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声音|民进重庆市委:建议推进便利店发展,提升城市活力

澎湃新闻记者 张成杰
2023-01-14 22:54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1月14日,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从民进重庆市委获悉,今年重庆两会,民进重庆市委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进便利店发展,助推城市活力进一步提升的提案。

该提案提到,便利店是人间烟火,是具有节奏快、商品多、营业时间灵活等优势的微观社区商业主体。近十年来,国家从促消费、扩内需、稳就业等角度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便利店发展,推动其进入快车道。即使在疫情冲击、经济下行等压力下,便利店行业仍然逆势发展,截至2022年6月全国便利店总数达27万家左右,较2021年增加约1.7万家;2022上半年重点监测的便利店销售额同比增长10.2%。

提案指出,重庆市便利店发展似乎是个例外,虽然在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等工作的加持下纵向数量看增,但横向发展仍显滞后。据“2022中国城市便利店发展指数”,重庆在全国39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31位,与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定位不完全匹配。

提案还指出,重庆市便利店饱和度偏低、增速不高,配送体系还不够完善,在灾害应急状态下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的能力有限。不到2000家的总量,即使按照平均每店最高8人的就业水平计算,其对释放城市消费活力,吸纳就业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同时,多数便利店的经营观念陈旧,货品及服务种类相对单一,远远落后于便利店产业较为发达城市的货品及服务提供水平。而且现有便利店多为传统零售模式,未开拓线上业务,推动社群消费方面能力较弱,用户黏性较低,难以吸引顾客回购,未能充分发挥其促进小额多次消费的作用。

此外,重庆市夜经济持续走强,夜间消费达城市消费的60%以上,但24小时购物便利度并不高。轨道交通运营和在建里程排名全国前列,但轨道站建设布局的便利店远达不到上海、北京等地的水平。一些老旧小区的日杂、食杂店店容店貌差;很多窗口地带“空间闲置浪费”与“终端购物极不便利”并存,对城市形象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提案建议在重庆市大力推动经济恢复与发展的背景下,加快便利店产业发展。一是用好独特优势,实现协同发展。围绕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圈”目标,将品牌连锁便利店纳入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充分发挥重庆夜经济活力十足、轨道交通运营和在建里程排名全国前列等独特优势,将便利店发展与夜经济、城市更新与应急响应三项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扩展便利店商业服务设施网络,力争2025年全市实现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覆盖,形成多元化、多样化、覆盖城乡的生活服务体系。

二是优化服务和空间布局,促进商居和谐。集中对接居民消费需求,鼓励便利店增加家政、票务、宅配、外卖等多种便民服务内容,增加快捷早餐、即食、鲜食等商品品类,优化商品品类布局。集中推进地铁便利店建设,做好“地面”和“地下”的服务功能的互补,通过重新设计客流动线等“微改造”的方式,使乘客更易进店消费,让地铁便利店更好地融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集中连片形成夜间经济与便利店行业结合发展带,如在“两江四岸”等地引育一批24小时便利店品牌企业。

三是加强政策支持,推动转型升级。给予空间支持,全面挖掘闲置空间资源,充分利用腾退空间和地下空间,布设便利店商业服务设施。给予运营成本支持,将24小时便利店纳入夜间经济商业主体、项目范畴,对其因延长营业时间增加的水、电、人工等费用进行补贴。给予帮扶辅导支持,鼓励引导品牌连锁企业、电商平台企业、物流配送企业及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便利店发展赋能;助推传统便利店向新零售便利店转型,实现“新餐饮便利店+新生鲜便利店+智能终端体验店+智慧社区服务中心+物流前置仓”,满足办公场景+家庭场景+社区场景的高频消费,推动消费升级,打造全新业态。

四是注重齐抓共管,强化三个行动。启动便利店品牌化专项行动,从店铺选址、注册登记、经营许可、技术应用、供应链建设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加快品牌化连锁化建设。实施促进便利店消费及夜经济发展行动,推动便利店与文旅、餐饮等业态结合联动发展的同时,为便利店提高生存空间提供重要支撑。开展完善便利店网点布局行动,完善老旧社区、城乡接合部、工业园区和科创园区等区域便利店布局,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发展无人零售店、移动便利店、厢式便利店等。

    责任编辑:蒋子文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