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矮人与鹤:东西方史书缝隙中的一对天敌
西海之外,有一个矮人之国,那里的人们身长一寸左右。对他们来说,最大的天敌,来自空中。从空中俯冲而下的鹤,总是趁人不备,攫人以作食物。而为了应对此等天灾,矮人在外出时,总是备上弓箭等武器,以作防备。如果要保护家人,矮人们甚至要有组织地外出破坏鹤卵,以减少鹤的数量。
这样的关于矮人国的故事,在中西方的典籍中均有记载。在中国,《山海经》中就有了矮人之国的记载。《山海经·海外南经》:“周绕国在其东,其为人短小,冠带。”《大荒南经》:“有小人名曰焦侥之国,几姓,嘉谷是食。”“焦侥”“周绕”声转,应即“侏儒”之国。
旧题汉东方朔撰的《神异经》中,对于矮人国有更多描述。唐人欧阳询《艺文类聚》卷九十《鸟部一》引《神异经》曰:“西海之外有鹤国,男女皆长寸。为人自然有礼,好经论跪拜。寿三百岁,人行如飞,日千里,百物不敢犯之。惟畏海鹄。鹄过吞之,亦寿三百岁。人在鹄腹中不死,而鹄一举千里。”《神异经》中的鹤国,国民身材短小,但颇有礼仪,长寿。而与鹤的敌对,是他们民众的重要识别标准,所以《神异经》中径以“鹤国”称之。但其寿三百岁,则当出于神仙家想象之辞。
《神异经》旧题汉东方朔撰,但后世学者,或认为是六朝人所作,或以为出自东汉末,或以为即系班固所言“后世好事者因取奇言怪语附着之朔”者。而对于《神异经》之内容,《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言其“多世外恍惚之事,既有异于舆图,亦无关于修炼”,以为多为小说家言。余嘉锡于《四库提要辨证》中,论及《神异经》一书,“必出于后汉方士之手”,盖佛道两家之说,“此时尚合而未分”。《神异经》虽非东方朔亲撰,其文在古人看来,亦多荒诞不经之语。但细查之下,却有能有与他书相发明者。
实际上,《山海经》所记之“周绕国”,或即《神异经》中的“鹤国”。而《山海经》所云“冠带”,或即对应《神异经》中的“自然有礼,好经论跪拜”。
此矮人国在西海之外,应是极西之地,但其究竟居于何方,其国内情况如何,《神异经》却未明言。参与他书材料,矮人国与鹤的传说或可得其仿佛。《三国志注》引《魏略》曰:“短人国在康居西北,男女皆长三尺,人众甚多。去奄、蔡诸国甚远。康居长老传闻尝有商度此国,去康居可万余里。”《通典》卷一百九十三《边防》引《突厥本末记》云:“自突厥北行一月,有短人国,长者不逾三尺,亦有二尺者。头少毛发,羊胞之状。突厥呼为羊胞头。其傍无它种相侵,俗无寇盗。但有大鸟,高七八尺,恒祠短人,啄而食之。短人皆持弓矢以为之备。按此亦在西北,即《魏略》之短人国也。”由上两条可知,鹤国应处古代康居的西北方,可能在欧亚大草原上。其民矮小,而有大鸟不时啄人,故矮人多备弓箭以自卫。《魏略》所述矮人国情状颇简略,而《神异经》中增加了与鹤的怨仇及神仙家的想象。至《突厥本末记》所述,则在故事进展上,已经略有进展,加入了与鹤战斗的过程。
无独有偶,在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中也有涉及鹤与矮人的战斗。其书卷三云:“特洛亚人列好队,每队有长官率领,这时候他们鼓噪、呐喊,向前迎战,有如飞禽啼鸣,白鹤凌空的叫声响彻云霄,他们躲避暴风骤雨,呖呖齐鸣,飞向长河边上的支流,给侏儒种族带去屠杀和死亡的命运,他们在大清早发动一场邪恶的斗争。”《伊利亚特》中所记,系以鹤与矮人的战斗作为典故,来描绘特洛伊人与希腊人的战阵。侏儒族同鹳鹤的战争在希腊神话中有所表现,而希腊陶罐上的彩绘,也会有矮人持弓射鹤自卫的场景。
科勒比罐矮人和鹤的战斗场景,公元前4世纪,(沃尔泰拉)波顿墓地出土,佛罗伦萨国立考古博物馆藏
