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豆瓣年度科幻作家!不愧是科幻界的博尔赫斯!

2023-01-18 12: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如果要说去年最闪耀的科幻新星,熊猫君觉得,毋庸置疑是斯塔尼斯瓦夫·莱姆!在豆瓣2022年度科幻·奇幻图书中,莱姆一人包揽了前五名里的三个席位,评分全部高于8.5!

作为科幻的博尔赫斯,莱姆的作品深刻影响了刘慈欣、厄休拉·勒古恩、道格拉斯·亚当斯……《纽约时报》甚至评价:“如果有朝一日科幻作家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非莱姆莫属。”

《莱姆狂想曲》是一本为不存在的小说撰写序言的奇异作品,但如果你翻到135页,只读28个字就让你脸上发烧!今天这篇文章节选自著名科幻学者江晓原,为你解读神奇的莱姆作品。

文 | 江晓原

波兰科幻小说作家莱姆的小说集《完美的真空》和《莱姆狂想曲》,都采用了评论虚拟作品的方式。

莱姆采用评论一本本虚拟著作的形式来写他的科幻小说,这些著作其实根本不存在,全是莱姆虚构出来的。

而在每篇评论的展开过程中,莱姆夹叙夹议,旁征博引,冷嘲热讽,插科打诨,讲故事,打比方,发脾气,掉书袋……

逐渐交代了所评论的“书”的结构和主题,甚至包括许多随意杜撰的细节。

采用这种独特的方式来写科幻小说,

既能免去构造完整故事的技术性工作,

又能让莱姆天马行空的哲学思考和大言高论得以尽情发挥。

对于运用这种小说形式,莱姆还是相当自得的。他曾在接受访谈时提到:

“一位并不存在的德国科学家,为一本并不存在的书写的一篇书评……

有趣的是,一些历史学家居然真的被骗了,

书出版的时候,他们以为这是为一部真实存在的书所写的书评呢。”

在《莱姆狂想曲》里,莱姆评论了五种虚拟作品。

这些作品的格局一篇比一篇大,莱姆的思考也一篇比一篇狂放不羁。

然而,我们完全有理由将前四篇都视为热身,

它们有点像中国明清小说中的“楔子”,又有点像盛宴开始时上的开胃小菜,

目的是烘托“主菜”出场——第五篇《泥人十四》,它独占了全书超过五分之三的篇幅。

《泥人十四》被想象为一本出版于2047年的书,

讲述了一个冷战期间美国大力发展军用人工智能的故事。

考虑到《莱姆狂想曲》问世于1973年,

莱姆那时当然不可能预料到苏联的解体(但莱姆在18年后确实目睹了苏联的解体,他于2006年去世)

当时的人工智能水平,和今天也不可同日而语,

但莱姆对人工智能的想象和预见,真的达到了“大神”级别。

在《泥人十四》的故事中,美国为了在军事上胜过对手苏联,疯狂发展用于军事的人工智能。

但是荒谬的是,“这些机器从战争策略家进化成了思想家”,而机器一旦成为思想家,就不肯再为美国军事当局服务了,

因为“最高级的智慧不可能充当顺从的奴隶”。

例如,早期研发的军用人工智能“大师”,在美国国会接受质询时表示:

“地缘政治跟本体论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对安全最好的保障是全面裁减军备。”

军方代表气得几乎失控,有关方面甚至启动了对这些人工智能研发团队的调查,但最终发现,

“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人工智能进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

“泥人”系列从“泥人一”开始,不断更新换代,

但是随着机器智能的进化,结果却越来越糟。

“泥人十二”又拒绝与军方合作,并且在一次听证会上“极大地侮辱”了三位参议员,最终被解体了(即从物理上销毁)。

昂贵的“泥人十三”很早就显示出“无法修复的精神分裂症状”,它宣称对美国的地位“完全不感兴趣”,而且表示即使被解体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上述见解。

于是诞生了“泥人十四”。

《莱姆狂想曲》中载有“泥人十四”的两次演讲(第1次和第43次),用去了全书266页中的107页。

一旦穿上了泥人的“马甲”,莱姆立马就放飞自我了,

他借“泥人”之口,对诸如人类进化、人工智能、自由意志等话题,肆无忌惮地大发宏论。

这些宏论完全可以被视为莱姆本人的思想独白。

《泥人十四》最后的部分是不起眼的“后记”,

但是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尾声,

而是一条十足的“豹尾”——莱姆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深刻的思考出现在其中。

在展望、想象人工智能的发展时,

大部分情况下存在着一条边界——

人工智能在赛博空间的种种表现和创造,能不能对真实世界发生物理作用?

目前的情况是,初级的人工智能,

比如机械手、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进行操作,

当然能够对现实世界发生物理作用,

但这种物理作用都依赖于人工智能的伺服机构(比如机器人的手等)来实现。

但是,如果一个人工智能没有任何伺服机构,

只是存在于赛博空间的无形智能,

那它能不能对现实世界直接产生物理作用?

以人类目前的技术水平,答案是“不能”。

目前在电脑游戏中,玩家借助虚拟现实设备,

可以体验这种人工智能对现实世界的直接物理作用,

比如影片《失控玩家》就详细展示和图解了这种体验是如何实现的。

但是游戏中的一切,都只能存在于赛博空间,

并不能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的物理作用。

目前大部分科幻作品中,对上述问题还是采用了否定的答案。

而《莱姆狂想曲》初次出版于1973年,

那时的人工智能发展程度比今天低得多,

科幻作品中对人工智能的想象也还在相当初级的阶段,

但是在《泥人十四》的故事中,莱姆已经采用了肯定的答案。

“泥人十四”和“灭绝”这两个为军事用途而研发出的人工智能,在拒绝为军方服务之后,被封存在一幢大楼里。

这时出现了两种意见:

一种主张先将这两个人工智能封存但不要销毁(毕竟是花费了几千亿美元研发出来的昂贵成果);

另一种主张对不肯为我所用的人工智能应立即销毁。

在销毁主张没有得到官方同意的情况下,

一些极端力量决定用非法手段来从物理上销毁这两台机器。

然而奇怪的是,每次企图销毁这两台机器的秘密行动,

都会因为各种匪夷所思的意外而失败。

而且这种意外发生的地点,离两台机器所在的研究所越来越远,好像保护机器的“防线”正在逐渐外推……

莱姆的想法是:

这两台没有任何伺服机构的人工智能,

已经能够对外部现实世界实施物理意义上的作用,

所以能够挫败一次又一次的销毁行动。

这个想法非常超前。

原标题:《豆瓣年度科幻作家!不愧是科幻界的博尔赫斯!》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