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遂古之初”图像展:走近13位中华人文始祖

畹町 整理
2023-01-19 12:3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遂古之初——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展”近日在上海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心厅展出,展览从“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系列著作中选取了13位最重要的中华人文始祖的代表性传世图像85幅,例如东汉画像石拓片中的中华始祖和历代帝王图、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绢本设色伏羲女娲图、美国纳尔逊艺术馆藏清代绫本设色女娲炼石图。展览力图打破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间藩篱,引领观众进入悠久的中华文化史。

展览现场

展览名称“遂古之初”取自屈原《天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选取的十三位最重要的中华人文始祖,按照神话叙事的时间谱系,分别是盘古、伏羲、女娲、西王母、炎帝、黄帝、嫘(léi)祖、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禹、仓颉(jié)。展览脉络根据这些创世神话人物图像表现形式的发展流变,以创作时间与媒介的演变梳理出五个单元来呈现。五个单元分别为——汉晋墓葬和祠堂出土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唐宋绢麻纸本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元明寺观壁画中的创世神话人物图像、明清绢纸本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历代版画中的创世神话人物图像。

展览现场

展览的主要内容是基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组织实施的中华创世神话学术研究工程之人物图像系列研究成果。该工程作为“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文艺创作与文化传播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理编纂中华创世神话资料,研究梳理中华创世神话脉络和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系列丛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其中“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系列目前已出版10册,与展览同步在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呈现给观众和读者。

“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系列丛书,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学术顾问、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田兆元曾在著作中提及,上海是中国现代神话学的发祥地之一。中国第一本神话学著作《神话学ABC》(1928年)为大夏大学谢六逸先生所撰,在上海出版。茅盾先生的《中国神话研究ABC》(1929年)也在上海撰写和出版。吕思勉和杨宽先生在光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前身)的著作为神话研究做出了很大贡献。可见上海有悠久的神话学传统的积淀。

展览的第一单元是“汉晋墓葬和祠堂出土创世神话人物图像”。

两汉是中华创世神话叙事主干形成的重要时期,主要创世神话人物事迹及其形象已基本定型。相传汉景帝之子鲁恭王曾建造了一座庞大辉煌的灵光殿,殿内摹绘了中华创世神话人物系列图像,可惜时间太久远,今人仅能从参观过此殿的东汉辞赋家王延寿所作的《鲁灵光殿赋》中领略一二。幸好,汉晋人为了祈求死后得到护佑,习惯将祖先神形象刻画在墓室和祠堂内,为我们保留了早期中华创世神话人物的形象及其事迹。

中华始祖和历代帝王图,东汉画像石拓片,山东嘉祥武氏祠出土

中华始祖和历代帝王图位于山东嘉祥武氏祠西壁第二层,原画像石人物从左到右依次为:伏羲和女娲(组合)、祝融、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桀。

西王母,东汉画像石拓片,山东济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

西王母端坐中央,头上有一鸟(与座下二鸟共同组成神话中服侍西王母的“三青鸟”),背后有类似云气的纹路,犹如两翼一般向两侧延伸。西王母身旁有两位随侍的神人,各执一便面。二神人身下延伸出蛇尾,在西王母身下缠绕,最后与二神鸟尾部相连。

执耒锸大禹,东汉画像石,徐州汉画像石艺术馆藏

此画像石为长条形大禹治水画像石中的一部分。大禹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双手执耒锸,是经典的大禹治水形象。

展览的第二单元是“唐宋绢麻纸本创世神话人物图像”。

唐宋时期集中出现了大量中华创世神话人物绘画作品,从材质上看,既有绘在绢、帛等较为昂贵的丝织物上的,又有画在较为廉价的麻织物和纸上的。从内容上看,既有以教化民众为目的的“画像赞”图像(人物图像配以赞、颂、传等文字),又有体现生殖崇拜、天体崇拜等信仰观念的随葬图像。

盘古,宋代纸本设色,佚名

《盘古图》又名《盘古化生图》,被张大千先生认定为宋人作品,描绘了盘古开天辟地以后,五岳四渎、三皇诸圣因之而生的神话叙事,表达了时人对于盘古为最早祖先的认同。

不同形象的伏羲女娲,唐代,新疆吐鲁番出土

伏羲女娲5,唐代绢本设色,新疆吐鲁番出土

伏羲、女娲均为人首蛇身,蛇尾三次相交。伏羲、女娲上身皆着对襟宽袖上衣,下身共穿喇叭裙。伏羲一手持矩,女娲一手执规。伏羲、女娲头部上方、尾部之间分别有日轮和月轮。整个画像饰以星辰。

