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春节档预售破亿,中国影业寒冬中“找春天”
2023年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末,6部春节档新片(不含《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预售总票房破亿。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大年初一的平均预售票价为53.7元(含服务费),相比2022年同期下降4.9元。
票价的下调并不意味着影片质量的降低,相反,将至的春节档诚意十足。
已定档的7部影片涵盖科幻、悬疑、喜剧、动画、运动、历史等至少6种题材类型;主演集结5位“百亿票房”先生、2位“顶流”小生,多位影帝、影后参演;电影平均片长破春节档历史记录,达130分钟。
中国影业卯足了劲要在2023年打一场翻身仗。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影业寒风拂面:观影人次从2021年的11.7亿下降至7.1亿,全国总票房仅300.67亿元,相比2021年的470.36亿下跌约36.4%。两项指标皆不及2019年的一半。“救市”的重任被一次次委派给《侏罗纪世界3》《独行月球》《阿凡达2》等大片,但除了《独行月球》获得超30亿票房外,其他影片都将将突破10亿,大有些“泥菩萨过江”的意味。
中国影业的“冰”绝非一两部大片能够融化。市场遇冷的背后,是电影市场的极度片荒、竞争机制的非常态发展以及大众观影习惯的变化。
2022,无片可看
300亿,这是2015年以来,中国电影票房取得的第二差成绩。根据拓普数据,这一成绩的背后是超四成影院暂停营业3个月以上和仅仅325部新片上映——比2021年少了222部。 较低的影院营业率和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打击了影片发行方的积极性。从前的热门档期——“清明档”、“五一档”、“520档”成了一个又一个空窗期。
以“520档”为例,《暗恋:橘生淮南》《可不可以不要离开我》《爱犬奇缘》等新片都在映前接连撤档,市场一时间陷入空白。
这类中小成本电影获得高票房的概率低,在市场遇冷的情况下,电影发行方大多态度谨慎。临期换档虽然可能打击观众热情,但至少保有“来日再战”的主动权和“保本增效”的些许希望。
面对冷淡的市场环境,中小片希望能等到大片横空出世。而大片们因为前期投入巨大,也有着同样的理由不愿承担“热场子”的风险。早在2020年,《唐人街探案3》《夺冠》等大片就有因疫情原因撤档的先例,徐峥《囧妈》更是直接选择线上上映。
除了影片在绝对数量上的少之外,国产影片在类型上的“偏科”也增加了观众的“千篇一律”感。
2014年,《智取威虎山》以8.83亿的票房成绩成为当年票房总榜的第4名,被认为开启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商业化的新篇章。在民族自豪感飙升的时代背景下,商业电影公司意识到:取材于主旋律故事的商业化大片照样能够叫好又叫座。
于是从2015年的《战狼》、2016年的《湄公河行动》,到2017年吴京的《战狼2》获得56.8亿票房夺得年度冠军,主旋律影片数开始井喷式增长,并成为国产电影票房当仁不让的主力军。
即使在疫情三年中,主旋律电影头部仍然表现亮眼。2020年上映的10部主旋律影片中有6部票房过亿,总体票房占到当年国产电影票房的四成左右。如此票房表现更激励了电影制作、发行方对相关题材的热衷。2021年,主旋律电影数以39部达到历史最高,《长津湖》则以57.74亿元的票房成为当今中国影史总榜第一。
主旋律影片的爱国情怀吸引着更多“新客”走进电影院,对国家与民族的自豪感使得“非电影受众”也愿意买单。
2020年过后,主旋律影片冠亚军的票房差距又回到了“商业化”初期:40亿的票冠和15亿的第二名意味着:大多数《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观众没有再买《万里归途》的电影票。大众对于“主旋律”的审美疲劳似乎在显露痕迹,战争片、动作片的标准答案也有待市场进一步检验。
在“主旋律”扛旗的繁荣景象里,我们也应看到类型片的失位。2022年,喜剧电影数量下降56.4%,剧情片数量下降50.4%,两类影片数量甚至低于2000年。另外,中国硬科幻电影自2018年《流浪地球》爆火后进入冰期,后续《上海堡垒》《明日战记》的票房和口碑都不尽如人意。今年,《流浪地球2》回归春节档点燃观众期待的同时,也对相关电影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如何让科幻片青黄相接?如何保证佳作稳定产出?市场在等待一个答案。
引进片市场“今非昔比”
2022年11月23日,《阿凡达2》宣布将在12月16日于内地上映。
一时间,“救市”之声四起:观众们以炙热的情感追忆2010年排队观看《阿凡达》的盛况;犀牛娱乐在上映前两次上调票房估值至33亿元;全国影院营业数量在映前一周时间里大增3140家至10542,时隔74天,营业率重回80%。
所有人都希望并相信,一部出色的、有广泛观众基础的引进大片将会点燃观众的观影热情,引导人们重新走进影院。
首轮密钥到期,上映31天后,《阿凡达2》累计票房仅为14.67亿元,影片密钥延期至2023年2月14日,跻身春节档和情人节档后能否保有后劲尚未可知。
虽然票房表现远低于市场预期,但这样的成绩已然保证《阿凡达2》稳坐22年引进片票冠宝座,升居内地影史进口票房前15名,将《小黄人大眼萌:神偷奶爸前传》《神奇动物:邓布利多之谜》《名侦探柯南:万圣节的新娘》等“破亿”影片远远甩在身后。
