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荐书|人类史前史

2023-01-12 19: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人类史前史》是两位法国学者的倾情之作,他们将,按时间顺序清晰、简洁地记叙出来,大量精美的图片将人类演化的重要节点和主要事件标记得栩栩如生。阅读此书,绘声绘色的图片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投身到远古的历史中徜徉、遐想,而时间的提示又如同在耳畔响起历史时钟的滴答声,催人继续阅读,急于了解远古是如何演化到现代的,经历了哪些事件和路径。

*文章系《人类史前史》([法] 马克•阿泽玛 洛朗•布拉维耶 著 李英华 译 三联书店2022-11)“序”,作者高星。

打开通向远古文化宝藏的大门

最近在给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研究生讲授“旧大陆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这门课。因为疫情,线下、线上同时启动。助教在微信群中播发了讯息,不期然竟有近 200名青年学子踊跃报名旁听。在授课开篇,我对人类起源与演化的过程和相关知识做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梳理和介绍,在提问互动环节收获到很多同学的提问和反馈!大家对旧石器时代考古学这门“冷门绝学”求知和探究的热情驱散了“倒春寒”的冷意,让讲授者坚信这门课程值得开设,人类史前史这座知识宝库值得大力发掘和研究、普及。而这本《人类史前史》科普著作,正在为我们打开通向远古文化宝藏的大门。

在图尔卡纳湖畔,诞生了目前已知最早的石器,比真正的人出现还早至少50 万年

史前史是一个看似遥远,其实离我们很近、相关性很强的时代。从人类直立行走到以打制石器为标志的文化行为的出现,及至文字被发明、历史被书写,人类的演化都在史前时期,占据整个人类历史的99.9%。在没有考古研究之前,这个漫长的时代不为人知,人之由来这样的话题只能出现在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中。在那样的知识体系下,人们只将过去的历史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似乎与今天的生活没有什么关联。通过科学的探索与发现,我们现在明白了史前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对今天的人类至关重要,我们的身体、大脑和行为方式,都在那个漫长的时期内逐步塑造成形;现代社会的知识、技术和文化,都在那个时期得到开启和孕育;现今人类的思维和文化还保留着许多史前人类狩猎采集、刀耕火种生活的印记;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仍然生活在史前社会的惯性之中。对于现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定位和对未来走向的预测,必须建立在对过去历史长河流向、流速、推动力这些规律性的认知基础之上。

人类或南方古猿将河床里捡到的砾石修整,做成工具,这就是我们熟知的以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命名的奥杜威文化或奥杜威石器工业。

对于人类史前史,尤其是初始阶段的旧石器时代,我们知之甚少。人类演化早期的物证,大多消失在大自然的风吹雨打中了。部分遗物遗迹虽机缘巧合得以保留,但大多被深埋地下,难以重见天日。少数遗存被考古工作者发现和研究,写成学术论文和专业书籍,也只是在学术圈内自娱自乐,或在图书馆中被束之高阁,很难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其实,社会大众对人类早期历史具有浓厚的兴趣与求知欲。刚学会说话、学会思考的孩童常常会问一个令大人尴尬的问题:“我是怎么来的?”。不愿意用“你是爸爸妈妈从外面捡来的”这句话来搪塞孩子的大人若是回答说“你是妈妈生的”,紧接着就得再回答“那妈妈是怎么来的?”这样无休止的发问,这就接近了对人类起源的终极考问。不唯孩子,我在一些场合做学术或科普讲座时,经常会被一些成年听众追问人类起源的秘籍,还会以他们听闻的故事和认定的事理与我辩论。这些都使我认识到社会上有关人类起源与演化的知识是多么贫乏,大众的文化需求是多么迫切!

最近的研究表明,人类沿着不同路线走出非洲摇篮,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穿越沙漠

学术研究与社会大众之间总有一道无形的藩篱。虽然随着学术成果的积累和学术界服务社会自觉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走出学术象牙塔,努力将艰深晦涩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寻常百姓可以品读享用的知识产品,但理想的普及性作品还是太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类作品创作的难度大,耗时费力,将专业学术知识转化为公众文化产品,并非每个学者都有此能力和兴趣,而非专业的人员更没有勇气钻进枯燥的学海里做消化吸收和转移转化;另一方面,这样的作品还是会曲高和寡,很难成为畅销书,很难得到市场的回报。就中国的图书市场而言,有关古人类演化通俗易懂的科普图书可谓凤毛麟角,不要说能吸引大众眼球的作品,就是这个领域的学生想了解一些基础知识,老师想寻找一些好的资料和图片做课件,也要大费周章。

基因分析揭示,尼安德特人和智人偶尔发生过相当亲密的关系……

看到《人类史前史》这部书的中文翻译稿,我不禁眼前一亮,笃信这是一部好书。这是两位法国学者的倾情之作,他们将 700万年的人类演化史浓缩在这部书中,按时间顺序清晰、简洁地记叙出来。这本书不同于以往的科普著作,它图文并茂,大量精美的图片将人类演化的重要节点和主要事件标记得栩栩如生,而且对每一个节点、每一个事件都在标题前醒目地标注出距离现代的时间。阅读此书,绘声绘色的图片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投身到远古的历史中徜徉、遐想,而时间的提示又如同在耳畔响起历史时钟的滴答声,催人继续阅读,急于了解远古是如何演化到现代的,经历了哪些事件和路径。

巨大的尼亚洞穴,从距今40000 年以来一直有人类活动

人类的历史多是在故事中流传的。我们大都有童年时期父母在炕上、床头、枕边给我们讲故事的记忆。那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那些如梦如幻的图片插画,会让我们激动不已,浮想联翩,并将未被讲完的故事带入梦境,做自己的延伸和演绎。如此讲故事的传统,在现代信息社会仍有存在的价值,尤其对少年儿童。这种传承历史的方式是故事的写作者与读者在交流,也是讲读者与听者在交流,而内容精彩、图文并茂的书卷会更引人入胜,让读者、受众强化记忆,启发思考,增强知识与信息的传播力。《人类史前史》正是这样一本可读性强、值得推荐的科普佳作。我十分骄傲的是,我的两位已在各自领域内卓有成就的学生,李英华与曹明明,承担了这部书的翻译和编辑工作。他们出身于旧石器时代考古专业,能够不忘初心,呕心沥血,把这样一部优秀图书奉献给大家,让为师者欣慰和鼓舞。

这种大型猫科动物曾是史前洞穴壁画的代表形象

如果要说一点此书的美中不足,是它对中国、东亚的材料涉及得仍然过少,这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让中国考古走出国门、将研究成果推向世界任重道远但意义重大。还有一点,对于最早阶段人类的历史,即从直立行走到石器初现这段近400万年的人类早期历史,此书只用一小节一带而过,让人意犹未尽。这是人类历史长河的源头,经历过很多波折和坎坷,包含人类始祖从树上下到地面蹒跚学步、在干热的非洲大草原狩猎采集、在与猛兽凶禽的竞争中艰难生存的一系列故事,披荆斩棘,筚路蓝缕,跌宕起伏,慷慨悲歌。画出来、写出来,一定很生动、很精彩。但我也能理解作者对时段和材料取舍的苦衷:一部书,是无论如何无法穷尽700万年人类起源与演化故事的,于是作者开宗明义:这是一部以人属演化为主题的图书。或许我们可以期待,作者或其他学者、科普作家在不远的将来写出该书的姊妹篇—《人类史前史前传》。那时,广大读者就有机会了解、咀嚼人类通史了。

高星

2022年 3月 22日于北京

—END—

原标题:《荐书|人类史前史》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查看更多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