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塞巴尔德《自然之后》:怀着无法复归的“乡愁”,传承并构建记忆

2023-01-14 17:5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德国作家温弗里德·塞巴尔德被英国评论家詹姆斯·伍德称为是“当代欧洲作家中最神秘的一位”,他的语言是“一座非凡而几乎是古物的建筑”。

赛巴尔德一生创作了四部小说、两部诗集和两部散文集。他的作品里充满了关于战争与记忆、历史与遗忘的书写,语言繁复、冗长,有古典的余味和现代感的精确,借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转述营造层层叠叠的厚重感,同时又因为厚重变得失焦和模糊。

近期引进国内的长诗《自然之后:一部元素诗》是塞巴尔德的处女作,首版于1988年,包含《俨然阿尔卑斯山的雪》《我若在海极留下》《幽暗的夜晚启航》三组诗歌,颇具野心地囊括了自 然、历史、移民、失落等主题,还凿琢了在其后期作品中频繁出现、意象丰富的互文细节。三祖诗歌分别讲述了中世纪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和他的画作、近代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威廉·施特勒和他的北极之旅,以及塞巴尔德的私人记忆和家族历史,三者都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冲突。该书是塞巴尔德式书写的首次尝试,也是他对人与自然、生与死的永恒二元的一次文学探索。塞巴尔德勘察由回忆和想象、艺术研究和科学考证沉积而成的历史地貌,在生命的增殖与衰败、涨满与消退中,向人类在自然的位置发起诘问。

《自然之后: 一部元素诗》

作者:[德国] 温弗里德·塞巴尔德

译者:任昱璞

新民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所有的人都是移民

书评

文 / 何虹霓

《自然之后》是塞巴尔德发表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于1988年问世。这部组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中世纪德国画家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和他的画作、近代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威廉·施特勒和他的北极之旅,以及塞巴尔德的私人记忆和家族历史,三者都经历了人与自然的冲突。

尽管这本书才是风格开创者,但因为先出版了塞巴尔德的小说作品,所以也可以说,《自然之后》延续了塞巴尔德的一贯的风格和主题——关注细节的遣词、精准的修辞、深刻的思想、厚重的文化历史底蕴、极强的学术性;囊括了自然、历史、移民、记忆等主题,而且还充分展现了塞巴尔德独特的“废墟”美学,末日式的、熵增的、破败的、空虚的风景。比如第一部分《俨然阿尔卑斯山的雪》对疾病、日食和农民战争的描述,第二部分《我若在海极留下》中刻画的空虚、人烟罕至、孤立无援的极地绝境,以及第三部分《幽暗的夜晚启航》写到的落魄现代工业区。译者在译后记中还提到,诗集副标题“一部元素诗”或许暗示了这部诗集包含了塞巴尔德叙事作品的基本主题与风格。

马蒂亚斯·格吕内瓦尔德画像

此外,《自然之后》还提到了很多在塞巴尔德后期作品中频繁出现、意象丰富的互文细节。比如历史人物格吕内瓦尔德、菲茨杰拉德、荷尔德林,萨福克郡、曼彻斯特等地区,不详的土星,遭迫害的犹太人。

以上都是《自然之后》和塞巴尔德小说作品的相同之处。而《自然之后》与塞巴尔德其他作品的最大不同之处,就是形式——为什么选用诗歌这一体裁?

《自然之后》严格遵循了原诗的句法,尤其是诗行数和断句,所以就会出现在此处野蛮断裂,在彼处戛然而止的情况。塞巴尔德的小说以绵延的长句闻名,为什么这首诗里一句话拆成这么多行?又为什么在这里转行?或许,这首诗是在模仿自然的无情与无常。诗歌本身就是一个注重形式的体裁,甚至可以说形式比内容更重要,所以塞巴尔德选择用诗歌来传达这三段生平和关于自然的主题,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尤其因为他本身也是一个关注文学形式和乐于玩文字游戏的人。

近代德国博物学家格奥尔格·威廉·施特勒

第二部组诗《我若在海极留下》讲述了博物学家施特勒跟随探险航队去北极考察的故事,与前后两部组诗不同,这一部分用了尤其多的短句,且每一节的诗行也比较少,这可以很直观地反映在书页上:留白相当多,叙述短促,文字占的面积小,似乎连思考都被冻住了,似乎四周已被白茫茫的北极包围。这从形式上直接给读者以北极“孤寂”“严寒”的印象。

意味深长的或许还有与数字“三”的关系。首先,这本书由三部组诗构成,而且在第一部分花了相当多的笔墨描绘格吕内瓦尔德创作的祭坛三联画。传统上,三联画多用于祭坛。它包括一个大的中央面板和两个折叠门,三块平面上的画作一般会从多个角度或使用不同的技术表现同一个主题。三联的性质还反映了数字三的宗教象征意义(比如三位一体)。可以说,《自然之后》这本书也是一组祭坛三联画,三块面板分别描绘了中世纪德国画家格吕内瓦尔德、近代德国博物学家施特勒,以及塞巴尔德,它们表达了一个主题——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服务于一个祭祀目的——既为逝去的历史,也为自然举行祭礼。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分开头引用了另一部长诗《神曲》,《神曲》同样由三部分组成:《地狱》《炼狱》《天堂》,说不定,《自然之后》也有意效法。尽管《自然之后》的第三部分《幽暗的夜晚启航》并不能对应“天堂”的景象,但在结尾,叙述者的目光停留在了“陌生且从未被探索过的非洲大陆上”,那里没有人、没有植被,一块处女地,这可能暗示了人类还未触怒上帝、未被赶出伊甸园的初始状态。

