看法的影响”,《秋夜》即呈现了一个真实的园景与诗人眼中“奇异”之景相交融的实与虚结合的世界。

诗人之眼,总能看到一般人看不到的;诗人之心灵,总是捕捉到一般心灵感受不到的。

诗人的内心广袤博大,所有当下的作品,都是长期积累以及彼时彼地背景、心绪等复杂因素的结果。《野草》无疑是情感郁积抒怀之作,时而含蓄深沉、沉郁内敛,时而喷薄而出、势不可挡而大快。真是奇妙的遐思之作——文字形式与思想内容得到完美融合。

《巴黎评论·女性作家访谈》

@灵感大王

[美]《巴黎评论》编辑部编 / 肖海生等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1

去年读了一些女性主义书,今年的第一本书是这个啦!今年想更多地了解女性写作,以前只看过《巴黎评论》那些著名男作家的部分,而很多女性作家却被忽略了。在漫长的历史中,女性一直处于边缘或者失语的状态。

我并不是想要做一个激进的人,但我觉得我们应该努力寻找平等对话的机会,这个世界很大,没有谁挤走谁,它站得下男人,也站得下女人。

《漫长的余生》

@濳之

罗新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2022

我们学的历史书中充斥着太多大人物的事迹,有大量有关民族、国家的宏大叙事,唯独缺乏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比起书写家国大事的历史,这种微观史学著作能丰富解读历史的维度,带我们领略被岁月的风沙侵蚀后仅存的历史细节的魅力,完善我们对被历史裹挟的渺小个体命运沉浮的认知,让冰冷生硬、严肃正经的历史变得温暖平易、亲近鲜活起来。

《走出抑郁》

@夏至

[美] Richard O'Connor / 张荣华 /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14

我看过不少心理学的专业书,有讲流派理论的,有讲科学实验的,有讲咨询案例的,有讲生物化学的,有讲疗法的……各种各样,没有哪本书能真正描述抑郁者的切身感受,因为大多数描述都只是认知层面的描述。这是第一本让我感觉被理解的书,于是在阅读刚进行到导言部分就流下眼泪。

学习过很多专业知识之后发现,其实这本书能带给我的新信息很少。但是,这本书给我深切的被理解感是无法取代的。被理解,是抑郁患者最需要却又最难得的一件事。我作为一个抑郁康复者,也一直在想如何帮助抑郁患者。作者书里讲的内容是我自己也有切身体会并深感认同的。可以说,这是目前为止我认为最好的一本抑郁自助书籍。

这本书对我最具有影响力的一点在于,作者指出了“抑郁”这个命名存在的问题,明明是可以夺走生命的重大疾病,为什么叫了一个听起来只是不高兴的名字?

缺点是,翻译整体一般,有错译和编辑问题。(可以配合英文版一起看。)

《当呼吸化为空气》

@亲爱的珍。

[美] 保罗·卡拉尼什 / 何雨珈 / 浙江教育出版社 / 2020

日子很长,但年岁很短。七个月前,我还在想着你会慢慢好起来的。短短七个月,从确诊到离开,对你来说,或许也是一种解脱,希望天国没有病痛。

12月,经历了亲戚的离世,在那之后,我常常回想起有关他的点滴,想到永远也不可能再见到这个人,感觉很恍惚。

我突然产生一种探知死亡的想法,于是我的手机浏览器搜索记录出现了“关于死亡的书”“死亡”等字眼,也因此,我遇到了《当呼吸化为空气》。书中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本人,已因罹患肺癌离世,年仅36岁。好巧,我的亲戚也因同样的原因离开,于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与我在亲戚身上观察到的相同点,这种感觉很奇妙。

作者保罗·卡拉尼什是一名已荣获多项荣誉的神经外科医生,在抵达人生巅峰的路上,却被肺癌按下了停止键。他知道自己不久于人世,既无法留下高明的医术,所获荣誉也无法被继承,于是决定留下自己的精神,在病重之下写下了自己对死亡的认知。

