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海派城市考古|市三女中:中美教育融合成就了这所女子“梦之校”
原创 城市考古
红瓦尖顶、绿树繁茂,梦幻斑斓的玻璃窗、嘎吱作响的木地板,赋予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独有的古朴、浪漫。百年春秋易序,百年风雨兼程。从圣玛利亚女校、中西女中,到今天的市三女中,学校飞速发展,始终肩负育人使命,潜心育人。从这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优雅、独立、优秀的女性,也成为不少女孩心中的“梦之校”。
市三女中的历史沿革
……
坐落于江苏路155号的市三女中,有着圣玛利亚女中的基因,也继承了中西女中的血脉。
市三女中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由美国圣公会女牧师艾玛·琼斯建立的圣玛丽女中。1851年,文纪女塾创办于虹口文监师路和百老汇路口圣公会救主堂后,初办时仅招收出生基督徒家庭的女学生。1881年,圣公会接管了因资金问题而难以为继的吉列特女校。同年6月,文纪女塾和吉列特女校合并后,改名为圣玛利亚女校。
1882年,采用双语教学的中西书院于上海成立。书院原定招收男女兼收,最终却不收女学生。书院的成功促使监理会教士林乐知加紧创办一所招收女学生的同类学校,林乐知选择与同属监理会的女传教士海淑德合作。最终,在1892年,中西女塾诞生。
1952年,上海市教育局接管了圣玛利亚女中和中西女塾,把两校合并成为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著名建筑——五四楼
五四楼建于1935年,又名“景莲堂”,是基督教美国监理会利用在汉口路、西藏路原中西女塾旧址上出租给扬子公司建造扬子饭店的15万元租金建造的。设计者正是当时上海滩有名的建筑师邬达克。
建筑平面为倒T字形,似一条老虎尾巴伸出在主楼北面。主体部分立面外观为三层,顶部大屋顶内为假四层。立面简洁朴素,平瓦陡坡屋面,中间分设三坡老虎窗,女儿墙呈城堡式。
主入口设在南面正中,为两层楼高的平缓尖券门厅,门厅内装有吊灯,气派威严。正中的门框两层楼高,带有哥特式的尖顶,由柔和优美的弧线托起。门厅的东西两侧为走廊,教室分布在走廊的南北两侧,每间教室采光充足。
进门厅可直接进入首层大礼堂,礼堂内装有豪华吊灯,正前方为舞台,礼堂两侧均为尖券式彩色玻璃窗,彩色玻璃窗装饰着和正门相同的图案,光线从这些窗户里射入,形成一束束炫彩光影,增添几许迷离之感。
璀璨名流的母校
百年来,荏苒时光在朗朗书声中穿行而过,留下一串串在政治、文学、艺术、科技领域响当当的名字:宋氏三姐妹,教育家俞庆棠,外交家龚澎,前科学技术部部长朱丽兰,中国科学院院士黄量,中国工程院院士陈亚珠、闻玉梅,艺术家顾圣婴、黄蜀芹等都从这所学校走出。
1900年,7岁的宋庆龄在当时的中西女塾开始学语文、史地、宗教、刺绣,甚至烹饪。除语文外,一律用英语教学,连中国历史地理课本也是由美国人编写、出版,由美国教师讲授的。宋庆龄读书用功,父亲劝她休息,她答:“把功课复习好,我才快活。”当年她留短发,不讲究穿热戴,热衷文艺。虽然文静,演出时却很大胆。据说她曾扮演一位皇后,演出后,宋父的朋友登上台高兴地叫喊:“这样一来,宋先生就是皇后的父亲,国王的岳父了!”
