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汇讲堂|赵海涛:二里头开创广域王权国家模式,并引领后世

赵海涛/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 李念/整理
2023-01-17 09:06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1月7日下午,由澎湃新闻网做媒体特别支持的第159期文汇讲堂“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系列跨年四讲圆满收官。159-4期《4000年前,中国王国与王朝的谜和底》邀请三位主讲嘉宾——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陶寺考古队领队高江涛,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石峁考古队副队长邸楠,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赵海涛,分别讲解黄河上中游的陶寺、石峁和二里头。

赵海涛主讲二里头,提及了最新的发现

刚才大家感受到了气势磅礴的石峁和礼制初成的陶寺,它们虽盛极一时,但最后都落幕了。大家和我一起,走进二里头,了解一下它是如何划时代开创中国青铜礼乐文明的辉煌,又是如何在大范围内引领后世文明进程的。

共识:确立了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中的重要位置

二里头很多人都比较熟悉了。1959年,著名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调查“夏墟”时所发现,当时认为它可能是商汤的都城。同年秋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就派专家进行发掘,至今的64年间有一系列重要发现。

1959年,徐旭生先生发现夏墟,引发轰动

2018年5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召开了“关于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成果发布会”,对中国距今5800年到距今3500多年中国文明的主要发展历程有个总体概括——5800年前后是以红山文化为代表,一些地方出现了文明迹象;5300年左右是以良渚文化为代表,多个区域陆续进入了文明阶段;距今3800年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中原地区出现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二里头经过60多年的考古工作,我们可以得出两个共识:一是确立了二里头在中华文明时空坐标中的重要位置,二是确立了它在中国王朝国家形成和夏文化研究上的核心地位。

2018年新闻发布会给予二里头的界定: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天下之中:二里头文化的地理位置

二里头在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属于广义上的中原地区,中原地区包括陕西、山西、河南几个省份,地理条件非常优越,是中国古代主要朝代建都的场所,也是中国古代主要的政治舞台中心。

洛阳盆地更加特殊一些,面积只有1000多平方公里,是一个标准的小盆地,四面环山。这1000多平方公里内有6大都城遗址,有1500多年的建筑历史,有13个朝代先后在此建都。

二里头最早确立了“择天之中而建都”的制度,知名的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中有“余其宅兹中国”的表述,这个“中国”,根据文献考证就指洛阳盆地。在《尚书》《逸周书》和《史记》里,也有周王灭商后称王建都的一些记载,其中“有夏之居”就是指二里头所在的洛阳盆地是天下之中。

之所以这么重视天下之中,是夏商周时期认为“天下之中”离上天最近,便于敬配皇天、祭祀神灵,也便于皇帝治理四方,便于四方诸侯向中央进贡。由此得出,至少在周代已认为夏代是在洛阳盆地这个“天下之中”建立了都城。

二里头的位置处于周代认为的“天下之中”

二里头文化所处的年代根据最新的测年是公元前1750多年到1520多年,这200多年的时间正处在中国王朝时代形成之前的龙山晚期和比较成熟的二里冈帝国之间,是中国王朝时代正式形成的关键时期。

煌煌大都:二里头都邑创下的中国之最

这64年,在二里头的主要发现,可总结出这些中国之最:最早的城市主干道路网络和最早的双轮车车辙、最早的方正宫城和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最早的国家级祭祀场和祭祀区、最早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和最早的绿松石器作坊、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最早的青铜兵器、公元前二千纪前半叶最大的聚落、最早的具有明确城市规划的大型都邑、东亚大陆最早的核心文化。

而且它是同一时期唯一具有明确规划的青铜时代的大型都邑,以二里头为代表的文化是东亚地区最早的核心文化。

“井”字框架规划出祭祀区、宫殿区、作坊区,已有双轮车

二里头发现了双轮车车辙,推测出只有最高贵族才能使用,车是礼器

为什么道路是最重要的发现?

