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原生家庭,背锅还是原罪?你和解了吗?
原创 小印 印客美学
过年回家,总会遭到家长催婚催生,想必大家今年也不例外。
前段时间,《再见爱人2》里的张婉婷引起巨大争议,有人说是原生家庭的不幸导致了她的极端性格。
家人、家庭是我们人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原生家庭这些年成了一个热词,同时影视作品中的家庭长辈形象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家长形象开始回归平常立体?
最近,小印发现:影视作品中的家长的形象变得积极了不少。
正在热播的《纵有疾风起》里,男主的父母被网友钦定是当代父母天花板。
儿子四十岁失业分手也不着急,还手写微信小作文劝儿子放下心理包袱。
只要他们一露面,弹幕里刷过的全是“羡慕哭了”。
但是前几年,他们的形象还有点极端。
他们是“恶妈妈”“恶婆婆”,德行有亏的“渣爹”“无理取闹”的作妖老能手……
《最美逆行者》里的婆婆,思想封建、不明事理。
男方姓刘,女方姓杨,孩子起名刘阳。
婆婆却觉得一半刘、一半杨,小名还叫阳阳,听起来不像老刘家的人。
《欢乐颂》里樊胜美的母亲,对儿子百般宠爱,对女儿百般刁难。
不停和她索要钱财,她的工资全都用来填家里的无底洞。
《都挺好》中,苏大强在妻子去世之前是个怂货,妻子去世之后本性暴露,成为作天作地小能手。
折腾得苏家三兄妹离婚的离婚、反目的反目,还非要娶做假账的保姆蔡根花小宝贝。
《安家》中房似锦的母亲,把女儿当成提款机,让她帮弟弟买房结婚。
《小舍得》里的南建龙,完美演绎什么叫表面上光鲜靓丽,实际上道貌岸然。
第二任妻子照顾了他十几年,还是被当做外人。
买菜要记账,生怕她偷自己的钱;房产证上不肯加她的名字;心理上也始终觉得她只是个保姆。
当然,也有一些不那么极端的长辈,承担着老工具人的任务。
他们是催婚的工具人,加速男女主在一起的进程。
是不讲理的老顽固,在适当的时机挑起争端,以冲淡剧情的无聊。
但其实早些年,影视剧里还是有不少令人念念不忘的经典老年角色的。
最多的当然是慈祥伟大的传统母亲和吃苦耐劳、权威又慈爱的传统父亲。
也有不少形象各异,有血有肉,有大智慧,令人又爱又敬的老年角色。
《杨门女将》的精神领袖,“百岁挂帅”的佘老太君,智慧老练,洞察先机,忠君爱国。
在杨家男郎几乎都为国捐躯后,带领杨门妇嬬共同护卫杨家声誉,与辽国叱吒风云的萧太后斗智斗谋,护国保家。
《射雕英雄传》里的“老顽童”周伯通,孩童心性,疯疯癫癫,爱捉弄别人,不拘小节,到了九十多岁,还要养蜜蜂。
先与晚辈郭靖结拜为兄弟,后与神雕侠侣成为忘年之交。
《我的青春谁做主》里钱小样的姥姥,明事理、懂人情、情绪稳定、受人尊重,还是全剧的金句输出机。
总体来看,影视剧中的长辈形象从极好到极坏,如今又有回归折中的趋势。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大转变?
