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幸福e课堂⑬丨路桥区长浦小学余彩君老师:让孩子来参与家庭年夜饭的计划与制作

2023-01-16 20: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原创 余彩君—区教育局 路桥妇联

— 路桥区 —

家庭教育

微课堂

上周微课堂很荣幸邀请到

路桥区长浦小学副校长,

余彩君老师

为大家带来一课

《让孩子来参与家庭年夜饭的计划与制作》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路桥区家庭教育微课堂。我是路桥区长浦小学的余彩君。在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祝大家新年快乐,“兔”飞猛进、前“兔”无量,平安喜乐!

新年马上要来了,你们感受到身边的年味了吗?让我们来听一听春节童谣感受一下。“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儿歌中很多的过年习俗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但春节一直是我国最为重视的节日。尤其是到了除夕这一天,贴春联、放烟花、看春晚、贺新春,特别的热闹和喜庆。最最不可少的重头戏是吃年夜饭。家长朋友们,今年的年夜饭你们有什么计划呢?今天,我跟大家聊的话题是:让孩子一起来策划和制作我们的家庭年夜饭。

一、为什么样要让孩子参与

您可能心里嘀咕,小孩参与年夜饭的计划和制作,有这个必要吗?我想说,有,而且非常有必要。因为,年夜饭不仅仅是一餐饭,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一)舌尖上的文化:年夜饭的由来

年夜饭可不简单,有关年夜饭的由来,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呢。

传说在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这就叫“过年”。

而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里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跟孩子聊聊年夜饭的由来,这顿饭的文化就与众不同了。

(二)舌尖上的亲情:年夜饭的意义

年夜饭也叫团圆饭,中国人的年夜饭是家人的团圆聚餐。无论相隔多远,工作多忙,人们都会在除夕前赶回家中和家人团聚,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年夜饭的时间、 地点、形式也在逐渐变化着。但是不管怎么变,年夜饭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是不可取代的。可以说,年夜饭等于合家欢。年夜饭的意义不在饭,而在于那份一家人欢聚一堂的温馨。

(三)舌尖上的年味:年夜饭的符号

年夜饭,是辞旧迎新重要的节点。孩子参与年夜饭的策划与制作,体会年味食足,那是舌尖上的年味,从中感知时间的流逝,既是对过去日子的感恩,也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新的一年,新的希望,新的开始。

年夜饭不简单,吃出的是文化、是团圆、是喜庆。所以,家长朋友们,如此重要的一餐,我们怎么可以少了孩子们的参与呢。让我们主动邀请我们的孩子,跟我们一起策划张罗年夜饭吧。

二、和孩子一起策划年夜饭

(一)年夜饭和谁一起吃

首先,要跟孩子讨论年夜饭跟谁一起吃。为什么要讨论这个问题呢?因为现在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是独生子女。吃年夜饭的时候,如果能邀请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吃,就能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但可能很多家庭因路途遥远等各种原因,不能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同时请过来。那就要商量,今年的年夜饭跟谁一起吃?孝道是一种传承,我们想着老人,孝顺老人,把对老人的关爱根植在孩子的心里。若干年后,等我们成了老人时,我们的孩子也会效仿我们的孝心,也会时时惦记着我们。

年夜饭是家庭的团聚,除了邀请老人,还可以邀请身边的叔叔、阿姨、舅舅、姑姑等一起吃年夜饭,那就是家族的大团圆了,肯定能为家庭年夜饭增加浓郁的节日氛围。

家长朋友们,今年的年夜饭,你们想和谁一起吃呢?我们跟孩子商量商量,还可以由孩子出面来邀请。一大家子聚在一起,吃的是喜悦,品的是亲情。多么喜庆多么幸福的画面啊!

(二)年夜饭什么时候吃

年夜饭什么时候吃呢?很多家庭可能到爷爷奶奶家吃一次,去外公外婆家吃一次。除此之外,还有些因为外出旅游等原因 ,年夜饭也不一定在除夕夜吃。年夜饭安排在哪个时间,就要征求家里每个人的意见,兼顾大家的时间。征求意见这件事可以交给孩子去做。等孩子把信息收齐全了,再家庭商量进行统筹安排。定好时间后,再由孩子出面逐一去邀请。既让孩子有了主人翁的意识,而且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

