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翰墨知己”——关于华人德与白谦慎

顾默修
2018-05-28 06:21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1979年夏,喜爱书法的华人德与白谦慎初次会面,因书法、文字而一拍即合,而后开启了四十年的君子之交即便北大毕业后天各一方,二人关于书法的交流与探讨也从未间断,书信往来尤为频繁。

1987年至2000年,书法家华人德致白谦慎的109封信就是很好的例子。将于6月3日举行的 “翰墨知己——华人德白谦慎作品展”(上海安簃艺术空间)无疑也是将是见证这一情谊的难得展览。

华人德与白谦慎
1981年春,华人德与白谦慎摄于北京友谊宾馆一美国专家公寓
1979年的暑假,自北京南归的火车上,初次会面:一本文字学经典,一把写有小楷的折扇,即为茫茫人海中关乎书法的接头暗号,随后二人各报师门,聊及师友,更生亲近,由此开启贯穿四十年时光的知己情谊。白谦慎曾在文章中写道:“华人德兄和我同在1978年考入北大,是同级校友。和他认识并成为朋友,是因为书法,堪称翰墨因缘”。

1980年12月21日,华人德提议发起的“北大学生书法社”成立,他与白谦慎分任正、副社长。一系列书法活动的成功举办,使该社迅速成为当时北京高校最为活跃的组织之一。1982年,华人德毕业后供职于南京大学(后调入苏州大学),白谦慎留在北大任教,同时担任书法社顾问,直至他1986年赴美留学。1987年12月21日,他们酝酿多年的全国性民间书法社团“沧浪书社”在苏州成立,它尊重艺术的独立,提倡交流批评,多年来享誉书坛。

在勺园休息室,华人德与沈鹏交流书艺。后左为白谦慎,后右为冷溶(北大书法社理事)

时至今日,华白二位先生皆为书坛大家,碑学帖学各有所重,学术研究互启互补,他们的书法之路既独立又相关,既可谱写“老友记”也不妨铺排出“对照记”。就书法创作而言,从两人最终呈现的书法风格、书写面貌,以及从最后的成就方式来看,二人其实走出了不同的书学道路,各自精彩。华人德以碑学为主,白谦慎则以帖学为主,兼及碑学。两人都属于各体兼擅型的书家,华人德尤精于隶书,而白谦慎则专擅小楷。

华人德自幼临池,从颜体入手,继学柳、赵,1974年得苏州书法名家王能父指点,由隋溯源而上,学《龙藏寺碑》得萧散之韵,学北魏墓志得结体之法,学《石门颂》、《张迁碑》得朴茂之气,又从《广武将军碑》得生动之趣。而立之后入北大,燕园读书期间又遍观图书馆所藏金石拓片,由是书艺日进,习用长锋羊毫,喜以大笔作大字,所作隶书紧致而开张,结体严正,行书从隶书出,字间疏朗,计白当黑,质朴沉静,篆书取法两汉鼎钫灯洗铭文,别具意趣。

华人德《 杜甫诗句联 》隶书  创作于2017年

华人德 《拓片“上林三官上杠五珠钱陶范”》 小字隶、行书 横幅题跋 创作于2017年

白谦慎则自启蒙业师萧铁起,经王弘之、金元章、邓显威、章汝奭教导,转益多师,尤为钟情小楷。他在就读北大期间曾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1981年)一等奖。1986年抵美,于罗格斯大学攻读比较政治学,学业之外亦授书法,并将海外信息传与国内同道。1990年进入耶鲁大学,师从艺术史家班宗华,常于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处观摩名家原作,书法上更多受益于当代大家张充和,其小楷作品一如其人,不激不厉,平和敦厚,儒雅合宜。

二位先生之书法其来有自,历历分明。举凡论人建树,多着重如上所述之纵向的师承与推进。即便谈及作为社团的北大学生书法社,论史也有“五四”时期北大书法研究社(我国近现代书法史上最早的一个高等学校书法社团,导师为沈尹默、马衡与刘三)与之遥相呼应;沧浪书社与前二者成立日(12月21日)相同,亦在自觉不自觉间跻身这一谱系。不过,就他们这一代人的成长经历来说,值得特别关注的还有同道之间的横向联系,书法同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坦率真诚的交流切磋,构成了滋养彼此、砥砺前行的小环境。白谦慎曾在文章中回顾曹宝麟、华人德及自己的书法历程,“可以说,我们从不同的领域出发,最终殊途同归,来到了所喜爱的艺术领域。而二十多年前在北大的那段翰墨交往,似乎早已为我们人生的再次转折埋下了伏笔”(《忆和曹宝麟兄在北大时的交往》,2005),这段因书法而凝结的友谊在他们的人生中意义非凡,他们也因之被合称为书法界的“北大三友”。