书中一句话让我印象十分深刻:“生与死,谁都逃不掉、看不透,但我们有适应和处理的能力;就算无法掌控,也能因为对生与死的探寻,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其实我们很难定义一件事情的意义,保罗也没有试图去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他只是在做,在不断前行,即使病重,也坚持回到手术室,努力活到自己死的那一刻,他一直默念着塞缪尔·贝克特的诗句:“我无法前行,我仍将前行。”

我想,我们很多时候都不必特意去寻找意义,真诚便足矣,留下来的人,要更加真诚地活着,也送给疫情下的每一个人。

教会别人如何面对死亡的人,同时也能教会人生活。

《毫无意义的工作》

@垃圾思想制造者

[美] 大卫·格雷伯 / 吕宇珺 / 中信出版社 / 2022

2023年阅读的第一本书是《毫无意义的工作》。其实,它的英文书名才是我想阅读的直接理由——《Bullshit Jobs》。因为在我有限的工作经验里,我确实做过一些“狗屁工作”。

比如在一家教培公司做新媒体运营,其中一半的时间,是将老板的视频课件转化成文字,优化语言和逻辑;或是在一家程序员教育机构做“编辑”,写伪原创稿件,但其实我是一名文科生,对程序员的技能一无所知。

后来,我开始进入新媒体行业,做新媒体编辑。这份工作看似有意义,但大部分选题在我看来依旧是可写可不写的,主要是为了KPI。我常常和男朋友开玩笑——我的工作就是生产互联网垃圾。

最后,分享《毫无意义的工作》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在古代,人类农业活动、匠人工作的节奏是闲忙更替(以月为单位,而不是现代的假期制度)。但进入工业革命之后,时间概念走进人们生活,大家将时间看做金钱或是一种个人的资源。

由此,薪酬制度与个人工作时长挂钩,一旦签订工作合同,就变相代表将自己的时间以每天八小时的单位卖予公司。所以,老板会默认,你的时间被我买了,所以在工作时间内做其他事情是不被允许,是需要被监控的,甚至要动用各种制度督促员工的行为(即便已经完成该做的工作)。

这也可以见得,为何强制坐班令人不快,即便在公司什么都不做,也会觉得很累。只要身处公司,就会有种被人监视的不适感。人的自主性也会在这种制度下逐渐消失。

《生死疲劳》

@安图声

莫言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2022

基本上花了整个元旦假期的时间一口气读完这本书,它也陪我跨了年。真是应了封面上的话,欲哭又想笑。

荒诞、怪异,西门闹经过驴、牛、猪、狗、猴几世轮回,通过他自己的眼睛看到了一个大家族中几个家庭、几代人的经历。一世又一世,西门闹作为一个人的记忆在逐渐稀薄,对于仇恨和执念也慢慢放下,从第一世的驴看到自己的仇人还会愤怒,一直到后面的牛、猪、狗三世逐渐变为一个旁观者,到最后一世的猴时甚至基本没有了自我意识。

虽然整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西门闹,但我始终认为书中真正的灵魂是蓝脸,他是与所有故事、所有运动、所有规则、所有叙事角度都背道而驰的一个角色,甚至有时读着读着会忘了他的存在,直到下次文章中提起他时才会想起。但在那个年代里,孑然一身地贯彻自己的想法,独自在深夜、在月亮下劳作,是无比坚强和独立的人格与精神,他是一个古老的农民标本,说是中国的堂吉诃德也不为过。

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死去的人难再活,活着的人还得继续活,笑着也是活,哭着也是活。

《在绝望之巅》

@ Z.Q

[法] E.M.齐奥朗 / 唐江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2022

2023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E.M.齐奥朗的《在绝望之巅》。回顾整个2022年,先是父亲的中风住院,再是疫情的封控隔离,最后是新冠病毒的爆发,整整一年我都在一种恐惧、压抑、疾病的状态中度过。

