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分析|CPI保持“1”时代,宏观政策灵活调整空间足

澎湃新闻记者 侯嘉成
2023-01-12 15:14
来源:澎湃新闻
财经上下游 >
字号

1月1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2022年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1.8%,涨幅符合市场预期,环比持平。2022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0.7%,环比下降0.5%;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0.3%,环比下降0.4%。2022年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4.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6.1%。

图片来源:国家统计局

核心CPI仍处于偏低水平,促消费政策空间较大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2022年12月,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多措并举做好市场保供稳价,物价运行总体平稳。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略有回升,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澎湃新闻表示,12月猪肉价格环比下跌幅度较大,但当月受天气及物流等因素影响,蔬菜价格环比大幅上涨,同比降幅显著收窄,充分对冲了猪肉价格下跌带来的影响,小幅推高12月CPI同比涨幅。其他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不大。

核心CPI方面,王青表示,主要受消费需求修复偏缓影响,12月更能反映整体物价水平的核心CPI,继续处在明显偏低水平,显示当前整体物价形势稳定。这与欧美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将继续为国内宏观政策“以我为主”提供重要支撑,下一步政策面在促消费方面空间较大。

从同比看,12月食品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月扩大1.1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22.2%,涨幅比上月回落12.2个百分点;薯类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12.7%和11.0%,涨幅均有扩大;鲜菜价格下降8%,降幅收窄13.2个百分点。

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涨幅与上月相同。非食品中,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上涨10.5%和11.4%,涨幅均有回落;飞机票价格上涨26.7%,涨幅扩大7.8个百分点。

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其中,食品价格由上月下降0.8%转为上涨0.5%。食品中,受季节性因素影响,鲜菜和鲜果价格分别上涨7%和4.7%;生猪供给持续增加,猪肉价格下降8.7%,降幅比上月扩大8.0个百分点。

非食品价格由上月持平转为下降0.2%。非食品中,受国际油价下行影响,国内汽油和柴油价格分别下降6.1%和6.5%;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出行及娱乐活动逐步恢复,飞机票、电影及演出票、交通工具租赁费价格分别上涨7.7%、5.8%和3.8%。

12月猪肉价格连续走低,王青表示,1月初监管部门发布猪肉价格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市场也在讨论启动收储的可能。近期猪肉价格持续下跌,存在供需两方面的原因。供给方面,前期部分养殖户存在过度压栏和二次育肥等行为,近期猪肉价格连续下行,一些养殖户对猪价前景预期转弱而加速出栏,年底前市场上生猪供应显著增加。需求方面,当前仍处于疫情感染多发期,餐饮业面临一定冲击,猪肉消费需求较往年同期偏低。当前市场上猪肉供大于求,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菜价方面,王青表示,受季节性因素、入冬以来天气偏冷,以及近期物流扰动等影响,12月鲜菜价格环比上涨,同比降幅大幅收窄。由于CPI中蔬菜价格的权重远高于猪肉,这带动当月食品价格同比涨幅扩大至4.8%,成为推动12月CPI同比涨幅扩大的主要原因。

2022年PPI由高增状态持续回落

董莉娟表示,12月份,受石油及相关行业价格下降影响,PPI环比由涨转降;受上年同期对比基数走低影响,同比降幅收窄。

从同比看,PPI下降0.7%,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主要行业中,价格降幅收窄的有: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涨幅回落的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价格涨幅扩大的有: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从环比看,PPI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5%。国际原油价格下行带动国内石油及相关行业价格下降,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下降8.3%,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下降3.5%。金属和煤炭价格有所上涨,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1.1%,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0.4%;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0.8%。

具体看,12月生产资料PPI环比下跌0.6%,各分项环比跌幅均有所扩大。王青表示,采掘工业PPI环比从11月的上涨0.9%降至下跌1.4%,与12月国际油价月均值环比下降12%,以及国内动力煤价格偏弱运行相印证。受此影响,12月石油、煤炭加工业、化工行业PPI环比跌势也有所加快,对原材料工业PPI整体走势下拉作用明显。