白谦慎 《 清言 静坐 》七言联   

创作于2017年

白谦慎 《大道所流扇面》 创作于2017年

他们结谊的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洋溢着理想主义的复苏重建时期,作为“文革”后首批北大学子,华人德和白谦慎无疑高度地内在于这一时代氛围中,他们发起的“北大学生书法社”与“沧浪书社”亦可谓是八十年代的产物与典型。沧浪书社的宗旨即为:“加强横向联系,开展书法艺术高层次的探讨、交流”,此处对于“横向联系”的强调,既包含传统意义上志趣相投者的交流需求,更有具体的时代考量,华人德在成立大会发言谈到“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整个中青年一代人在书法艺术上根底较为薄弱,书学理论也有待深入,“因此有必要形成群体,以增强我们的力量,更好地推动书法事业的发展”,由此可见他们对如何推动中国书法发展以及自身在其中的位置与作用都有充分的自觉;也正是基于这种自觉,他们才能既作为当时书法热潮的推动者,也成为热潮褪去后的坚守者。

华人德

华人德 《李白诗<岘山怀古>》隶书横幅  创作于2017年

数十年间,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书法环境都有了诸多变化,有些可谓巨大,这种书法同辈间积极良性的“横向联系”也因此愈发显得珍贵,山东画报出版社2018年出版的《飞鸿万里:华人德致白谦慎一百札(1983-2000)》是极好的证明。该书收录了1987至2000年间华人德致白谦慎的109封信,从中可以看到负笈海外的白谦慎与华人德通信频繁,二人围绕着有关书法的方方面面切磋琢磨,批评互勉:从这些通信来看,80年代两人主要讨论交流书法创作的观念、技法、材料等艺术层面的内容,有时也会涉及到书法批评;到了90年代以后,两人的交流则主要集中于书法史、书法文献等学术的层面。白谦慎准备博士论文期间,多向华人德咨询资料问题,并有新颖的研究视角与之分享,华人德也依据自己书法史研究经验给予意见建议。华人德的重要学术文章《论东晋墓志及兰亭论辩》在白谦慎的鼓励下投稿海外,发表于台北《故宫学术季刊》以及美国的《中国中古史》(英文版)。在谈论书法之余,北大书社及沧浪书社的创办和运营,以及随着白谦慎远赴美国留学,视野渐开,鼓励和建议国内社团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会务和社务也成为两人常常交流的话题。书社在海内外举办的几次大活动,白谦慎都是重要的推手。正如编者薛龙春所言,这些书信不但是他们友谊的纪念,也是二十世纪最后十五年书法生态的实录。

白谦慎

白谦慎 《苏轼< 临江仙 >》 创作于2017年

值得一提的还有白谦慎《华人德书法史研究的理论价值》一文。白谦慎在综合梳理了华人德的书法史研究之后,认为华人德的许多书法史个案研究,虽然不见得就是直接的理论诉求,却极具理论价值。他以自己的研究为例,发掘阐释其中所蕴含的理论价值;却又超越一般意义上的知己解人,将他们在书法研究上的彼此理解与启发放置到中国书学发展的版图上来,他在文中写道:“今天,华人德的书法史研究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和推重,但是,人们对他的书法史研究所具有的理论价值,似乎还没有清晰和充分的认识。而有没有这样的认识,不但涉及到我们应当怎样评价华人德的贡献,还关系到如何建设当代中国书学的问题”,他指出理论往往都是从个案研究中引发出来的,中国学者完全可以从中国书法史研究中发展出有特色的理论。“在我看来,当今中国书学的理论建设,更应重视发展自下而上的有历史感的理论,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建议读者们认真关注华人德平时的书法史研究中蕴藏的理论价值”。

可以说,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二位先生以日益精进的书法创作、宽广的学术视野、敏锐的学术触觉与高度的历史自觉见证并升华着他们的翰墨情谊,这是中国书坛的财富。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