不像石峁都是石头,高大巍峨雄伟壮观,二里头的宫殿、城墙、道路都是土,但这些土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二里头中心区的四条道路,两条南北向,两条东西向,形成了“井”字型的框架,首先具有通行功能,最重要的是具有规划功能。

在南边东西向道路上发现了双轮车车辙。虽然河南淮阳平粮台4000年前后发现了双轮车车辙,但从照片看有点不平行,无法确认一定是双轮车,所以二里头的双轮车或是最早的。同时期洛阳皂角树发现的陶片上面的符号,一般认为是车的造型,证明当时肯定有车。车首先是交通工具同时也是一种礼器。目前二里头的四条道路宽度在10-20米,这样的宽度上发现了两道双轮车车辙,说明当时的车非常少,只有最高级贵族才可使用,所以可能是种礼器。

“井”形道路的严格布局,显示出发达的统治模式

“井”字形道路最重要的三个功能区在都城的中路,围合空间的中心是宫殿区,从北向南依次是祭祀区、宫殿区、作坊区。中路的东西两侧分别是贵族的居住和埋葬区,每个格子里都发现了贵族居住的房子和贵族墓葬。

这些重要的功能区都围绕着宫殿区分布,这样一种严谨、规整的格局体现的是当时社会结构划分非常严格,统治秩序井然有序,说明当时有发达的统治制度和统治模式,我们认为它是体现二里头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

11万平方米的宫城,规模宏大,形制规整,为商周等朝代继承发展

在“井”字型框架的最中心是面积将近11万平方米的宫城,早期没有发现城墙,只能叫宫殿区。到了晚期出现了2米宽的夯土墙围护起来,才能称之为宫城。

这11万平方米里发掘到2万多平方米的夯土建筑,是当时最高级的贵族居住区域,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形制规整、排列有序,说明它是当时政治和宗教权力集中分布区,被后世商周等很多朝代所继承发展,一直到明清紫禁城达到颠峰,这也是二里头对后世文明进程引领的重要体现。

多进院落早期有居葬合一现象,出现绿松石龙和铜铃组合祭祀

宫殿区里有最早的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周代开始中国宫室建造主流是多进院落,最早的源头就是二里头。目前发现早期的多进院落有两座,第3号和第5号夯土建筑都是东西并列,院子里都发现有同一时期的贵族墓葬,我们有很明确的证据证明这些宫室建筑和墓葬都是居葬合一,即在宫殿建筑建成或者使用一段时间之后,直接埋葬在当时生活的建筑院子里。这是当时一种特殊的葬俗。

目前看只有在早期才在宫殿区里埋贵族墓葬,二里头早期最高等级的墓葬目前也是发现于宫殿区。

在墓里出土的绿松石龙,70厘米长,2000片绿松石嵌片拼制而成

其中一座墓里出土有绿松石龙,它是早期龙形象里体量最大、制作最精美的一件。长度近70厘米左右,有2000多片绿松石嵌片拼制而成,加工水平包括设计水平都非常高超,看起来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它的形象很可能来自石峁,也被后世的青铜器所继承;殷墟时期一些青铜盘里的盘龙,可能是陶寺与其结合的蜷曲的一条龙。它与铜铃共同出现。铜牌饰实际上也是一种抽象的龙。

不管是铜牌饰还是这种大型的绿松石龙都和铜铃共同出现,龙和铃或是起到共同引导灵魂,引导神灵来往天地之间的作用,《诗经》记载周王祭祀周庙“龙旗阳阳,和铃央央”,就是龙、铃共同出现,恰恰就是二里头的这种现象。

出现用幼猪进行祭祀的国家级祭祀场所大坑,并传承至商代

依据考古推测的二里头宫城想象图:中轴对称、四合院式,为后世所继承

晚期是中轴线布局的四合院式建筑群,以1号宫殿和2号宫殿为代表。1号宫殿1万平方米左右,四面有围墙,主殿在围墙的北部,坐北朝南。2号也是坐北朝南,是标准的长方形。它们的宫殿建筑群前面都有一个共同轴线的夯土建筑。这些体现出一定的规制:中轴对称、坐北朝南、四合院式,它们都被商代包括以后的宫殿建筑所继承,因此创立了中国宫殿建筑的基本范式,也是对后世引领作用的重要体现。

