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让《北京市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导则(试行)》为北京雨燕营造栖息地|绿会BCON建言北京市文物局
来源: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布
近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了关于对《北京市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导则(试行)》(征求意见稿)公开征集意见的公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文简称我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组积极响应号召,组织专家认真研究,现提出以下2条建议。
【建议1】文物建筑的功能,除了目前《征求意见稿》所列的功能外,还应加入“栖息地功能”(或者称之为“生物多样性功能”、或者“自然功能”)。
【建议2】建议传统建筑发挥作为北京雨燕的栖息地的功能,不加防鸟网,让鸟儿能够在传统文物建筑栖息、筑巢、繁衍,促进人燕和谐。
北京雨燕。摄影:海翔影像
原文:(三)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应有利于展示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时代价值,有利于发挥文物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提升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安全管理水平。
建议将其改为:(三)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应有利于展示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自然价值、时代价值,有利于发挥文物的社会功能,有利于提升文物的保护利用和安全管理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
理由: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鸟类,具有重要的生态和文化意义。它们大多栖息于京城老式建筑的屋檐下。栖息地的迅速减少,是北京雨燕数量锐减的重要原因。北京和全球其他地区一样,都在面临生物多样性的急剧消失。而雨燕从改革开放以来,数量下降非常明显。据2014年中国绿发会观鸟工作委员会提供的调查数据显示,北京雨燕当时仅有3000只左右的。而这消失的背景,大多是因为传统建筑的减少,城楼、庙宇、古塔等建筑被拆除,北京雨燕很难找到能筑巢栖息的港湾。
再追溯,如根据2009年北京科技报的报道,根据北京市林业局和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的“北京雨燕资源调查及其保护研究”显示,在近30年的时间里,北京雨燕的数量从5万只的鼎盛状态开始急剧减少。从正阳门到报国寺,再到大大小小的箭楼,人们早已习惯在北京的每一座楼台外,都看到这些小家伙舒展双翅的身影。但从1950年开始,随着旧城改造和地铁工程的修建,这些栖息地开始逐渐消失。历史记载,1952年,长安左门和长安右门被拆除;1954年,地安门被拆;接下来遭受同样命运的,是1956年拆除的朝阳门;1965年拆除的崇文门、阜成门和东直门,以及1969年拆除的西直门。与此同时,大量庙宇、古塔也因各种原因纷纷被从城市中“拔起”。但历史没有记载,这些拆除背后的北京雨燕之殇。
即使是仍然保留的传统建筑,许多都在屋檐下加了防鸟网。使得鸟类无法在建筑屋檐下筑巢、栖息、繁衍后代。
防鸟网。摄:绿会邻里生物多样性保护WG
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愿景的生态文明时代,传统建筑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功能需要《北京市文物建筑合理利用导则》予以了解和重视。
【参考资料】
1、北京雨燕之殇:从5万只锐减至2331只
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5Q8G5MF5000125LI.html
2、从故宫武英殿的防鸟网,看北京雨燕栖息地的丧失:古建筑保护应考虑野生动物友好
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10347.html
3、北京雨燕归来背后:一场“土著生物”保卫战
https://news.sina.com.cn/c/2019-05-27/doc-ihvhiews4945166.shtml
4、北京雨燕正式成为2022中国国际服贸会吉祥物 |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的巧妙融合
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20931.html
5、别了,正阳门城楼的北京雨燕!2021年春天等燕归来
http://www.cbcgdf.org/NewsShow/4854/13319.html
文/Littlejane 审/BCON 编/angel
日期 | 2023-01-12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