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濒死体验:站在生与死的边界,究竟会发生什么?
听说过这样的体验吗?当一个人遭遇严重创伤、心脏骤停或身体极其虚弱时,一切痛感却在某个瞬间突然消失,灵魂似乎脱离身体漂浮起来。这时候,眼前出现一条隧道,自己的一生如走马灯般闪过,隧道尽头有一道明亮的光指引着人向前,并在此刻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喜悦与平静。
一战时,被炮弹碎片击中后的海明威就有过这样的体会,他不仅在家书中诉说“已经目睹了死亡”,多年后还把死而复生的感觉改编写进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乞力马扎罗的山巅在阳光下白得不可思议。于是,他知道自己找到了归宿。”
美国知名神经外科医生Eben Alexander也曾突发罕见疾病陷入昏迷,他描述自己像是游历到天堂彼岸,并在苏醒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天堂的证据:一位神经外科医生的来世之旅》。
事实上,在过去几十年里,体验过“灵魂出窍—回溯人生—重返人间”的人并不是特例。1970年代,美国医生、哲学家Raymond A. Moody便采访过150名被临床判为“死亡”却又活过来的人,记录下他们所经历的“死后的世界”并集结成书,还首次提出“濒死体验”(Near-Death Experiences, NDE)的概念,为探寻生命奥秘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
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
现代医学的进步,让心脏停止跳动的病人更容易苏醒。有研究表明,全球4%至15%的人口和10%至23%的心脏骤停患者曾有过濒死体验。可由于这种看似超自然的体验多为个人主观描述,在过去引发了诸多争议。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医学家、神经学家开始研究濒死体验。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重症监护和复苏研究人员Sam Parnia表示:“我们试图探讨的课题是,‘当人死亡时,意识会发生什么,它是死亡还是继续?’而迄今为止的证据表明,当人们跨入死亡时,意识不会死亡。”
纽约大学格罗斯曼医学院重症监护和复苏研究人员
Sam Parnia
这与《西藏生死书》里“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的说法不谋而合,似乎就是所谓的中阴状态(bardo)。
一旦意识从身体中解脱出来,就会像人在梦中经历的那样创造自己的现实,其方式既美妙又可怕,充满着宁静与平和,也可能出现愤怒的幻象。于是,处于临终状态的人们需要帮助和指导,避免进入生死轮回的下界,而是寻着更加明亮的冥想清净之光,实现开悟认识天界去获得涅槃。如果无法从中解脱,也要在新的来世努力超越对世俗快乐的迷恋,摆脱对世俗弊端的排斥。
2019年,一群重症监护专家、麻醉师和精神病学家、纽约医学院的神经学家和伦敦国王学院专门研究睡眠和癫痫的神经生理学家齐聚纽约,共同讨论濒死研究的未来。Parnia便是其中一员,同时也是本次会议的成果——2022年发表在《纽约科学院年鉴》探讨濒死体验状态论文的第一作者。
这篇论文提到,到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生理或认知过程不会在“死亡的瞬间”结束,濒死体验则遵循特定的叙事弧线:
(1)意识和身体分离,有高度的意识和对死亡的认识;
(2)感觉正前往某个目的地;
(3)回顾并分析这一生;
(4)置身于像“家”的地方;
(5)重返人间;
(6)讲述体验。
此外,论文里还为“濒死体验”起了一个新名称:“死亡回忆经历”(Recalled Experiences of Death,REDs),以限定研究处于危急状态或接近死亡状态时(如心脏骤停、大脑失血缺氧时)发生的经历。不过其他研究发现,许多情况下都会出现类似的濒死体验,比如患有严重但不危及生命的疾病、严重抑郁症患者或处于强烈的悲痛中。
Parnia认为,这个新名字是为了表明研究者相信濒死体验实际上是在死亡之后发生的。“科学正在向你展示,死亡并不是我们认为的终点。这几乎是一个全新、未知、未曾探索过的领域。”
研究团队还确定了“死亡回忆经历”的51个核心特征,并指出这些经历的特点是“处于矛盾清醒状态(paradoxical lucidity)、有高度的意识和感悟,以及良好的思维过程,通常没有外部或可见的意识迹象。”论文的补充资料则提到,意识可能“是一个独立的实体,虽然当今科学尚未发现,但它可能不是由传统的脑细胞活动产生的”。
濒死体验从何而来?