宫殿区的北边发现有国家级的祭祀场所。一是宫殿区以北区域有面积约二三万平方米范围内;里面发现有一种是圆型的类似于坛的遗迹,其中一座是直径8米至9米的大夯土圆台,上面又挖了好多个小圆坑,这些小圆坑填上不同的土。小圆的分布很有规律,中间一个圆,第二圈6个圆,第三圈现存11个,实际可能是15个,但被破坏掉了。同时还有墓葬,发掘者认为是用于祭祀的坛。

发现超过6具的完整猪,为偃师商城国家级的祭祀制度找到了源头

另外一处是在宫殿区东北角一个2200平方米的大坑,深度4-6米,可能是为了修建大型夯土工程比如宫城墙或者宫殿建筑形成的大坑,形成大坑之后在坑里进行了很多种活动,包括用幼猪进行祭祀。

在100多平方米内发现了超过6具的完整猪骨,虽然方向不同,但姿势基本都是蹄子在左边,头和背在右边,朝左侧身放置,为了解当时的祭祀习俗和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在偃师商城,宫城北边也有一个祭祀区,发掘发现了数百具猪骨,这些情况与二里头基本一致,因此也为偃师商城国家级的祭祀制度找到了源头,同样证明了二里头的引领作用。

官营作坊区有围墙护卫,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加工作坊工艺成熟

在宫殿区南边是官营作坊区,它的东侧和北侧都发现有围墙,围墙宽度将近2米,可见作坊区的重要程度。作坊区内有面积2万平方米左右的铸铜作坊和超过1000平方米的绿松石器加工作坊。这两种作坊加工出来的产品也是当时最高等级的礼仪用品。

官营作坊有围墙护卫,铸铜作坊2万平米,绿松石器加工坊1000平米

比如绿松石加工作坊发现了一个坑,坑里出土了有约7000多粒绿松石料,颗粒最大的也就1、2厘米,小的只有2毫米左右,甚至有正在加工的小米粒大小。经过初步研究,发现了包括加工绿松石管、珠、嵌片的各个环节的遗物,比如原料、毛坯、半成品、成品、废品、废料,基本可以复原当时绿松石器加工的整个流程。

铸铜作坊里发现多种与铸铜有关的遗物,如陶范、坩埚、铜渣、铜料,还有加工铸铜的工具。 这件陶范虽然残破的厉害,只有一小块残片,但从上面保留完整的部分来看,它有可能是铸造青铜鼎的范,它内壁有花纹,根据它的口部复原它的直径大约有30厘米,至今为止尚未发现体量这么大的青铜器,也没有发现带有这种花纹的青铜器,也就是说二里头最高等级的墓葬尚未发现。

铜爵等青铜礼器出现,少量青铜武器和玉制兵器,体现重礼也重军权

二里头发现的青铜礼乐器 

二里头目前发现的青铜礼器有这么几类,最多的是铜爵有16件,2件铜盉,1件铜鼎,2件铜斝,7件铜铃,1件铜鼎,3件铜牌,这是最早的一批青铜礼器。还有少量的青铜工具和武器,包括戈、战斧、钺这3类,数量比较多的是箭头,虽然个头较小,但属于消耗型武器,也能说明青铜器有一定的生产能力。

玉质礼器里主要有6类,和陶寺、石峁有很大的不同,数量最多的是柄型器,个头相对小一些,不是最高等级的墓葬里也有。其他的6类兵器是玉刀、玉钺、玉戈、玉璧、玉戚、玉牙璋,这6类都是长方型薄片型的玉制兵器,体现出二里头时期比较重视军权。

二里头的玉质礼兵器

从居住来看,从1万平方米的1号宫殿、几千平方米的2号宫殿,到几平方米的一般的民房,都显示出严格的等级。墓葬从规模大小、随葬品数量多少和规格也显示出严格的等级。综合众多方面来看,二里头已经是一个严格的等级社会,有高度发达的文明程度,具有史无前例的一些创造,很多是石峁和陶寺所没有的,显示出王朝气象。

