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扎克伯格的这本年度选书有了中文版,关注穷人的理财故事

澎湃新闻记者 林夏
2018-06-03 15:49
来源:澎湃新闻
翻书党 >
字号

《穷人的理财经》(Portfolios of the Poor:How the World's Poor Live on $2 a Day)一书,曾入选脸书CEO马克·扎克伯格的年度之书。近日,这本书的中文版推出。

扎克伯格和他的“年度之书”

2015年的时候,扎克伯格发愿,要每两周读一本书,于是在脸书上建了一个“年度之书”(A Year of Books)的页面,记录下一年里读的23本书。其中,就有《穷人的理财经》一书,扎克伯格希望读这本书能给他在更好地帮助穷人方面提供智慧。

《穷人的理财经》的四位作者,都拥有一流大学的博士学位,有经济学专业,也有人类学专业。在这本书里,他们深入印度、南非、孟加拉国的贫困地区,对当地的居民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追踪访谈,记录下他们的理财故事,总结他们常用的理财方式、渠道和原则。其目的,则是为那些关注穷困地区的人们以及公益组织、慈善基金提供一些指引和借鉴,就此展开更有效的扶贫工作。依靠每天2美元甚至更少的钱,既要满足眼前的需要,又要筹划未来,这么了不起的成就是怎么实现的?更大的可能性又在哪里?

《穷人的理财经》英文版

《穷人的理财经》不仅成为扎克伯格的“年度之书”,也获得了《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纽约客》等国外媒体的关注。《纽约客》评价:“十年前,这一非凡之作的作者开始收集孟加拉国、印度和南非家庭持续一整年的详细的理财日志……这些家庭的行为似乎是不合理的——他们为了存钱而借贷,并为存钱而支付利息——但是考虑到他们不可预测的收入和极为有限的选择,他们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本书作者为穷人提供了增加选择的‘处方’,这本身已经意义非凡,他们对实际行为一丝不苟的关注使得本书更加宝贵。”

澎湃新闻获得授权摘录中文版中部分内容:

《穷人的理财经》,【美】乔纳森·默多克、斯图尔特·拉瑟福德、达瑞尔·柯林斯、奥兰达·鲁思文/著 袁阳 等/译,东方出版中心 2018年1月版。

记者、政治家、国际组织和摇滚明星们让公众对全球不平等有了越来越清晰的感知。报刊经常会对全球贫困率和全球旨在降低这个比率的各种运动进行报道。人均日收入低于2美元已经成为公认的界定贫困的标准。世界银行在2005年的统计称有26亿人属于这个范畴——占到人类的五分之二。在这26亿人中,最贫困的9亿人每天收入还不到1美元。

对于不处在这种境况中的我们来说,很难想象得出要怎样靠这么微薄的收入来生活。我们甚至也没有试图去想象。我们只是假定,依靠低得如此不可思议的收入,穷人们除了糊口之外也没法做其他事了。我们认为,他们摆脱贫困只能指望国际上的慈善支持,或者自身逐渐融入全球化的经济。于是,有关全球贫困的最激烈的争论,就是围绕援助款的流向和债务减免,围绕全球化的好处与坏处。而穷人到底如何自力更生,这方面的讨论却很少听到。你怎么能靠着1美元或2美元过一天呢?如果这很难想象,那身处这样的环境中你要怎么富起来,就更难想象了。

请设想一下,你家的收入确实只有人均每天2美元甚至更少。如果你也处在这样的境地,那几乎可以肯定你是处在非正式经济体中,只偶尔找到工作,或者是兼职,或者是自雇。关于怎么靠2美元每天来生活,得到讨论最少的一点是,实际上你每天连这个数量也拿不到。2美元每天只是一个均值。有时候你赚得比这个多,有时候你又赚得比这个少,通常可能你一分钱也没赚到。此外,政府能提供的帮助很有限,就算有,程度也很低。你最大的支持来源是你的亲戚和邻居,不过大多数时候你只能依靠你自己。

你的大多数钱都花在了必需品上,最大头的是食品。那么你怎么做预算呢?你怎么能保证每天都有吃有喝,而不是赚了钱那几天才能填饱肚子呢?如果这已经够难的了,那你又怎么应对突发的紧急状况呢?你怎么能保证在孩子生病的时候能付得起医药费呢?就算没有这样的紧急状况,那你怎么能慢慢存起钱来有朝一日应对大笔的支出呢,比如房子和家具,孩子的教育和结婚费用,以及你自己的养老费用?总而言之,你怎么能靠这么少的钱来理财过日子呢?