(三)年夜饭吃什么

欢欢喜喜、和和气气、团团圆圆是除夕夜的主题。人们眼中的年夜饭,是团圆饭,预示着迈入新的一年,一切都要十全十美。所以,年夜饭吃什么就很讲究了。

比如,步步高升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所以餐桌上年糕必不可少,可当主食。

其二,年年有余要吃鱼。鱼“余”同音,年年有“余”,而且鱼不能吃完,要留头尾或留一盘,年年有余,图个吉祥,图个喜庆。因此,鱼必不可少,而且还要多备。

再比如,团团圆圆吃汤圆。菜头俗称菜头,祝愿有个好彩头。蒸饺预祝家运蒸蒸日上,莲藕寓意聪明。甜品预祝日子甜甜蜜蜜的。不同的菜品寓含着人们对来年美好生活的期许。这些特色的菜都要准备。品菜须懂得味在菜外。菜的味道与众不同的原因,不仅来源于味觉享受,还有精神享受与文化熏陶。

我们也可以让孩子动动脑筋,给每道菜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为我们的年夜饭讨个好彩头。除了要考虑菜品的丰富,荤素的搭配,还要顾及家里人的喜好。老人喜欢清淡,年轻人喜欢重口味,喜欢吃香的辣的。小孩子喜欢鲜美的油炸类。可以让孩子事先去了解一下家里人喜欢的几道菜,记录下来,再进行整合,统筹搭配,敲定菜单。可以鼓励孩子将菜单进行设计,制作出独一无二的家庭年夜饭菜单。

(四)年夜饭怎么做

孔子说,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美食归根结底讲究食材精、加工细。所谓精,年夜饭有冷菜,也有热菜。在红烧、清蒸、爆炒的过程中,也有顺序的讲究。上菜一般先上味重的,因为人们吃第一口菜时,舌头可以适应较重的味道。而吃到最后,就要以清淡的菜色来缓和味觉了。列计划时,就要跟孩子商定做菜的方式及上菜的顺序,这样便于安排做菜的时间。

和孩子一起制定年夜饭的菜单,讨论做法,一起采购食材等。孩子们忙得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毕竟,让人们快乐的根本不是食物本身,而是一家人一起快乐忙碌的过程。年夜饭,让孩子参与到年夜饭的制作当中,不仅可以加深孩子对年味的感知,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家的味道。

一切商定后,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制作年夜饭了。

三、和孩子一起制作年夜饭

(一)精心采购食材

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采购不用再像我们小时候那样在人山人海的集市里排长长的队伍了。在网上下单,1小时后就送货上门了。但这样孩子就很难感受到过年的气氛。所以,我们采购食材时,可以带孩子到附近的村庄或比较本土的小巷市集置办年货。这些地方的年味往往会更浓,孩子在采购过程中,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新年就要来了。

采购之前,一定要列好清单,写明所需购买的食材,并写出购买的数量与要求。比如买鱼,要买的是海鱼还是湖鱼?是黄鱼、带鱼、鲫鱼、还是鲤鱼?买多少?这些都要写清楚,这样,方便孩子购买。

购买时,家长尽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千万不要将孩子当作是一个提篮子的小跟班。走进集市买菜的过程对孩子来说是一次非常好的历练。孩子可以亲身体验生活,积累生活常识,培养经济意识,又让孩子体会到分担家庭责任的乐趣。

疫情期间,外出采购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戴好口罩,回来要及时洗手,做好清洁。

(二)共做美味佳肴

平时工作学习很忙,趁着春节假期放慢节奏,和孩子一起下厨房,把年味捏进时光里,捏进食物里,享受亲情,享受慢生活。

中国菜在追求色香味美感后,又追求形的美感。可以和孩子一起做做水果拼盘,摆摆菜肴,让新春节日更添一份喜庆气氛。

孩子还可以尝试制作以下这些菜肴:蔬菜沙拉,皮蛋拌豆腐,凉拌黄瓜,寿司,包饺子,包粽子等等。抑或大人做主厨,孩子当助手。比如,帮着择菜洗菜,切菜剥蒜,端碗端菜。还可以布置餐桌,摆放餐盘、椅凳等。不但可以减少大人的几分忙碌,而且让孩子有了满满的贡献感和归属感。

(三)共享美味佳肴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这是何等的幸福。年夜饭之意不在于饭,而在于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馨。一家人吃吃年夜饭,品团圆情,感受年味才是真。

让孩子参与家庭年夜饭的计划和制作,用节日的氛围滋养和丰满孩子的生命体验,年味食足,幸福十足。祝愿大家都有一个美满而又难忘的除夕夜。

原标题:《幸福e课堂⑬丨路桥区长浦小学余彩君老师:让孩子来参与家庭年夜饭的计划与制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