王青还表示,受疫情波动影响生产、基建投资高增提振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12月国内钢材、铜等工业品价格有所上涨,带动钢铁行业PPI环比转正、有色金属加工业PPI环比涨势加快。

12月生活资料PPI环比下跌0.2%,结束了此前三个月的连续小幅上涨,且各分项环比均涨势放缓或转跌。王青表示,这主要受能源以及食用农产品等原材料价格下跌带动;12月终端消费受疫情高发扰动,需求端疲弱不支持生活资料提价。

2022全年,工业品价格同比涨幅从年初的两位数高增状态持续回落,四季度已降至通缩区间,全年累计涨幅较上年回落4.0个百分点至4.1%。

王青表示,有三个主要因素影响了2022年PPI的走势:一是上年同期受国内能耗双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扬驱动,PPI涨幅基数偏高。二是2022年年初俄乌冲突爆发,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冲高;但后期冲突规模未现持续扩大,加之美欧经济衰退压力加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进入持续下行过程。三是国内保供稳价政策不断加码,加之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拖累需求,煤炭、钢铁等国内主导的上游产品价格出现大幅同比负增长。

2023年CPI走势如何?

展望2023年,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郑后成对澎湃新闻表示,2023年猪肉CPI月度同比大概率维持低位。站在2023年1月,受去年同期基数攀升的影响,2023年3-10月猪肉CPI当月同比大概率稳步下行;2023年4-10月猪肉平均批发价大概率稳步下行。2022年12月猪肉平均批发价同比为22.02%,保守预测,2023年猪肉CPI当月同比最高点高于40.0%的概率较低。

从核心CPI当月同比与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当月同比走势看,郑后成表示,二者均跟随PPI当月同比。预计2023年6月左右可能是PPI当月同比的年内低点。这就意味着,2023年6月左右大概率也是核心CPI当月同比与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当月同比的年内低点。

郑后成还表示,即使2023年下半年核心CPI当月同比与交通工具用燃料CPI当月同比上行,但是其上行幅度不会很高,因为PPI当月同比在2023年下半年大幅上行概率较低。此外,猪肉CPI当月同比在7-10月大概率还将继续下行,对CPI当月同比形成压制。

“2023年CPI当月同比总体不会太高,且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宽底U’型特征。” 郑后成说道。

从货币因素层面看,2022年M2同比明显加快,年末达到11.8%,增速较上年末提高2.8个百分点,处于近6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附近。

“2023年在需求侧展开反弹后,货币因素会不会触发物价的超预期上涨?我们认为这种风险不大。”王青表示,2022年M2高增及居民大量增加储蓄并非源于货币发行量大幅增加和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因此也难以转化为2023年消费支出的剧烈反弹,进而以大幅推高CPI涨幅的方式打破商品和服务市场平衡。

王青表示,在三年疫情对居民收入影响明显、前期财政货币政策均未大水漫灌的背景下,2023年消费反弹幅度以及由此带动的物价上涨幅度都将较为温和,高通胀风险不大。这也意味着物价因素不会对2023年宏观政策的灵活调整构成掣肘。

2023年PPI会怎么走?

展望2023年PPI,郑后成表示,在2022年国际油价呈“倒V”型走势的背景下,2023年国际油价大概率呈现“V”型走势。二者叠加,2023年PPI当月同比大概率呈“V”型走势。

郑后成表示,在2022年12月PPI当月同比录得-0.7%的背景下,2023年1-6月PPI当月同比大概率持续下行,录得深度负增长,并在6月触底。2023年下半年,大概率在6月的基础上反弹,12月有可能依旧处于负值区间。如果该判断成立,2023年PPI当月同比大概率全年处于负值区间。

“2023年伴随消费反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共振会显著推升PPI涨幅?我们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王青表示,2023年美欧经济衰退有可能从预期转为现实,俄乌冲突扩散至现有范围之外的风险可控,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易下难上。

王青还表示,从国内来看,经济增速反弹本身确实具有推升工业品价格的潜力,但在2023年房地产投资可能延续同比负增长,基建投资增速回落,以及保供稳价政策不会转向的前景下,PPI缺乏快速上行基础。

    责任编辑:孙扶
    图片编辑:张同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