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新深度丨非遗绒花传至“90后”
原创 新记者们 新记者
越来越多的“90后”加入了绒花手艺人的行列,新一代绒花行业从事者们正在大胆“破圈”,通过与不同元素的结合,让作为非遗的绒花在创新中散发新的魅力。
文图 | 未来编辑部·新记者·课程学员
江炜鑫 阿迪娜 刘奕婷 余心远
在甘熙宅邸的一处隐蔽角落里,有一间不过十平方米的工作坊,这里诞生了《延禧攻略》的19种绒花发饰、为爱马仕设计的1.6米大羽毛、与美籍华裔艺术家 JUJUWANGLV合作的“优雅牡丹”香水绒花限量礼盒……,这里是南京市中山路的绒花坊,“90后”南京非遗绒花技艺传承人李璐老师就在这里工作。
绒花坊
绒花坊内部陈设 余心远摄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与绒花的初识与结缘
1993年出生的李璐,是南京绒花非遗传承人赵树宪老师的大弟子,从大学毕业后正式踏入绒花制作行业至今,她跟随赵老师学习绒花技艺已有八年。回忆起与绒花“初识”的场景,李璐老师记忆犹新。
2013年的冬天,当时还是大三学生的她,在一次学校老师组织的甘熙故居参观活动中,第一次见到了南京绒花,绒花那独特的美让她印象深刻,她也开始主动在网络上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绒花。临近毕业,李璐老师对绒花兴趣不减,得知赵树宪老师紧缺人手,她便决定去试一试。当时的“绒花坊”远没有如今规模庞大,只有赵树宪老师与征珊珊老师这两位手艺人在支撑它的运作。
正式踏入这一行业之后,李璐老师才明白,绒花制作技艺远比想象中更为繁琐,染色、软化黄铜丝、勾条、打尖、传花等近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需要用心对待。李老师回忆起自己刚开始制作绒花时不断磨合的经历说:“第一次勾的条特别丑,像毛毛虫。开始制作的前一个月一直在勾条,手指上的皮一层一层往下掉,不过后来熟练了之后,再怎么勾条手指也不会掉皮了,非常神奇,可能是受到天然蚕丝的滋养吧。”
绒花坊作品展示框 余心远摄
桃李春风一杯酒——珍视的绒花记忆
从初出茅庐的新人到绒花坊的重要手艺人,李璐老师见证了绒花坊的不断发展,也制作出了很多精美的绒花工艺品。令她自己印象最为深刻的作品,是在2021年春节期间完成的《初生》。绒条巧妙拼接,“拼”出一头栩栩如生的小牛犊。李老师分享道:“它跟传统的一些绒花可能稍微有一点点区别,是用绒条作为一种画出来的线条。”这一灵感,主要来源于赵树宪老师的水墨画作品。
“鼠不胜鼠”绒花作品 图源:扬子晚报
这幅凝聚了李璐老师许多心血的作品被她赋予了独一无二的意义。按照惯例,绒花坊的老师们在每年春节之前,会根据当年的生肖来制作绒花工艺品。2021年,李老师的儿子出生,这一年正是牛年,她便以牛为题材,历时两个多月,亲自制作了这幅绒花作品,并命名为《初生》,作为礼物送给自己刚出生的宝宝。李璐老师说:“这件作品的内容是一头初生的小牛犊穿过牡丹花丛,希望他可以勇敢,可以被生活善待。”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绒花复兴
过去,绒花坊的宣传主要靠顾客口口相传,人们多通过参观工作坊来了解绒花。李璐老师举例说:“喜欢汉服的姑娘了解到绒花挺好看的,就介绍给其他的朋友。”之后,新闻报道、自媒体的采访与纪录片的发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南京绒花的宣传。至2017年夏季,绒花坊的客户已有遍布全国各地之势。
2018年,电视剧《延禧攻略》的热映让绒花走进大众视线。剧中那一支支精美的绒花发饰吸引了大量国风汉服爱好者参与到绒花技艺学习的行列中,为这一非遗的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2019年8月,带着对绒花的一份责任感,赵树宪老师又成立了南京梧翊凰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希望通过迎合当代年轻人的审美,来推动非遗绒花技艺的传承与创新。这成功引起了许多年轻人对绒花的关注与喜爱,陆陆续续有更多的人加入了绒花坊,现如今,绒花坊已有十多位手艺人,规模逐渐扩大。
