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青年报】马小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校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紧紧抓住人才培养的重点环节、关键要素,加强学科专业、科学研究、课堂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高等教育的智慧和力量。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科技创新靠人才支撑,人才涌现靠教育培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是时代提出的必答题。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各国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要满足国家发展对人才的空前需求,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最根本的、最关键的是要靠自主培养的优秀人才。
高校要增强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坚定信心,保持人才自主培养的战略定力,更加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聚焦培养“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培养一批严谨治学、研究真问题,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发展进步统一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的栋梁之材。聚焦培养战略科学家,厚植科学素养、投身有组织科研,深耕科技前沿问题、重大原始创新问题,在科技创新主战场锤炼本领、脱颖而出。聚焦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五育并举”,教育引导广大学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以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为牵引,创新育人范式和培养体系。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天然汇聚地,理应抢抓历史机遇,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以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高校要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发展大局,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对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推进学科优势向专业优势转化、人才优势向育人优势转化、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打造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围绕世界学术前沿、国家发展重大战略,优化学科布局,打破原有学科间壁垒,重点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领域培养创新型引领性人才。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突出学科交叉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能力和解决综合、复杂问题的能力。探索超常规选拔机制,不断优化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本硕博一体化贯通式培养,打造一系列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提高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兰州大学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追求,坚持“四个面向”,优化学科布局、科研方向和育人体系,努力在服务国家战略和现代化发展需要、解决国家发展问题中成就自我、争创一流。
坚持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优化专业结构、提升育人效能。高等教育是区域发展的子系统,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育人储能、科技赋能、创新提能。聚焦区域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焦点问题,加大急需紧缺新兴专业设置,建立专业资源分配、动态调整、专业预警及退出机制,打造与区域资源禀赋高度融合、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特色优势学科专业。
扎根中国西部办教育的百十年历程中,兰州大学始终立足区域特色构筑学科专业发展优势,广育卓越英才激发西部发展活力,以高水平教育科技人才引领驱动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学校将进一步强化使命担当,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历史机遇,推进在特色中兴文、在厚理上拓工、在创一流中精农、在抓基础上强医,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水平;充分利用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政策支持,突出特色优势、汇聚办学资源、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发挥高水平大学龙头带动作用,辐射引领西北高校发展;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规划,优化学校重点领域急需学科专业、交叉学科建设,努力把西部特殊的自然禀赋、人文历史资源转化为学科专业特色,聚焦高原、荒漠、冰川、风沙等,建设草学、生态学、大气科学、地理学、力学等特质鲜明的一流特色学科专业,打造“一带一路”、黄河文化、西北民族社会、国别区域、边疆安全、政府绩效治理等特色优势专业,努力塑造独树一帜的人才培养优势。
促进产教科教融合,增强创新实践能力。马克思指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为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优势,推动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高校要转变传统办学观念和办学模式,坚持“三新一高”导向,主动面向、融入、服务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加强高校学科专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度评估,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学科专业体系,将行业企业需求融入教育教学内容,加大产业发展急需人才培养力度,以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反哺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高校创新成果和人才等要素溢出作用,联合设立产业研究院、联合研发中心、联合实验室、实践基地等,构建梯次有序、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合作紧密的产教融合网络和校地校企合作体系,打造“城校共生”发展模式,形成人才培养与产业深度互动的新格局。优化科研成果转化制度体系、管理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实现从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推进。兰州大学持续推进产教融合探索与实践,坚持在“厚理”的基础上“拓工”,改革科研评价机制,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促发展,不断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需求的效能。
牢固确立人才战略地位,厚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根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责任主体和实施主体,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依靠。只有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才能不断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能力。高校要不断优化人才培养、引进、评价、使用、服务和激励机制,着力把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汇聚到人才培养事业中来。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强化教师教书育人的素养和能力,激发广大教师爱党报国、敬业奉献、服务人民、倾心教育的信念和意识,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教师。要引导教师站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工作,用心、用情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要持续优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制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学科、平台和师资等优势,建设优秀教师培养平台、优秀教师示范团队,不断提升教师站得上讲台、站得稳讲台、站得好讲台的能力水平。要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建立现代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科学评价教师、有效激励教师,积极为教师减负松绑,创造有益于教师静心教书的良好环境。特别要重视青年教师的持续培养和引育工作,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科发展需要,创新青年人才培养机制,完善“老带新”“一对一支持”的模式,夯实青年人才科研和教学基础,探索对优秀青年人才破格晋升、大胆使用的“快车道”。
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人们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于科学的精神。”没有科研,教学就无法触摸前沿;教学不强,科研就缺少了生动的灵魂。高校要秉持“科研是源教学是流”的理念,推进以一流科研成果反哺一线教学,引导教师将前沿知识和最新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学术兴趣,达到科研促进教学、教学带动科研的目标,最终实现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内容来源 | 中国青年报
编辑 | 阚思邈
责任编辑 | 彭倩
原文链接 | 《中国青年报》2023年01月11日 01 版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