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法大人物|刘继峰:勤恪三尺讲台,一点滴墨生香
勤恪三尺讲台,一点滴墨生香
✦ +
+
本期人物
刘继峰,民商经济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法、竞争法、知识产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兼任中国商业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现代企业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网络法学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诉讼监督案件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智库专家。商务部培训中心兼职教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局反垄断局专家库成员。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专家库专家。著有《竞争法学原理》《价格卡特尔法律规制研究》《竞争法》等。
剑眉,朗目,宽厚的肩膀,沉稳的步伐。在刘继峰身上,山的沉稳和火的热情并存。
22年,刘继峰又送走了一批毕业生。照片里的他,身穿导师服,和毕业生一字列队在中国政法大学的班车旁边,摆出开车姿势,身后的学生拉着前人的衣领,每个人脸上都掩不住笑意。离别的季节没有伤感,因为大家都明白,老师一直是自己人生列车的车长,带着大家乘风破浪、一往无前。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对刘继峰最好的写照。讲台上,他诲人不倦,为法大系列课程添砖加瓦;讲台下,他谈诗论道,勤筑学生精神根基。数十年辛苦耕耘,他以做大先生为终身追求,努力成为新时代“经师”与“人师”的统一者。
1
有匪君子,锻造精品
22年是收获的一年。刘继峰获第十八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同时,他所负责的项目“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标准的细化与提升学生论文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获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刘继峰一直勤奋躬耕杏坛,每年都超额完成教学工作量。他为本科和研究生开设了包括专业课、公共课、交叉学科课等五门课程。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中国政法大学本科课程《经济法学》逐步打造成为具有特点、亮点、创新点,“三点并重”的示范课程。课堂以公共利益为中心主线,通过选取鲜活的事例,深刻揭示党的政策和法制关系,展现我国法律制度的优越性。
秉持打造精品课程的理念,经济法学系列课程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刑司1904班的李盛璇在这门课程中收获颇多,他分享道:“老师的课堂深入简出,常常引用具体的案例来说明知识点,让我们看到了相关经济法律制度的发生、发展和进步。老师授课风趣幽默、视野宏大,从时空的视角,对比古今中外,向我们讲述了现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优势。”
将课程思政贯彻到所有课程中,这是高等教育的一种全新教育模式。对此,需要正确理解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意义,以及灵活运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2021年刘继峰带领的法大经济法团队获得北京市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团队)。经济法学科中的思政要素很丰富,但需要用好。在《竞争法学》课堂上,刘继峰从“资本无序扩张”开始讲起,解释资本的权利—资本权利的异化—再谈到“资本权力”的滥用,最终引向《反垄断法》。抽象的制度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同学们感受到了刘继峰课堂的魅力。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让刘继峰高兴的是,很多本科生正是在听了他和老师们的经济法课之后,喜欢上了经济法学科,并志愿报考经济法学专业的研究生。
2
有匪君子,诲人不倦
刘继峰已经在讲台辛勤耕耘了31周年。他深刻体会到,讲好一门课不容易,除了对学科知识有全面的理解外,还需要运用好知识传授的方法。
刘继峰认为,传授任何一门体系性知识,首先需要老师进行“庖丁解牛”式的理解——从知识体系中分解出单个知识要素,然后再根据主题的需要进行知识整合,从而输出单元性的知识。
知识的传输和知识的接受并不是等量的,如何提升授课的效果,是刘继峰一直思考的问题。集体备课、丰富内容、找准主线、选取事例,横向比较,层层深入,抽丝剥茧,旁征博引等等都是很好的方法。但是,这些都是传统的方法。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革命,需要开发新的教学工具。为此,刘继峰带领经济法团队录制了“经济法学”慕课,将图片、视频、文字有机组合在一起。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加强了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培养要求。为提升本科同学的论文意识和论文写作能力,刘继峰开设了《学术论文写作和学术规范课》课程。通过这门课本科同学知道了什么是论文、怎么为论文做准备、怎么找资料用资料,如何提炼自己的观点、归纳结论,以及诸多形式上的规范。资料能力、抽象能力、表达能力三重能力共同发展,是刘继峰对学术化思维的理解,也是他对学生的期待。学术化的思维方式将使人受益终身,他希望同学们在本科阶段就能打下这样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刘继峰认为原理和方法是两个主要的抓手。他经常送给同学们的一句话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他的观念里,这句话的转义是,善学者应当掌握好原理,原理把握住了,也就有了方法。他经常带领研究生阅读学术著作,尤其是具有理论力量的学术专著,如《小逻辑》《权力论》《结构主义》《反托拉斯经济学》等。这种阅读很有实效,能够帮助学生感受学术理论内涵、思维方式、方法论的价值等,很多同学的毕业论文写作也运用了经济学方法、结构主义方法等。
刘继峰非常热心,每每有同学寻求帮助,都会爽快地答应。他的学生金楚璇回忆道:“老师曾专门讲道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要学会有礼节,这更是做人和做事的基本道理,有一句话我印象深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伸一把手,不要在意对价或回报。” 他的一位博士生缪慧说,在毕业生的“最后一课”上,老师曾将学生比作河流,将自己比作河边的水车。“在你的河边,用你自己的力量和我的设置,把你抬起、抬高,再缓缓地放下,放回你自己的河流。这是一种以时间换空间的技术。一起一放,希望你有更大的势能,并转化为力量,坚定地向前!如此,为你唱祝福的歌!”