这些都是几十亿人们每天都在面对的现实问题。如果想要创造新的商业模式,建立新的市场来服务于这个每天只能靠1-3美元生活的人群,那么这些问题也正是思考的起点。对于想要抗击越来越严重的经济不平等状况的政策制订者和政府部门来说,这些问题显然也是他们的出发点。

尽管这些都是关于穷人的理财状况的基本问题,但令人惊讶的是,你却很难给出答案。现存的资料来源提供的见解有限。不论是政府或者诸如世界银行等机构所作的大规模、覆盖全国的那种经济调查,还是小规模的人类学研究或专业的市场调查,它们想要获取的都不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大规模的调查能让我们一瞥生活状况,能帮助分析者统计全球的穷人数量,衡量他们一般每年消费多少。但穷人们一天天到底怎么过日子呢,他们怎么制订生活策略,衡量得失,把握机会呢?关于这些问题,这种调查就所知有限了。人类学研究和市场调查能更近距离地观察行为,但却极少提供一段时期内有关严格定义的经济行为的量化证据。

考虑到我们知识中的这种缺陷,以及我们自己遇到的越来越多的相关问题,若干年前,我们启动了一系列详细的、跨年的调查来搞清楚这些收入极少的家庭是怎么生活的。有些调查追踪的是农业社区的村民;有些是城市贫民。第一项发现最为根本:不管我们调查的是哪些人,我们发现大多数的家庭,即使是人均日收入少于1美元的家庭,也极少一赚到钱就花掉。相反,他们试图“打理”自己的钱,能存就存,能借就借。他们不是总能成功达到目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甚至连最贫困的家庭也能以这种方式积累起一笔让人吃惊的款项,会转成存款或者用来偿还贷款。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方法:在家里存钱,存钱到别人那里,或者放到银行;加入储蓄互助会,存借互助会,以及保险互助会;从邻居、亲戚、雇主、借贷人或金融机构借钱。不论是在哪个时间点上,一般的贫困家庭都会对外同时建立多种理财关系。

随着我们一步步看着这个过程如何展开,有两种思想让我们感到震惊,并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贫困的看法,以及市场响应贫困家庭需求所拥有的潜力。其一,我们认识到,对穷人来说,理财是日常生活中非常基本的一部分,他们也很清楚这一点。这对贫困家庭改善自己生活能有多成功,是有决定意义的。当然,理财并不必然比健康、受到良好教育或有钱更重要,但却是实现这些更重要的目标的基本手段。其二,我们发现,在每个关键点上,贫困家庭都因为他们用来打理自己微薄收入的手段不大可靠而备受打击,备感沮丧。这让我们认识到,如果确保贫困家庭能够享受到一系列更好的金融工具,那他们改善自己生活的机会就肯定会大大增加。

我们所说的工具是指理财工具——金融工具。它们是这样一些亟需的工具:能让日均收入2美元的人们不仅能每天填饱肚子,还能应对生活摆在我们面前的其他各项支出。值得信赖的金融工具凸显出的重要性,与人们通常对贫困家庭的生活方式和倾向的假定正好相反。它要求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关于银行和金融业的观念。这种重新思考已经部分通过全球“微型金融”运动而启动了,但前面的路还很长。本书中的发现为寻求推动社会和经济变迁的慈善家和政府机构,以及寻求扩展市场的商业机构指出了新的机会。

穷人与其他群体一样,是一群非常多元的公民,但他们的一大共同点是,使他们归入穷人范畴的是,他们没有多少钱。如果你很穷,好好打理你的钱财就绝对是你生活的不二重心——或许比任何其他人群更加如此。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