为何变化如此之大?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年是中坚力量,青年是未来希望,于是他们就代表着进步、科学甚至正确。
老人则有意无意的被赋予负面的文化符号,保守、落后甚至错误。
大批80后、90后们接受了高等教育,纷纷开始向大城市汇聚,而父母们却由于时代局限还停留在“原地”。
代际之间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割裂,使得父母的子女之间的矛盾凸显。
荧屏上,“恶爸毒妈”们也走进了观众的视野。
但随着这种极端人设被滥用,同质化的狗血矛盾让观众感到了麻木和疲劳。
创作者们也开始反思,父母这类角色并不一定要“一坏到底”才真实、深刻。
由此,老年人们得以撕下“反派标签”,回归生活里的自然样子。
视觉文化与消费主义生活方式的流行,使人们产生了对于青春与视觉刺激的崇拜。
因此老年人群越来越缺乏社会关注度和话语权。
这导致老年人从剧中的主要角色变成工具人,形象也从好变坏。
但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增大和老年人不断向年轻人靠拢,他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变得更加自由开阔。
老人也开始刷抖音、做网红、用表情包……主动融入媒体生活。
老年题材的影视作品开始出现,影视形象也开始变得立体、生动。
前些年,随着老年人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公共生活中,他们在公共场合的一些“离经叛道”的做法,引发了不少矛盾。
比如跳广场舞扰民,与街坊邻居争吵,碰瓷好心人……
这使得老年人的公众形象恶化,这种变化也反映在了影视作品中。
《爱情公寓5》大爷大妈在健身房吃火锅
但随着法规的逐渐完善、社会管理和保障制度的逐渐健全、老年人自身素质的提升……
如今,激烈的矛盾已经有所缓和。
影视剧中老年人的形象自然也就趋向正常了。
其实,影视剧中老年人形象的变迁,也与“原生家庭决定论”息息相关。
有段时间流行从原生家庭找性格不足、人生挫折成因,影视剧也迎合社会情绪,捕捉并夸大了社会舆论对原生家庭的道德审判。
但如今我们开始意识到:人应该跟原生家庭和解。影视剧自然也就不再激化矛盾了。
那么,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它能决定一切吗?
原生家庭,原罪还是背锅?
最近几年,弗洛伊德特别火。
他认为:“童年不幸毁一生”,成人的人格缺陷,往往来自于童年的不愉快经历。
“童年决定论”深入人心,逐渐衍生出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热词:原生家庭。
@如晨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原生家庭”这个说法?
归根结底还是和人性有关。
首先,它让眼前的一切问题得到了简单明了的解释。
这满足了我们对于理解世界的需求。
@迷迷
其次,原生家庭的确会或多或少的影响我们的人生。
弗洛伊德的理论确实说出了一些事实,让人瞬间有了“精神分析懂我”的感觉。
有很多人确实从这一角度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豁然开朗。
@Eunice是鲤鱼
一面是难以适从的社会环境,一面是能够轻易归因的原生家庭,就这样,原生家庭成了一个流行概念。
但是随着原生家庭越来越火,它仿佛变成了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性格胆小自卑源于父母的重男轻女;
与男女朋友相互猜忌是因为破碎的家庭;
无法从容处理职场中的人际关系是因为父母的打压式教育;
个人奋斗没有达到理想结果是因为家里不能提供资源……
@方块阿兽
以前是“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现在变成了“天下无不是的子女”,似乎从一个极走向了另一个极。
“原生家庭决定论”的说法是一种外在归因,作为一切不如意的完美借口,并不十分客观。
由此,它的心理安慰作用已经超过了理解世界的作用,反而可能变成逃避的借口。
于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弗洛伊德的理论被过度诠释了,原生家庭替我们背了太多锅。
成功了是个人努力,没成功就怪原生家庭,这说法太过偏颇。
出身普通,但靠自身努力活得有滋有味的人也不在少数。
@迷迷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也会不断发现“自我”,理解自身与原生家庭之间的矛盾,也逐渐独立于父母的特性,这是正常的心理成熟过程。
我们都读过书、受过教育、听过各种各样的观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
如果说一切都取决于原生家庭,那其他的这些经历难道都毫无作用?
@咸鱼中下游
此外,把原生家庭当挡箭牌,就是把原生家庭的影响等同于“宿命论”,明显不正确。
如果说原生家庭代表过去,“原生家庭决定论”就是在说:“现在甚至未来,全部都由过去的事情所决定,我们根本无法改变。”
这显然不合理。
与弗洛伊德同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之一的阿德勒甚至否定了心理创伤的存在。
他认为: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
精神创伤是否存在,其实更多是取决于我们对待创伤的态度。
你认为它存在,它就会一直影响你;你不把它当回事,它就不存在。
@咸鱼中下游
今天,我们不去讨论这些心理学理论是否过于绝对。
但的确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对将一切归咎于原生家庭。
比如针对张婉婷性格的讨论。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她从小没有良好的成长环境。
也有人提出,同样是原生家庭令人揪心,毛晓彤、张韶涵等很多明星都没有被童年的悲惨经历捆住。
原生家庭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影响,但绝非一切的原罪。
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也慢慢不再diss父母,而是开始尝试理解父母的不易、与父母和解。
@三元三元_s
虽然我们和父母的情感关系可能说不清道不明,甚至是略显微妙的。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亲的人。
作者:来士普
责编:丛夏
原标题:《原生家庭,背锅还是原罪?你和解了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