2020年10月16日,赵树宪老师与弟子程颖一道出席第三届抖音美好奇妙夜现场,作为绒花传统手艺人代表向观众展示了绒花工艺,获得了超高的关注度,超过5250万人观看直播,微博话题关注度突破4亿。现在,在抖音上搜索“非遗绒花”这一话题,已有2.3亿次播放量。
非遗绒花不仅仅在国内广受关注,在国际舞台上也正大放异彩。李老师介绍道:“我们之前跟爱马仕合作过一个橱窗,制作一个1.8米的大羽毛,还定做过一个大概0.5米长的大菊花。也经常会跟一些其他的牌子合作,比如说和帕尔玛之水合作过一款胸针。还有一些服装设计师、珠宝设计师也会来找我们进行合作。”
绒花坊与爱马仕合作的1.8m羽毛和
与JUJUWANGLV合作的“优雅牡丹”香水礼盒
图源:百度
往者不谏,来者可追——绒花的创新之路
目前,市面上的绒花产品以头饰、胸饰等个体装饰品为主,大型物件如装饰画、瓶插摆件等产品较少,因此,李璐老师也计划未来更多地在这方面做出尝试,将尝试通过制作橱窗之类的大型物品来推动绒花及其市场的发展。同时,为进一步提高绒花的知名度,绒花坊也已在淘宝、微店等购物平台开通了店铺,并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个渠道进行宣传推广。
不过,非遗绒花的推广和宣传正面临着新的挑战。疫情对民俗博物馆展览等推广方式造成了一定冲击。为此,绒花传承的手艺人们亲自来到线下活动现场,选择合适的场所来设置绒花工艺品销售点。李老师分享道:“我们也会参加线下的活动,比如说市集之类的,像萝卜市集。”
手造巡游秋季展海报 图源:百度
如今,国家大力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加上互联网和自媒体行业的迅速发展,网络上涌现出了不少“年轻簪娘”。她们代表着年轻一代的审美观念,正在为绒花的创新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95后女孩王木木便是其中一员。
这些“年轻簪娘”们,大多不止掌握一门传统手工技艺,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将不同技艺相结合,极具巧思。热爱传统文化的王木木,对缠花、仿点翠等工艺都略有涉猎,曾尝试过将绒花和缠花搭配,追求形式上的创新,达到“1+1>2”的效果。
汉婚中新娘佩戴的凤穿牡丹发冠中的凤凰运用缠花工艺,牡丹跟其他配饰运用绒花技艺;仙鹤牡丹饰品也同时用到绒花和缠花两门传统手工艺。网络博主“玄冬初十”的作品也常常在传统风格的基础上偶尔融入一些其他元素,比如天然石和琉璃。这并不是绒花爱好者们纯碎天马行空的做法,李璐老师作为传统的绒花传承手艺人,也肯定了元素结合的意义:“现在汉服比较流行,大家觉得绒花跟汉服很搭,跟他们相结合非常合适。”
王木木的作品:凤穿牡丹发冠、仙鹤牡丹 图源:王木木
可见,绒花行业从事者们正在大胆“破圈”,通过与其他元素相结合,推动非遗绒花技艺创新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并没有在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消失。新一代绒花人正努力和时代接轨,让这门艺术散发新的魅力!
*教学批注
这篇习稿完整,同学们以此入门是可的。只是这类题材总有一个主题瓶颈,同学们从采访开始就被对方、某些同题材报道、“传统”这个大帽子给摁住了,较难出彩(不是说不能,只是要在很深的积累之上剑走偏锋)。我会建议同学们下一篇稿子不做这类报道,走出舒适区,也是走向新天地。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自南京大学新记者”
文图 | 江炜鑫 阿迪娜 刘亦婷 余心远
责编|赵雨婷
美编|赵雨婷
指导老师 | 林羽丰
原标题:《新深度丨非遗绒花传至“90后”》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