书中的很多文字都写出了我的负面感受,就好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内心。比如面对疾病,作者写道:“如果说,疾病在这个世界上负有一项哲学使命,那它只能是证明生命的永恒感是多么虚幻,它的终局幻觉是多么脆弱。在疾病中,死亡总是已经寓于生命之中。真正的病痛将我们与形而上的现实联系起来,而健康的普通人是无法理解的。”正是作者把现实揉碎了表达出来,我才得到一种解脱,从而产生一丝希望。索伦·克尔凯郭尔说过,没有经历过绝望的人,不会懂得希望。

《旧书浪漫》

@雪舞漫天

李志铭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2019

2023年,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李志铭先生的《旧书浪漫:读阅趣与淘书乐》。

如果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那么书店便是这颗蓝色星球上孤独灵魂的理想栖居地。因为书店,世界有了不一样的色彩,高楼林立的城市也生长出不一样的温度,散发出不一样的气质。

李志铭先生对书店、淘书不吝溢美之词:“漫游于书架之间……却会令你萌生一股狂喜的晕眩感,而你仍然兴奋不已,仿佛已经获得了全世界。”叶灵凤在《旧书店》一文中说:“每一个爱书的人,总有爱跑旧书店的习惯,会有许多意外的发现:一册你搜寻了好久的书。可以在旧书饱经风霜的书页中,体验着人生。”

业余时间,旧书店去得多了,也结识了几个经营旧书店的老板,在如今实体书店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依然在城市的角落里坚守着,当然了,买书也会给我最优惠的价格,因为他们说只有懂的人才值得拥有。最开心的是能淘到一些久寻不到的好书,有如“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感觉。

旧书,经历过年年月月的流转与洗礼,往往比一本全新的书意味着更多。因翻阅而旧,因流传而旧,一次次的重新翻阅、重新流传,又赋予旧书以全新的生命与意义。

我想书里面积淀的就是无数读书人的文化乡愁吧,隐藏在旧书和旧物中的历史与回忆,是人类永远的精神故乡,一直向前看、往前走的我们,不妨偶尔到过去找些慰藉。

《堂娜玛利亚的故事——生命史、记忆和政治认同》

@Festinger

[美] 丹尼尔·詹姆斯 / 刘倩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22

这本书是口述史研究的典范。作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不能不说是有意为之。庇隆主义派信仰人物、社区民权运动领袖、工会代表、女性……这些都是玛利亚·罗尔丹身上的标签,适中的身份形象意味着她既适宜作为样本切入又值得作为典型研究。

同时,玛利亚多元多面的身份张力也让其试图保持自身生命经历稳定、一致、进步的努力变得困难重重。作者敏锐地捕捉到玛利亚竭力抚平经历的皱褶、填补生命的缝隙,通过记忆来重构过去的意愿和行动,“既要让过去保持不变,又要让它敞开”,并充分施展了口述历史学家“文本侦探”的魔力,尝试扒开文本冰山下的潜世界。这种“不信任”源于对口述史材料天然的“辨真考伪”的逼问冲动。

毕竟,记忆是自身经历“串珠成链”的隐线,而记忆在个体将自身塑造得有意义这件事上始终是向过去和未来双向敞开的。

《失明症漫记》

@小7

[葡] 若泽·萨拉马戈 / 范维信 / 河南文艺出版社 / 2022

在新冠疫情肆虐的当下,读这本书时感觉自带背景加成。作者用想象力构建了一个堕落的末日世界——人们不仅眼睛盲了,心灵也是。作者语言随性洒脱,处处充满隐喻与讽刺,人物对话在分号间反复切换。

在这个失明症传染的世界里,人类一切文明的创造都失去意义,文字、身份、艺术、科技、制度、政府等,就连作为信仰的宗教,也在书中教堂描写那里被摧毁。借由书中唯一的免疫者——医生妻子的双眼,我震惊、痛苦、悲愤、感动般地体验了这段末日旅程,我不知道最后失而复得的视力能不能让人类重新思考自身文明的脆弱,但希望我们人类正如书中开篇箴言那样——如果你能看,就要看见,如果你能看见,就要仔细观察。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带灯