另一位在中西女中的礼堂上演过公主的,是实业家周今觉的女儿周叔苹。那是她第一次离开家离开保姆,叠被铺床样样亲手来,不知磨掉了多少小姐脾气;第一次练习站到众人前演讲,竟曾窘迫得哭出声来,但日子久了,什么都不怵了,还学会了游泳骑马网球等一干日后交际场上必备的技能。北京友谊出版公司还曾出版过一本周小姐翻译的外国长篇《拿破仑和黛丝丽》。可见,这所学校培养的是内外兼修的名媛。
几乎每一个市三人的记忆里都有一位“薛校长”
在校园中央的大草坪上,或坐着聊天、或追逐玩耍,抑或是把书蒙在脸上躺着晒太阳,是市三女生们共同的回忆。有位传奇女子的一生,和这个校园紧紧相连,也被许多学生深深铭记,她就是该校的老校长薛正。毕业于圣玛利亚女中,历任中西女中和市三女中校长的她,历经波澜,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女子教育事业。
五四运动时期,薛正萌生了以教师为职业,以洋人的教育方法同本民族的爱国主义信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毕业后,她来到上海中西女中,1932年任校务长。该校注重传授西方上层社会淑女生活方式,灌输西方文明。1936年,她担任中西女中校长后,决定改革当时学校推行的这种殖民主义教育方法,聘请了几位中国教师组成校政委员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美国顾问的控制。
抗战期间,她支持教师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排演《雷雨》等中国戏剧。薛正支持进步教师宣传抗日,教学生唱革命歌曲,组织学生演革命话剧。
民国29年和37年,薛正曾先后两次赴美攻读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49年,薛毅然放弃即将到手的博士学位,婉拒导师劝阻,启程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几经周折,薛正于1950年春回到祖国,继续任中西女中校长。学校改为市三女中,薛正以校为家,为实现“以育人为己任,为国家作贡献”的诺言,潜心治校,不断探索女子教育的规律,创造并积累了丰富的女子教育经验。
1991年冬,薛亲自制定女子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每个人特别是我们女子,要有坚强的意志,虚心求教的精神,目光远大,明辨是非,看到自己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所在与影响所及,为祖国的繁荣、人民的幸福贡献聪明才智。”
“我的女校故事”
“回顾一生,难忘市三女中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教学。培养我们全面发展,鼓励我们学无止境,勇攀高峰,让我们受益终生。”
——56届校友陈陈
市三女中的56届校友陈陈回忆道:我们在校时,范先生总是把辫子盘在头上。每当上课铃一响,就手举着小黑板走进教室。我们起立敬礼后,老师抓紧时间提问或要我们写小测验。讲课更是分秒必争,概念清楚,条理分明。下课后,我们动不动就被叫到教师办公室“吃排头”,不是因为习题有错,就是因为答题有概念问题。例如立体几何证明题,必须一步一步逻辑推理,不可以跳过任何一步。范先生常说的是:不可以“想当然”。要求我们有错必改,而且要把纠正后的答案交给她看。若有概念错误更是绝不放过,用手指点着错的地方严厉地说:这是概念性错误!真是掷地有声!在我此后的工程科技工作生涯中深有体会:工程中一个微小疏忽将带来多大损失?范先生严谨的教学帮我们养成追求完美,有错必究的习惯。
毕业很多年后,每当过年我们就上门拜见范敬敏老师,多年后才知道范敬敏老师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教师。她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范仲淹第28代孙辈,范仲淹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影响久远!范先生诲人不倦的精神想必也来自她家族的传承。
“头发白了,心底却依然纯粹。正如:“愿你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老师为我们骄傲,我们为母校自豪。”
——59届校友 黄海芹
当黄海芹谈起那些市三女中的往事,面庞上的自豪不断流露:我们市三,百年名校,人才辈出,每个市三人谈起来如数家珍,引以为豪。而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青春年华的记忆,也是各有千秋。我们大队长毛杏云,每每都会谈起,当年傅家祥老师组织她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鼓励她们做搏击风雨的雄鹰。这段记忆一直埋在她们心底,成为一辈子的精神支柱。
还记得高一时那场大辩论,全校分成两个对立的观点:正方和反方。我们反方人多势众,积极四处采访,搜集材料,咄咄逼人,可是忽然,情势逆转,我方纷纷倒戈,我这个输不起的人就开始作乱:我说,不来了,赖皮,你们有老师帮的。后来,傅家祥老师专门找我说,老师也有权利说出自己的观点呀。当然,最后以我们失败而告终。但是,你想,每个人都可以大声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坚持自己的观点,都可以独立思考,而不跟风辨色,是多么可贵啊。有时候想起来,恍如隔世。
我们对老师不仅是尊重,还很热爱,还很亲密。我曾经没大没小地说,傅老师,你来参加我们的毕业典礼,不过,要穿裙子哦!傅老师后来不止一次提到:都是黄海芹,要我穿裙子,害我专门跑到布店去买花布。毕业典礼那天,傅老师真的穿上了花裙子,哈哈哈,真开心啊。我们的青少年时光,就是这样自由自在,明耀率真。该笑就笑,该闹就闹,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在老师精心培育下,茁壮成长。
当我们越了解市三女中,便会越发觉得,这个校园最吸引人的,不是广阔的绿草地,不是邬达克建筑群,而是这里的女生:生长得自由繁茂、笑得张扬恣意,女中的每一个故事里,都有她们的神采。
百年来,这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优雅、独立、优秀的女性,她们璀璨如同星河,而在她们身后,还将有更多出彩的学生涌现,市三女中,为她们打开了一扇通向无限未来的大门……
参考资料
“市三女中的百年故事……”,澎湃新闻
“市三女中”,上海市文旅推广网
“【阅读建筑·悦读长宁】—— 江苏路155号·中西女中”,上海长宁商务
“我的女校故事(四) 当年我们在市三女中学习”,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我的女校故事(十) 归来仍是少年”,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海派城市考古|市三女中:中美教育融合成就了这所女子“梦之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