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运高峰多地再开“红眼高铁”:满足旅客需求,服务标准不变

澎湃新闻记者 蒋子文
2023-01-14 16:0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又到一年一度的春运时节,为满足持续增长的旅客需求,多地已开行“红眼高铁”。

比如,在外来常住人口较多的广东省深圳市,其今年春运的首趟“红眼高铁”已于1月14日凌晨驶出。

据深圳媒体“读特”报道,1月14日凌晨,深圳北站站台上人头攒动,深圳地区首趟夜间高铁临客G4598次于0:10从深圳北站驶出,终点梧州南站,旅客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陆续走进车厢。

1月14日凌晨,深圳北站站台上人头攒动,深圳地区首趟夜间高铁临客G4598次于0:10从深圳北站驶出,终点梧州南站,旅客们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陆续走进车厢。

报道称,2023年春运,深圳铁路部门根据客票预售和候补购票情况,持续动态调整运力投入。从1月14日起,将日均临时加开深圳北站至南昌西、长沙南、武汉、郑州东、潮汕等方向夜间高铁列车18趟,进一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据铁路部门介绍,2023年春运前七天,深圳铁路累计发送旅客180.9万人次。其中,深圳北站发送旅客136.6万人次,深圳站、深圳东站发送旅客32.5万人次。“客流还在持续增长,预计1月18日将迎来春运节前客流的最高峰。为保障旅客顺利出行,我们增开了夜间高铁临客,最大限度满足旅客的需求。”深圳北站有关负责人表示。

据深圳市春运办此前通报,今年春运期间,深圳预计旅客发送量达1325万人次,同比增长99.4%,其中铁路运送旅客1050.65万人次,同比增长111.92%。

“今天(1月7日)是2023年春运的第一天,深圳北站已经开始呈现出春运‘客流相对集中’的特点,随着国家疫情防控措施的进一步优化,更多旅客在今年选择返乡过年,出行需求旺盛。”深圳北站值班站长王珂向南方都市报记者介绍,春运首日,深圳北站预计发送旅客10.8万人次。

而在华中地区流动人口大市——湖北省武汉市,也将继续加开“红眼高铁”,以应对增多的客流。

1月4日,武汉召开2023年春运工作电视电话会。

据极目新闻报道,1月4日,武汉召开2023年春运工作电视电话会。武汉市春运办预测,今年春运期间,武汉地区铁路、公路、航空预计发送旅客755万人次,与2022年春运客流基本持平。其中,铁路560万人次。

武汉市春运办预计,今年春运综合交通运输衔接较平常压力增大。受天气气候区间车(班)影响,“红眼高铁、红眼航班”比往年增多,火车站和机场地区夜间到达旅客疏运难度加大。地铁、公交、出租车客流比平时略有增长。

另据长江日报报道,针对广州、深圳、上海等地大量返程的“单边”客流,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自1月13日起至1月21日,共计划加开200趟“夜行高铁”提升运力,最大程度上缓解节前春运返程旅客运输压力。

所谓“红眼高铁”,是从“红眼航班”(即在深夜至凌晨时段运行的客运航班)类推而来的说法,主要是为了满足旅客春运回家需要而临时增加的动车组列车。

公开资料显示,由于我国的高速铁路安排有维修天窗,通常情况下夜间不开行列车,以便列车及线路进行维护和检修。但在春运期间,铁路部门会利用夜间维修天窗时段增开临时高铁列车,即“红眼高铁”(或称“红眼列车”),通常在深夜至凌晨时段运行,并于翌日清晨或早上抵达目的地,以满足旅客出行需求。

1月14日,澎湃新闻在铁路12306App中查询广州-武汉客票页面截图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注意到,铁路部门在春运期间采取加开“红眼高铁”的举措已有多年。

2013年2月5日,武广高铁首次开行“红眼班车”。根据铁路部门介绍,从2月5日到2月8日期间,京广高铁武广段将在夜间加开7趟高铁动车组。在谈到对这些车次的夜间服务时,铁路部门称夜12时后发车的高铁不会像卧铺车一样熄灯和换票。

铁路部门工作人员表示,通宵运营的高铁服务标准与以往列车相同。由于高铁全为座位票,因而不会像普速列车卧铺车厢一样熄灯、换票,到站后依旧是广播报站提醒。行车途中一样提供餐食,品种与日常相同。

时任广铁集团新闻发言人回应称,原来平时没有开行“红眼高铁”,而选择在春运加开就是为了满足旅客的需求,而这些通宵运营的高铁将在白天进行日常检修。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称,高铁自开行以来其检修时间都为夜间,所以高铁不安排夜间行车。2013年春运期间,广铁集团首次在京广高铁武广段夜间加开7趟高铁动车组,成为“红眼高铁”开行的先行者。

    责任编辑:王俊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