一般而言,濒死体验被理解为从脱离肉体的感觉开始,即所谓的“灵魂出窍”(out-of-body experience)。但大量的神经科学研究都提到,类似“灵魂出窍”的体验——即自我意识的丧失和身体感知或所有权的紊乱——会因脑损伤、癫痫以及刺激大脑右颞叶和顶叶联合处的部分所触发。
这个区域被称为右颞顶联合区(TPJ),对人体的多感官整合、具身认知、区别自我与他人有重要作用。刺激这个交界处,会破坏大脑连贯处理身体定位和身体所有感官的能力,从而可能形成俯视肉身的感觉。
仍有不少神经学家认为,大多数濒死体验是“假的”或想象出来的记忆。萨塞克斯大学认知和计算神经科学教授Anil Seth表示,如果脑电图显示没有活动,很可能无法形成记忆或任何其他意识体验。“记忆是大脑所做的事,取决于大脑活动。没有大脑活动,就没有心理过程。”
虽然对濒死体验的成因尚无定论,但神经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神经生理机制,或许可以对这一现象加以解释。
有一种假设是,濒死体验是由一种具有神经保护功能的“天然致幻剂”在大脑中释放而产生的。
英国皇家精神病学院的成员Karl Jansen是研究致幻剂氯胺酮的专家,而氯胺酮被用来治疗抑郁症,也被用作手术镇痛剂减少病人的疼痛感。作为一种NMDA受体拮抗剂,氯胺酮可对抗NMDA受体在大脑缺血缺氧时启动的神经毒性过程。詹森在1990年代便提出,当有生命危险或大脑、脊髓损伤的患者出现濒死体验时,可能正是类似氯胺酮的天然物质在发挥作用。
尽管许多迷幻体验与濒死体验有相似之处,但2019年一项采用自然语言处理工具评估迷幻药与濒死体验的研究发现,在使用165种不同精神活性物质后的15000个描述与625个濒死体验的叙述中,氯胺酮与濒死体验的语义相似性最为接近。
目前,研究者发现了一些类似氯胺酮的天然物质,比如参与情绪、认知、奖励、学习和记忆的神经递质——5-羟色胺。在极端生理条件下,大脑可能会释放这样的物质,让人感觉不那么难受。
其他研究则表明,当濒死体验发生时,某种最后的生存机制也可能在起作用,大脑会调动所有剩余的资源,试图让它活下去。
在2009年的一个小型人类病例研究中,研究人员首次发现,心脏骤停前的一半危重病人样本中出现了短暂的脑电尖峰。他们推测,临界缺氧——脑部失血——会释放出一连串的病理神经元活动。2017年,这些发现在有35名患者的更大样本中再次得到验证。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尽管大脑皮层和海马体发生了不可逆的退化,并出现了相应的记忆丧失,但在临终前也发现了类似矛盾清醒的情况。研究人员对死亡前处于电涌状态的大脑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代表“大脑在致命失血状态下的最后一搏”,可能是一个“进化的生存事件”。
超越死亡边界的新生
尽管科学家尚未凑齐所有碎片来解释为何会产生超然物外的感觉,但有研究表明,濒死体验可能有助于抵御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有过濒死体验的人对亲密接触死亡的体验有更多的侵入性记忆,但不太会表现出逃避行为,而后者被认为是PTSD更病态的层面。
2001年,弗吉尼亚大学精神病学和神经行为科学教授、国际濒死研究协会的联合创始人Bruce Greyson在论文中写道:“区分濒死体验与其他创伤分离的一个特征是强烈的积极情感。”
短暂瞥见过死亡后,人的一生或许也因此改变。
在2012年的《濒死体验的质性研究》中,华中科技大学的吴疆对16例濒死体验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濒死体验会给人带来自我认识、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生死观念等方向的变化。有人更愿意表达自我的感受,更理解和爱自己,也更理解他人和关心家庭,对生活更加热爱,更主动采纳健康的生活方式,更泰然地看待死亡。
随着濒死体验的谜团逐渐揭开,我们能更加接近意识的本质。但无论真相如何,这一过程都有助于我们更加了解死亡,而越了解死亡,也许便不再惧怕它的到来。生命的终点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也不必执着于死后的世界是否存在,最重要的是如何向死而生,拥抱当下真正的人生。
毕竟,生命才是最真实、宝贵的体验。
知了×生命启示录
2023年知了xFUTURE全新推出“生命启示录”栏目,关注大健康、生命科学及脑神经科学领域的探索,找寻生命的真谛,持续推动意识进化。
你相信有来世之旅吗?
撰文 | Emily
编辑 | Cathie
排版 | Emily
图片源自网络.
Reference↓
https://nautil.us/the-afterlife-is-in-our-heads-240441/?_sp=a7d0c8c5-08be-4e26-a833-3ecb6b600536.1673226334900
https://nyas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nyas.14740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