引进片市场早已今非昔比。
根据国家电影局数据,在2022年300.67亿元的总票房中,国产电影票房为255.11亿元,占比达84.85%。这是国产电影票房连续第三年占比超八成,也是引进片票房占比连续三年少于两成。而在2016、2017年,这个数字是41.7%和46.2%。
博纳影业董事长于冬曾在公共场合谈及《阿凡达2》时称:“国外的电影开始慢慢不适应中国观众的观影习惯了,这就导致中国观众会更喜欢国产电影。”
这可能仅是引进片票房占比骤降的原因之一。
按引进模式划分,中国的引进片主要包括分账片和买断片(批片)两种。分账片主要由国企中影集团和华夏电影代理发行,外国制片方和发行方参与分账,分账比例为25%,低于国际标准。买断片则为中国片商从外国片方手中买断电影在内地院线的放映权,此后不用再和片方分账。
国内有关进口片数量的限制标准几经更迭,最近的一次发生在2012年。在中美两国签订《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后,中国的分账片限额由曾经的20部增加至34部。后来,批片未成文的30部限额又于2016年被打破,最终形成当前“34+N”的格局。
除了数量上的限制,2017年3月开始实施的《电影产业促进法》还提出,每家影院每年放映国产片的总时长占比不得少于三分之二。
于是,引进片票房在2018年的占比应声下降至37.9%。
2020年,疫情爆发客观限制了国内发行商、批片商与国际上制片方交流与合作的效率。12月,上映一天就因台词辱华而下架的《怪物猎人》,促动相关部门对引进片的审批流程更加细致,整体审核时间也随之拉长。在这样的语境下,许多后来在国内评分网站上高口碑、高期待度的外国大片没能赶上进入中国电影市场的窗口期。
一方面,国内政策着力保护、促进国产电影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外部分片方的策略也表现出不确定性。2022年5月,迪士尼时任CEO鲍勃·查佩克(Bob Chapek)在回答分析师关于中国市场战略的问题时称,“即使没有中国市场,或者我们依然会在中国发行时遇到困难,这并不会真正阻碍我们的成功。”
于是,曾用一众动画电影和漫威系列电影俘获大批中国观众的迪士尼缺席了2022年的中国电影市场。
在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夹击下,疫情期间的进口片数量相较于2019年几近腰斩,与国产片数量间的差距也进一步被拉大。
引进片数量和票房表现整体下滑,批片相较于分账片仍有一些亮眼表现。尤其是2020年,在全球电影新片产出受限的情况下,批片商抓住机会将批片数量保持在40部以上,票房回报罕见地跑平分账片。
然而,进入2022年后,国内电影市场的持续低迷令资金吃紧的影视公司不得不重新评估批片的收益。在“不亏钱、少亏钱”的大棒下,即使是一些头部电影公司也被传出“几乎停止批片业务”的消息。
2023,中国影业“找春天”
“入不敷出”成为大多数影视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的主旋律。
随时可能“停业”的危机感刺激着影院在开门营业的日子里尽量多赚钱。于是,全国平均票价在2021年突破40元,一年后,这个数字又上涨了近2元。引进片市场的疲弱使得其平均票价增幅远低于国产片,2022年国产片平均票价超出引进片5.4元。另一方面,票价的地区差异也进一步加大,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影院平均票价破百已不足为奇,一些激光IMAX影院的分账票价甚至高达220元。
于是,“片荒”“停业”和“高票价”构成了许多人对于2022年电影院的基本印象,观众走进影院的意愿和机会不断缩减。根据国家电影局数据,2022年的观影人次仅有7.1亿,2021年为11.7亿,而2019年为17.28亿。场均人次7和5.9%的上座率数据则意味着:2022年放映的10218场电影中,平均近119个座位的影厅里每场只会坐7个人。
如此一来,“片子少没人看”和“怕没人看不发片子”形成了无法停止的恶性循环。动辄关闭的影院、一言不合就跳票的新片们不断消耗着观众的观影热情。中国电影行业花费几十年培养起的大众的观影习惯,正在逐渐地被忘却。
与此同时,21年发布的《“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展望2035年,我国将建成电影强国,中国电影实现高质量发展。
现在看来,这无疑是个颇具挑战的梦想。
但好在,变局已至。
即将到来的春节档截至1月7日已有7部类型多样的影片定档。其中,《流浪地球2》已在猫眼电影平台获得90万人点亮“想看”;国师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齐集沈腾、易烊千玺、张译三位超强票房号召力演员;超级商业片《无名》预售领跑;科幻悬疑动画电影《深海》背后有曾创作出《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的导演田晓鹏撑台。电影的制作、发行似乎在逐渐回归正常节奏。
但回归的过程是按部就班、重走老路,借流量明星为影院引流,对分账大片避之不及;还是走出舒适圈,建立合理科学的市场竞争机制,持续产出优秀作品。这将决定中国影业离“2035年梦”的距离。
撰 稿:张 尧
数 据 搜 集:陈李骥、张 尧、郁 杰、李梦琪
可视化设计:郁 杰、陈李骥、张 尧、李梦琪
统 筹:朱媛媛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