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蜜饯,内江的“甜蜜名片”
制饼
樱桃蜜饯
熬制
橘饼
冬条蜜饯
年关近,市民们开始忙着备年货。内江蜜饯,多年来都是不少内江人走亲访友、欢乐过年的必备品。
蜜饯是内江特产,以“色泽透明、饱糖饱水、滋润化渣、味美香甜”的独特风格,深受人们喜爱。2009年,内江蜜饯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记者来到内江市市中区佳林食品厂,一排排货车停在厂门前,卸食材、装蜜饯、搬货箱……走进厂区,流水生产线上一派忙碌:选果,漂洗,压榨,煮制,上糖,摊晾,风干,装袋,有条不紊。一批批食材拉进来,一批批蜜饯发往全国各地。
内江蜜饯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余斌厚正在生产线上忙碌。忙碌之余,他将内江蜜饯的历史和传承娓娓道来——
蜜饯,为内江传统食品,作为“甜城”的标志性食品,内江蜜饯制作历史久远,颇负盛名。
据相关资料记载,在明朝末年,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在攻克成都自立为王以后,特与闯王李自成聚会,共商灭明大计,张献忠以内江蜜饯作为茶点款待闯王,李自成看到五彩缤纷、光鲜晶亮、小巧玲珑、芳香四溢的糖食,连连尝了几块,觉得香甜可口,别有一番风味,便问“此为何物?”张献忠答:“蜜饯也。”李自成追问,“何地所产?”张献忠答:“内江。”李自成颔首感慨:“真甜城也。”由此,内江就获得了“甜城”之美名。
据《内江县志》介绍,蜜饯最先是由家庭主妇将各类瓜果、蔬菜、药材放进锅内,用制冰糖产生的冰水熬煮而成,或自己食用,或在逢年过节、做寿迎亲时款待宾朋,民间俗称这类制品为“煮货”。
然而,蜜饯最开始的制作,并不是用制冰糖的冰水来熬煮,而是用蜂蜜浸渍。据传,早在唐代,唐明皇吃到巴蜀地区用蜂蜜浸泡过的果子时,觉得香甜爽口,沁人心脾,心中大喜。于是,用蜂蜜浸渍水果的方法,逐渐在巴蜀民间传播开来,也即蜜饯的雏形。
余斌厚介绍,“蜜煎”是蜜饯最本色的叫法。所谓“蜜煎”,就是制作人将新鲜果品放在蜂蜜中煎煮浓缩,去除果品中大量水分,增进风味,以利于久存而得其名。
清代,随着甘蔗在内江大面积种植,制糖行业在内江兴起,形成“三里一漏棚,五里一糖房”的壮观景象。内江蔗糖的大规模生产,让蜜饯的制作方法发生了改变,内江人逐渐取消了蜂蜜浸渍的方法,改用蔗糖“煮制”。蜜饯的加工技术和花色品种,都有了进一步提升。
余斌厚制作传统蜜饯30余年,是内江蜜饯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他1990年进入内江市原第二食品厂后,跟随师傅学习蜜饯制作技艺。出师后每年带几名徒弟,传授蜜饯传统制作技艺。
余斌厚现在所在的市中区佳林食品厂建于1997年,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示范基地。企业主要生产由果蔬制成的蜜饯,如冬瓜条、樱桃、橘饼等产品。此外,企业还根据不同季节,生产柠檬、柚子、天冬等蜜饯。
几十年来,佳林食品厂致力于产业技术改革和创新,带动乡村果蔬产业发展,并成立了内江市种植专业合作社。每年,市中区佳林食品厂收购柑橘约60万斤、冬瓜约100万斤、樱桃约10万斤,产品年产量约100万吨,年产值600万元以上。
2017年以来,市中区佳林食品厂的蜜饯制作技艺被中央电视台和多家地方电视台报道。蜜饯加工至今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内江蜜饯甜入人心。
2020年,余斌厚参加“内江市民间手艺人技能大赛”荣获一等奖;2021年11月,余斌厚被列入四川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
余斌厚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中的糖含量有了新的要求,他将进行技术革新,“针对不同人群,适当降低产品甜度,全方位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
余斌厚制作的内江蜜饯是经过多年学习、反复打磨后的成果,独具内江特色,从最开始的生存技能,渐渐转变为余斌厚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余斌厚先后招收了多名学徒,毫无保留地传授内江蜜饯制作技艺。“内江蜜饯的制作工艺不能丢,我会好好地传承下去。”他说。(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邹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