格吕内瓦尔德画作

自然是这本书的核心,标题“自然之后”(Nach der Natur)有两种涵义,译后记如此解释:第一,这本书企图追问自然毁灭之后的另一种可能的世界图景;第二,“仿效自然”。这两种涵义基本上概括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闯入自然,模仿自然,惊扰自然,摧毁自然。但这只是一方面。

格吕内瓦尔德的艺术作品多以宗教题材为主,他笔下的圣人一般都有着超越生死的神性,但他并没有像前人一样,把圣人描绘得端正又优雅,而是集中于他们的受难和病态。他画残破的身体和死亡,因为这是他所看到的腐败和堕落的自然,比如那预示着灾难的日食和蔓延的瘟疫。

施特勒本是神学专业,却对自然科学更感兴趣。但“自然科学”这个词本身就是矛盾的,因为科学无法完全解释自然,自然中永远有某种不可解的、近乎于“神性”的东西。

施特勒主动参加探险队,他追随自然、探索自然,创作了《海兽论》,对各种海洋生物进行编目、分类、描述,他企图通过这种手段创造秩序,但自然的本质是混乱的。在经历了海难后,他对自然愈发虔敬。

施特勒最后死去时,叙述者形容他像一只“被打死的狐狸”,《圣经》雅歌提到“要给我们擒拿狐狸,就是毁坏葡萄园的小狐狸”,这或许暗示了他的死是自然对他贸然闯入的惩罚。所以,人类也受制于自然之元力,甚至被其所伤害。

施特勒手绘科考图

但这本书并不是一部呼吁人们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文学作品,《自然之后》仍旧与塞巴尔德关注的主题——时间与记忆——相关;塞巴尔德是时间和记忆的生态学家,他在生命的增殖与衰败、涨满与消退中,勘察由回忆和想象、艺术研究和科学考证沉积而成的历史地貌。格吕内瓦尔德、施特勒和塞巴尔德都被那个年代的暴力和不公所困扰,比如农民战争中的尸山血海、受到军官虐待并被剥夺权利的土著部落、被迫害的犹太人、遭遇炸弹轰炸的德国人、被压迫的现代工业工人等等。

人类的文明给自然带去了灾难,而人类在自然中生存,或者说幸存,也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这道出了贯穿于塞巴尔德作品的主题:所有的人都是移民,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社会上,甚至在生存之本质上。这也呼应了《土星之环》的主题,人类的历史,仅是一次又一次的劫后余生。

作品选读

Selected Readings

1

大自然并不了解平衡,

只是盲目地、一个

接一个地做着混乱的实验,

就像考虑不周的手工爱好者

会拆掉自己刚刚才做完的东西。

试探自己还能够走多远,

是大自然的唯一目标,发芽,

继续生长,继续繁殖。

2

我久久地站在

艾尔克河与艾尔威尔河的岸边,

如今已经死去的神话河流

曾经在更美好的时代

盈盈闪耀着蔚蓝、

绯红和明亮的绿,

在这缤纷光泽中倒映着

棉花云朵,洁白的它们,

不发一语便溶解了

整个人类军团的呼吸。

河水带着它们,掺杂着

盐和灰烬,向下游流去,

穿过沼泽湿地

到达大海。这些寂静的突变

开辟出一条通向未来的路。

3

一切

都是灰色,没有方向,不分上下,

大自然处于一种毁灭的

进程,一种纯粹的

衰退状态。此间数日,

风平浪静,船一动不动,而每一丝

微澜都使它更加残破,

使缆绳更加朽烂,使原本就被盐腐蚀的

船帆布幔变得更加褴褛。

4

濒死之时,诸星失去了

它们在身体中的个性、类型、实体

和本质,施特勒医生想道,

死去的永远无法复生。

什么叫作自然研究,他问道,什么

叫作希波克拉底誓词,

什么叫作手术,什么是技艺

和理由,当生命

衰竭而医生

无力也无术?

5

我制造了

多少机器,设计了

多少装置,直到我

失去了对终生

侍奉之科学的信仰。

6

这是疾病,是时间的

断裂,日复一日

时复一时,

是锈,是火,

是许多行星的盐,

是昼的黑暗,

或天空的诸光源。

7

我感到

那些屋顶上

天线的颤动犹如

我脑海中的涟漪,我能

听到外面从远方

传来的高斯杂讯,一种规则的、

散布于整个音域的

噪声,从大地向上一直

传到天空,直达星辰

游弋的天海。

8

孩子,告诉我,

你的心是否沉重

如我,年复一年

被大海的浪波

堆积成碎石岸,

一直延伸到达北方,

每颗石子都是一个死魂灵

9

我现在懂得,人要以

鹤的眼睛俯瞰

那广阔疆域,就像观看

一场亚细亚戏剧般真实,

要慢慢从人物的渺小

和笼罩在他们上方

不可捉摸的自然之美中,

学会看到此前不曾看到的

生命的另一面。

原标题:《塞巴尔德长诗《自然之后》:怀着无法复归的“乡愁”,传承并构建记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