[明] 张岱 / 路伟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2018

去年雪中访西湖,仪式般地带了这两本小书。由路而堤,由堤而桥,由桥头而山下花前,迎着风雪奔波了一天,至夜深方回。到家时,书脊已为雪水湿透。心痛之余,赶忙烘干压在书山中塑形。这几天杭城骤暖,腊梅盛放,便想到去年访雪的经历,翻来覆去找回了这套集子。书早干了,略存雪水蜿蜒的纹理,翻动时偶有清脆的断裂声,我便小心翼翼地一字一句读下去,与张岱的江南撞个满怀。

《我想要的人生》

@小柠

麦家 / 花城出版社 / 2023

新年第一周,“阳后”带来的严重的失眠扰得我心神不宁。漫无目的地拆翻着先前囤的书,满眼的字,却怎么也读不进,最终,目光被一本厚厚的小书所吸引——《我想要的人生》。

书里的内容如同煮熟剥好的鸡蛋,一点一滴输送着养分,让我得以暂时忘却病痛。精神好点时,起身捧书重读一遍,又收获许多深刻的理念和金句。

例如读到《巴别塔》,“太多人以爱为名义,对他人做出恐怖的事情”,弗雷德丽卡的婚姻如同沼泽,吞噬她的聪颖、独立、自由,如果她不曾保持阅读,则绝无挣脱的可能。读到《天才的编辑》,沃尔夫的创作如火山爆发,幸而有天才编辑珀金斯为其堆积成山的手稿大刀阔斧“瘦身”,终成名著。需要动手编辑、做出减法的,或许还有我们的人生。

而《逃离》中,诺奖得主爱丽丝·门罗冷静中的坚忍让人欣赏。“逃离”的提法略显消极,但细品一下,其实它与“奋斗”是一体的两面。“人们到底是该向眼前的苟且低头妥协,还是该一次又一次固执地逃离,哪怕明知那将是又一次失望、又一次幻灭?”想想西西弗斯,想想加缪的话:“向着高处挣扎,这本身就足以填满一个人的心灵。”答案或许已经了然于心,忘了书中哪一页说的:“也许会被撞得倒下, 但总有一天会站起来。”

现在我如愿“阳康”了,庆幸能在生活按下暂停键的新年之初,重燃斗志。

《伦敦塔集雨人》

(来自小红书用户@佩玖)

[英] 朱莉娅·斯图亚特 / 任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3

两个同样失去儿子的爱人,一个在缠于丈夫为何不曾掉泪的纠结迷雾中失去语言的能力,一个无法闭上眼睛夜夜守在伦敦塔上收集雨水样本。

而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它很轻,也很灵动。

追逐着伦敦塔守塔人和那些像藤蔓一样生长出去的羁绊,这其中有失去挚爱的泪水,也有会心一笑的浪漫。

一些碎片式的群像故事,把爱具象为一罐罐在塔顶收集到的雨水,具象为一起看过的曾有故事的动物标本,具象为一双选择舒适的黑色平底鞋。

当守塔人把一箱代替无数眼泪的雨水丢在伦敦地铁里的时候,爱的知觉却回到身边。我们终究还是要向前走。

《乞力马扎罗的雪》

(来自小红书用户@酒意入桃枝)

[美] 欧内斯特·海明威 / 杨蔚 / 天津人民出版社 / 2016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作家在非洲狩猎时受伤染上坏疽,在等待救援过程中不治身亡的故事。书中的大部分留白,极好地诠释了海明威的冰山写作手法。

主人公在死前回忆过去,透露出其对爱和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并在故事的最后,在幻像中等来了救援的飞机,飞上海拔19710英尺冰峰凌冽的乞力马扎罗山。他似乎成为了开篇西顶峰附近风干冰冻的花豹尸首,没人知道他跑到这来做什么。

· END ·

作者丨会长

编辑丨张文曦

校对丨黄思韵

进入摆烂倒计时⏳

原标题:《新年的第一本好书,送给每一个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