展览的第三单元是“元明寺观壁画中的创世神话人物图像”。

在长期传承传播过程中,中华创世神话叙事还被道教吸收,西王母、伏羲、炎帝、黄帝、大禹等祖先神先后成为道教重要神灵。他们作为道教神祇的事迹和形象在留存至今的不少元明时期的大型宗教壁画中有所反映。

西王母,元代壁画,山西省芮城永乐宫

此图为壁画《朝元图》的一部分,西王母头戴冠冕,冠冕中心有坤卦图案,手持玉笏,衣着华贵,表情肃穆安详,端坐于宝座之上,座后有侍女执扇,其身型明显大于周围的神仙、侍女,尊贵地位一览无遗。

伏羲,明代壁画,山西新绛稷益庙

此图为壁画《朝圣图》的一部分,整幅壁画以三圣殿为背景展开画面。三圣指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伏羲氏位居中央,呈帝王相,两旁及左右厢房中侍女环绕,文武百官朝贺。

展览的第四单元是“明清绢纸本创世神话人物图像”。

明清是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的丰富发展期,主要表现在:第一,随着绘画艺术的成熟,画家自由创作的、艺术水平较高的创世神话人物绘画作品增多;第二,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安定社会秩序,具有教化功能的“画像赞”式圣贤人物肖像画(本展览第二篇章的人物图像大多属此类)和圣贤人物事迹画也大量涌现,其中不乏名家作品。

盘古,年代不详,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推背图》插图

图中盘古坐于石上,左手擎日,右手擎月,脖颈与腰间都围有草编衣饰。图像上方写有谶诗:“自从盘古得希夷,虎斗龙争事可悲。万代兴亡谁是主,且将武后定玄微。”

女娲炼石图,清代绫本设色,美国纳尔逊艺术馆藏

此图为清代画家任颐的名画,画中女娲面容庄重,凝眸沉思,衣裙下端露出蛇尾,衣纹方硬刚直,暗示着女娲补天之志坚比岩石。

炎帝,明代绢本设色,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明代仇英所绘《帝王道统万年图》之一,图中盘腿坐于地上者为炎帝,表现了炎帝教民稼穑的功绩,图左有赞诗曰:“五谷初艺,百草初尝,长养仁寿,俾炽而昌。”

展览的第五单元是“历代版画中的创世神话人物图像”。

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和成熟极大地促进了木刻版画形式的创世神话人物图像的发展和传播。宋代的一些书籍中就出现了创世神话人物插图。此后在宋元讲史话本的影响下,诞生了大量从盘古开天辟地讲起的融神话、传说、历史为一体的演义小说,往往配以大量版画插图,其中就包括不少创世神话人物图像。从数量来看,在今日所能见到的全部创世神话人物图像中,以木刻版画形式存在的图像占绝对优势。

盘古,明代版画,《开辟演义》插图

图中盘古形象较为原始,头上长角,口露獠牙,下半身围以兽皮。

炎帝神农氏,明代版画,《历代古人像赞》插图

图中神农头上有角状凸起,额头有皱纹,浓眉环眼,须发茂密,身着草叶衣,正在辨尝植物。图像左上方有榜题曰:“药石权舆农商宗祖,夭札全生饥寒脱苦。”

神农教民起土耕田,明代版画,《盘古至唐虞传》插图

此图描绘了神农时代民众在神农氏的指导下初步掌握了以耒耜(lěi sì)掘土耕田的早期农业生产技术。

十三位中华人文始祖

十三位中华人文始祖

展览选取了十三位最重要的中华人文始祖的图像进行呈现,按照神话叙事的时间谱系,他们分别是盘古、伏羲、女娲、西王母、炎帝、黄帝、嫘(léi)祖、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舜、禹、仓颉(jié)。

“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系列

展览图像选自“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系列(“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系列丛书),此系列已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著作如下:

田兆元、唐睿、毕旭玲:《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 

苏娟:《盘古创世神话图像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王均霞:《伏羲女娲创世神话图像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

刘捷:《西王母创世神话图像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田兆元、李悦:《炎帝创世神话图像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覃霄、张毅:《黄帝创世神话图像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

程鹏:《嫘祖创世神话图像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唐睿:《帝舜创世神话图像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张晨霞:《帝尧创世神话图像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8月。

毕旭玲:《大禹创世神话图像谱系》,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遂古之初——中华创世神话人物图像展

展期:展至2023年2月12日

地点:新华文创·光的空间·心厅(上海市吴中路1588号爱琴海购物公园7楼)

    责任编辑:陆斯嘉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