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两会声音|聚焦极端干旱,江西省政协有20余件提案献计出策
2022年11月22日,江西九江,在庐山市,鄱阳湖进入枯水期,落星墩露出全貌。人民视觉 资料图
南方省份江西,一直深受旱涝困扰。2020年,江西暴发超历史特大洪水;2022年,又遭遇有历史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极端气象干旱。尤其是2022年出现的旱涝急转形势,让农业生产应对不暇,也暴露出防汛抗旱中存在的“重防汛轻抗旱”问题。
2023年江西两会期间,防汛抗旱话题引发热议,据不完全统计,今年省政协委员们已提交相关提案20余件。
对鄱阳湖湿地进行生态环保监测
近10年来,鄱阳湖天然湿地面积已萎缩约6%;每当进入枯水期,鄱阳湖被分割成一片片小块水体,湿地呈现破碎化,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污染、提供候鸟栖息地等生态功能逐渐衰退。江西2022年遭遇的极端干旱,则进一步加剧了鄱阳湖湿地萎缩和生态功能退化。
面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民进江西省委会最牵挂的是鄱阳湖。他们建议,生态环境部门应联合科研机构,利用遥感数据并结合地面监测,对鄱阳湖湿地进行全天候生态环保监测研究,呵护好赣鄱儿女共同的“母亲湖”。
鄱阳湖是典型的吞吐型、季节性淡水湖泊,鄱阳湖洪枯水量相差巨大,季节分配极不均衡,且受五河上游来水影响大。民进江西省委会的该份提案指出,在鄱阳湖的五河上游,现分布有10593座水库,但以小型水库为主,蓄水能力总体不足。他们建议,要精确掌握五河上游来水规律,统筹科学调控五河上游水库,实施水库群联合调度,全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充分发挥水库调节能力,实现鄱阳湖流域的调洪济枯,更好破解江西面临的旱涝困扰。
及时补上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欠账
2022年8月,是江西省庐山市种粮大户程昭元最焦虑的一段日子。他家稻田旁边的水塘快要见底,正值灌浆期的稻子由于缺水很多都变成了空壳,减产已是必然。更令他无奈的是那些处在丘陵地带的稻田,周边连一座可用于灌溉的山塘都没有,结局只能是颗粒无收。
民建江西省委会提交的一份提案指出,江西全省无水源农作物面积有338.6万亩,农业是用水大户,但近年来,中央、省、市的水利建设相关资金和政策,大多投向大型骨干水利工程,而忽略了小型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为了不让“无水灌溉”的历史重演,这一笔欠账应及时补上。
同样关注水利设施的,还有民进江西省委会。他们在提案中提及,2020年鄱阳湖流域特大洪水,导致环湖4507处较大水利工程设施损毁。为筑牢抗洪防线,建议相关部门结合卫星遥感、地面形变监测等技术,对水毁水利工程、水库设施安全隐患展开全面普查,并按照轻重缓急原则予以尽快修复。
旱涝急转暴露出“重防汛轻抗旱”
2022年6月,江西多地因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但进入7月后,却一直不见有效降雨,鄱阳湖出现汛期反枯,提前百天进入枯水期。罕见的旱涝急转形势,导致农业生产应对不暇,当农田急需从水库取水灌溉时,却发现水库要么少水要么没水。
农民和种粮大户普遍产生一个疑惑:为什么水库越修越牢固,蓄水却越来越少,关键时刻总是发挥不了灌溉作用?
江西省政协委员、民盟九江市委会主委李德恩发现,背后原因包括为了给汛期留出足够库容,水库在主汛期将汛限水位降至比溢洪道再低1米以上,所以导致水库蓄水少,有相当一部分水库甚至是空库度汛。
李德恩认为,过度强调水库的大坝安全,而忽视水库的灌溉功能,这暴露出防汛抗旱工作中存在“重防汛轻抗旱”的问题。他建议,水利部门应科学认证,不搞“一刀切”,要综合坝体结构、水库容积等条件,“一库一评估,一库一对策”,要充分发挥溢洪道的溢洪作用,将水库汛限水位提高到溢洪道水位,让水库多蓄水、蓄好水,做到安全度汛和农业灌溉两不误。
加强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服务
“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江西省政协委员詹丰兴是江西省气象局局长,他指出,在全球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江西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频发、重发态势,各类气象灾害已严重威胁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这是巩固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截至2022年,江西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22.7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64.3%。数据表明,要稳住江西省粮食产量,高标准农田是关键。
“目前江西省的高标准农田气象保障服务,仍以传统农业气象服务方式为主。”詹丰兴在提案中说,江西省高标准农田的农业气象监测覆盖面不广、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能力不足等短板突出。
詹丰兴建议,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应规划纳入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加强遥感监测能力建设;同时,建设高标准农田气象服务大数据平台,实现农情数据采集、农业气象分析、农田气象服务等智慧化,并与省级高标准农田农业大数据平台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提高服务成效。另外,要加强农业生产调度,开展苗情、墒情、灾情监测评估,并强化农业气象风险预警信息全网发布,通过点对点预警服务,确保预警信息到户、防御措施到田,提高农业生产抵御旱涝等灾害风险能力。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