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看懂《商丘市城乡总体规划》
本文原标题:《看懂《商丘市城乡总体规划》,未来17年,商丘将这样发展……》
5月17日,《商丘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通过省规委会2018年第一次会议的审议,我市的城市建设也开始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个城市的总体规划,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未来。记者从市规划局了解到,我市新版城乡总体规划,创新性地提出了全域发展的理念,对我市工业围城、宜居不足、城市特色不明显、中心城区与各县城空间关联度不高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梳理,做出了有效应对。就新规划的编制历程、创新性、特色、亮点等方面内容,记者近日采访了市规划局局长张守奎。
高架桥的通车缓解了商丘南北城区的交通压力。为什么要编制新版城乡总体规划?新版规划编制于2014年,至今年2月形成最终成果。既然需要编制新的规划,那也就是说明老版的规划已经不足以适应我市的发展需要。
我市上一版的规划(2005—2020)于2008年经省政府批复实施以来,有效指导了我市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不断扩展,老版总体规划已不能适应我市当前和未来城市发展的需要,最突出的表现在:
一、人口:截至2017年年底,我市中心城区人口达到136万人,已经接近老版规划期内人口规模;
二、空间布局不优,工业围城问题突出;
三、特色不够明显,规划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
基于以上原因,2014年7月,经省政府批复,我市正式启动了新版规划的修编。
黄河故道树木茂密,百鸟争鸣。新版规划的创新性体现在对全域的一体规划新版规划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其最大的创新,就是改“城市总体规划”为“城乡总体规划”,由传统规划聚焦中心城区向全域空间管控和推进城乡统筹转变。
一言以蔽之,就是坚持全域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形成城乡统筹一体发展格局。
坚持了全域规划。把全域城乡作为编制的对象,对全域国土都赋予了规划职能、做出了规划布局、进行了有序安排,实现了规划全覆盖。在规划过程中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按照全域国土面积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对生态保护体系、农业生产和城市建设用地方面进行全域规划,实现了市域内国土与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统一。
实现了多规合一。在城乡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实现了与生态保护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空间布局规划的多规合一。按照城乡总体规划要求,编制综合交通枢纽规划,科学布局规划供电、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进一步彰显了我市的交通区位优势。针对全域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了统筹布局规划;针对全域生态水系进行规划,以黄河故道和市域内的所有河流两岸绿化和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为主脉,构建渠相通、湖相连、林相接的绿色(水系)网络系统,打造具有浓郁平原特色的生态功能区和连绵带。
注重城乡统筹一体发展。针对老版规划中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的发展,经济发展关联度在增加,但空间布局的关联度不高这一问题,新版规划更加强化了中心城区与各县城组团之间的空间关系、经济协同与错位发展,构建了合理的城镇体系、合理的产业布局、合理的人口分布、合理的就业结构,最终形成了“一中心、两组团、五卫星城、百镇千村”的城镇体系和网络格局。
运河两岸高楼林立,河形似带,绿野环绕。目标定位与发展战略新规划最令人激动的内容,应该是对我市到2035年的目标定位和发展战略所做的规划。
发展目标:建设“六区一中心”——打造枢纽经济试验区、城乡统筹发展承载区、创新驱动引领区、转型升级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华夏历史文明商丘传承创新区。到2035年,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高水平实现农业现代化,高水平建成区域中心城市。
城市性质: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指标体系:建立基于目标导向的指标体系,涵盖枢纽经济、农业现代化、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核心指标。
发展战略:基于目标定位规划形成“开放枢纽、城乡统筹、城市提质和文化彰显”四大发展战略。
细化城市发展
“三心联动”:在中心城区规划中,通过规划建设高铁站枢纽商务区、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创意区、日月湖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中心城区的三个核心区,带动整个中心城区发展,在空间上形成有序集聚,在产业上形成核心带动,构建了“三心联动”的城市格局。
“9个生活组团”:在城市空间结构上,按照组团式发展、复合型建设的理念,结合铁路、城市道路、河湖水系分布现状,在中心城区规划形成了9个相对独立的生活性组团,借鉴新加坡邻里中心的理念,依托便民公园,规划建设便民服务中心,打造15分钟便民生活圈。各个组团之间既有一定的生态隔离和相对独立的生态网络,又能满足群众日常生活需要和就业,真正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功能复合。