巍巍华夏:二里头文化的统治网格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区大致是河南省,东到开封,西到陕西东部,南到河北北部,西到山西南部甚至到晋中的范围,大大突破了陶寺的分布范围,也突破了河南龙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它在一个较大范围的地域里分布。

开创了大范围广域王权国家的超级核心模式,并为后世继承

这个分布范围里从聚落大小和高低、分布位置来看,形成一个金字塔型的社会结构和“众星捧月”的分布格局,说明它有高度发达的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处于当时整个中国的文明核心地位。

龙山晚期,各地人群逐鹿中原,为二里头兼收并蓄提供条件

从距今5000年开始,以良渚为代表的各地先后出现大的文明阶段,然后又先后衰落,衰落之后那些地区没有极其发达的文明时期出现。二里头地处中原,各地人群都逐鹿中原而产生竞争,于是中原地区在自己文明发展程度的基础上又兼收并蓄,吸收了各地先进文化因素,最后出现了成熟的文明形态。

二里头文明的出现打破了龙山时代大范围又没有超越地域单元的大中心分布,首次开创了大范围里广域王权国家超级核心的模式,并且被后世所继承。

影响中原主体文明,以牙璋为代表的先进文化辐射并改造周边

二里头出现之后,它的很多文明成果被后世继承。刚才提及的城市规划、宫城制度、多进院落的宫殿建筑制度、四合院式的宫殿建筑制度,在偃师商城、洹北商城包括周代都能见到它的影响。

四合院式宫殿建筑从二里头开始传承

在二里头之前,陶寺有铜玲,到二里头三期出现青铜容器,二里头的青铜容器基本的种类、形制、铸造技术,当然更包括它背后所体现出来的青铜礼乐制度,都被商代和周代所继承,奠定了商周青铜文明最重要的内涵、模式,为青铜时代开启了序幕。二里头这些青铜容器虽然看起来比较原始、古朴,却起到奠基的基础作用。

玉器方面在商代也都能见到,对后世有很强的引领作用。

二里头的主要陶器比如陶爵、陶盉,包括一些罐、盆、大口尊等等,一直流传到二里冈、殷墟时期,形制基本是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

从以上可以看出,二里头文化无论是从上层建筑到一般日用陶器,都为商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基础。

牙璋进行了大改变后,辐射到南方各地,最远到越南北部

除了对中原主体文明的影响,二里头对周边文化也有很多影响。比如铜玲、铜牌饰,包括陶礼器,在东北的赤峰地区,在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在四川三星堆都能见到不同种类的二里头典型器物。

更重要的是牙璋,二里头的牙璋有可能继承石峁,也有可能继承自山东。它虽然不是最早的,但与之前相比,二里头的牙璋有大的改变:大型化、龙型化、礼器化。二里头牙璋上的扉牙很可能表现的是张嘴的龙形象。石峁的牙璋基本都在城墙缝里,二里头三座墓出土的四件牙璋都出现在高级贵族墓葬里,是高级贵族才能使用的礼器。

二里头牙璋向南影响了很多地区,比如在湖北、湖南、广东、福建、香港能够见到二里头时期的牙璋,一路顺着长江到了三星堆,甚至到了越南的北部。出土二里头式牙璋的地点一般只有牙璋,而没有其他二里头特征的器物,或许说明不是二里头的人过去了,而是这些地方主动学习并接受了二里头的先进文明成果和制度,说明二里头不是靠军事征服而是先进文化的影响被当地所接受并改变了当地的文明进程。这些充分体现出二里头的文明程度和文明制度有一个大范围的引领作用。

二里头进入王国时代,对中华文明起到了引领作用

总体来看,二里头进入王朝时代,是中原最早的核心文化。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出现了大的转折,由之前的无中心的多元进入到一体化、有中心的王国时代,它创立的一系列史无前例的创造,为后来的商周文明奠定了最主要、最直接的基础,并且和商周文明一起创立了华夏礼乐文明的基本特征,是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整理:李念

(文章首发于文汇APP,原题为:“赵海涛:二里头开创广域王权国家模式,并引领后世|讲堂159-4③”)

    责任编辑:吴英燕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