3
有匪君子,高鹏雅志
刘继峰是个志趣丰富的人。他玩微博,发朋友圈,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点进去翻一下,都是他记下的生活趣事或者人生感悟,每篇文章都妙趣横生,富含哲理。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诗以言情”,在刘继峰看来,跟繁杂的法律条文打交道的法学生,需辅之以丰富的人文精神的滋养。他希望自己的学生在读书、品诗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从而更能感受法治的力量。
在一次读书会上,刘继峰介绍了科学哲学家波普尔一个观念:除了物理世界、精神世界外,还有一个客观知识世界——人类精神产物的世界。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解释人文科学的功能:不同空间的世界,功能不同、风景不同。一定意义上,所谓提升或扩展认识能力,就是学会贯通三个世界并在三个世界中自由行走。人文精神中的感受力让世界有温度,社会科学中的认知力让社会有尺度。刘继峰有一个愿望:希望学生拥有法律的技能的同时拥有丰厚的人文素养。因为,人文开辟了另一个世界,让人的心灵更广大、更丰富、更细致、更包容。为此,他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刘门”读书会,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读专业书,下半场他带大家品读诗词。迄今,刘继峰已经为学生讲解了诗词的欣赏、结构、通感、蕴藉等近二十个专题。新生入门,他会让学生用自己的家乡话朗诵诗歌,因为家乡话里可能承载着诗词中的调性:长短、高低、快慢。他带领自己学生关注和学习诗词,是希望学生以后不论到哪,都不要忘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希望同学学会用多种形式表达自己的情绪。
每年的开学和毕业刘老师都会认真讲“开学第一课”“最后一课”,以激励学生。21年硕士毕业生的“最后一课”是《开门·见山》,以宋朝的山水画为引子,将人生的经历比作翻山,期待学生能够翻过前方一座又一座大山。2022年夏天毕业生“最后一课”的题目是《字向高远 语露阳光》,他说:“你的语言就是外人看到的你的世界”。“最后一课”的结尾处,他用今年毕业同学们的名字写了一首词,并表达对同学们前途的美好祝愿,其中的一句是:“高鹏伟志,世事倾心颖悟;佳兴雅意,滋养锦绣文章”。
在很多人眼里,法学是枯燥无趣的,而诗歌是灵动活泼的,二者似乎天然就不可能结合在一起。但在刘继峰的身上,法的严谨与诗的灵动实现了和谐共存。
这种和谐共存的目标,在于发现平淡的生活中所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用细腻的眼光和心力参透这些道理。由此,他期待所有的学生都能对生活多一份热爱,对生活中的人与物多一份好奇,多一份关心。
经师重在学高,人师重在身正。心中有责任,眼中有目标,脚下有行动,用力、用心、用情。敬畏无垠知识、敬畏求知精神、敬畏传统文化、敬畏时代是他对自己弟子的基本要求。这不由得让人感慨:“教育是一棵树摇动着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着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着另一个灵魂”。
日月逾迈,逝者如斯,在时代的洪流之中,“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赤诚,让刘继峰拨开裹挟着喧嚣的云翳,在人生长河中踏着风浪一苇以航,不断向前。培育桃李千万,再创教学佳绩!
法大微信 【第20230111期】
文案:鄢峻安 梁诗雨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赵雅琦 陈煊怡
校对:阮莘权
原标题:《法大人物|刘继峰:勤恪三尺讲台,一点滴墨生香》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