“以绿荫城”:形成“三区、五廊、多园”绿地系统,实现林带、林网、林格一体,完善郊野公园、综合公园、便民公园和街头绿地公园体系。
“以水润城”:推进“九河、十三湖”水系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以打造“河道清洁、河水清澈、河岸美丽”为目标,实施城市内河水体的综合整治工程。
“完善网络 公交优先”:加强“两横三纵”城市快速路建设,通过物流快速环路分流过境交通,完善“干道畅通、支路成网”的城市道路体系。建设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快速公交为支撑、常规公交为基础的一体化公交系统。
建设开放枢纽
全面融入区域开放格局,争取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商丘异地共建区,全面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依托保税物流中心申建商丘综合保税区。
不断完善网络枢纽格局,依托区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推进高铁普铁“双十字加放射”网络、“三环九放射”骨干公路网络、商丘支线机场、永城民权通用机场、沱浍河航运工程等交通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
大力发展枢纽经济,按照“建设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形成大产业、促进大发展”的思路,依托传化公路港、跨境电商园区、综合保税区和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和市场群等平台,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电子商务、会展服务等产业,加快形成中原城市群辐射豫鲁苏皖区域的枢纽经济试验区、开放发展先行区,走出一条内陆地区通过发展枢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积极打造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市,依托交通区位优势,把握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区域布局拓展的机遇,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和新型材料等重点行业领域,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
推进城乡统筹
统筹城乡体系格局。按照“百城提质”总体要求,基于“一中心、两组团、五卫星城、百镇区、网络化”的市域城乡结构体系,强化中心城区和虞城、宁陵两大组团城市的核心要素集聚和功能品质提升;做优做精永城副中心和夏邑、民权、柘城、睢县等县域中心及28个重点镇;做特做美一般乡镇和美丽乡村,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网络格局体系。
实施全域空间管控。按照青山秀水、集约高效和宜居适度的原则,划定生态、农业和城镇三类空间;按照多规融合空间规划思路,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强化生态网络建设。以300里黄河故道为主脉,协调河湖水系生态功能区、沙化控制生态功能区、矿产保护生态功能区和平原农业生态功能区,强化市域生态功能网络建设,完善渠相通、湖相连、林相接的绿色生态系统。
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质量兴农,争创国家生态农业原产地保护示范区,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现代化强市转变。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美丽商丘·整洁村镇”行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和繁荣。
保护和彰显商丘古城特色
与《商丘市城乡总体规划(2015—2035)》同日经过审议的,还有《商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该规划确定了我市修复性保护与展示古城的原则,在八个方面对商丘古城的保护明确了要求。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商丘古城保护条例》和文物保护各项法律法规,保护好城墙、城郭、城湖三位一体的空间格局不受任何破坏,对各种违法私搭乱建的建筑进行净化和拆除,使商丘古城特色得以保护和彰显。
保护好古城历史文脉,在此基础上保护好93条街巷,以及城内的历史建筑、文保单位、遗址遗迹、古树名木等登记造册,建立清单,进行全面保护,并在规划实施中制定出台保护文件,保护好古城肌理,延续好古城格局。
划定历史保护街区。保护好历史保护街区,以及诸如大有丰酱园、原商丘县委县政府办公场所之类的历史传统建筑、近现代优秀建筑和近现代纪念性建筑等,延续好古城的历史。
保护好古城独有的龟背壳的城市地形和独具特色的排水系统,彰显古城的城市建设精髓。
保护好、展示好、传承好古城的历史和文化,对古城内有故事的街巷和建筑,譬如八大家七大户、小小归德四尚书、闹龙街、桃花扇、张勋忠烈守睢阳等历史故事和传说,注重挖掘历史典故和文化内涵,讲好古城故事。
保护好古城与周边火神台之间、与宋国故城之间、与世界物质文化遗产南关码头之间的空间关系和联系。
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坚持城墙的修复使用古法进行修复,所用墙砖的规格、修补方法和工艺都要遵循历史。
坚持打造活力古城,按照“一个有人居住的、有业态的、有活力的古城”的原则来进行保护和展示,而不是作为一个旅游景点来规划,要真正建成世界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未来的大商丘
让我们一起期待~~
编辑:董翔 审核:胡淼
来源:商丘日报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