那么,古希腊人关于这些矮人的生活地,是怎么认识的呢?希腊神话中的这些侏儒部族,有时又称普革迈亚人(Pugmaians)。一般认为,关于他们的传说,大概是对非洲一些身材矮小的部落的反映。如亚里士多德《动物志》就将其地置于尼罗河源头。(参见孙培良《山海经拾证》)时至今日,非洲大陆上尚有矮小的俾格米人,或许即是《伊利亚特》中侏儒族的后裔。
但古代人也有将矮人族群置于印度的。如希腊人泰西亚(阿塔薛西斯二世的御医)在《印度志》中说印度人以为小人国是居住在山林的野人,以射猎为生。而斯特拉波《地志》引麦伽斯提尼《印度志》云:“短人国长三拃,与鹤斗争,搜寻鹤所生卵。”至普林尼《博物志》(7.26)对于鹤与矮人的斗争,则有更为详尽的描述。(参见孙培良《山海经拾证》)传说侏儒族每年都骑着山羊、绵羊、山鹑同鹳鹤进行战斗,偷鹳鹤的蛋,把它们打碎。以避免鹤成年后对人类造成损伤。有意思的是,在今印度洋的安达曼岛上,即有身材矮小的族群存在,称为尼格利陀人。
希腊神话中关于鹤与矮人战斗的场景,与上引《突厥本末记》中所载,颇为类同,可以想见二者应该或是对于同一事件的分别描摹,或是有着相互的影响关系。而从《神异经》《突厥本末记》所载,知此鹤国在中国西北以外。但这并不能准备表明鹤国的真实位置,而只能看作这一故事的来源,当自西北而来。至于其具体位置,除上述古代西方人认为的矮人的两处位置外,也可能如《突厥本末记》记载,此矮人族群在突厥之北,即在欧亚大草原上,而其人与鹤斗争的传说,则可如斯基泰人格里芬的传说一般,分别向东西传播,入希腊而成为“格里芬”,入中国而成“吉良”。(参见苗子兮:《祥瑞:王莽的野心和西王母的天堂》,见《观我生——壁画上的中国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10月)
而如果矮人国位置并不在古代欧亚大草原上,则也可能是古希腊或者波斯人关于矮人的传说经西北传入中土。至于此传说传播的具体路线,或许可以从上述关于矮人的两个生存地,略加推测。如矮人所在地在尼罗河源头,则此种传说由非洲往北,进入埃及、希腊及近东之地,再经由这些地方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而如果此矮人族群居于印度,则可由印度北上,分两路,一由波斯往西,传入希腊、罗马人地界,一由今中亚地区传入中国。但对于矮人的具体方位及其传说的传播,还缺乏直接的证据,只能作此几种推想。
以上系就故事传播的地理空间而言。至于故事传播的时间,鹤与矮人的战斗,在西方流传甚早,《伊利亚特》的写作,大约在公元前800到公元前600年之间。而古代希腊、罗马地区的陶罐上的相关图像,也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世纪。而记载矮人与鹤战斗细节的泰西亚、麦伽斯提尼、亚里士多德,均在公元前3世纪之前。而普林尼《博物志》,成书于公元77年,已经完备记载了矮人与鹤相斗的细节。
中国方面,《山海经》关于矮人的记载较为简略,且尚不具有与鹤斗争的因素,可推想《山海经》尚未受到西来矮人传说的影响。而《魏略》系曹魏郎中鱼豢私撰,成书在公元3世纪,其书所载,则为普通之矮人国度,并无特异事件,则可以想象其所记载,亦未受西来传说影响。或者说即使鱼豢听说过相关传说,但出于史书记载的需要,并未突出与鹤战斗之情节。
中国典籍中,第一次将矮人与鹤联系在一起的著作,当推《神异经》,但也只说了矮人畏惧鹤,且会被鹤吞食。而并未将描述重点放在与鹤战斗上。另外,《神异经》在描述矮人时,吸收了《山海经》中关于矮人的一些特征,如“好礼”。可以说,《神异经》中的矮人国,已经分具西来传说和本土记载的各一部分特征,并且加以神仙化的演绎,强调其长寿的特征。如此看来,《神异经》成书似应在《魏略》之后,因如果矮人国人以寿命长见称,则《魏略》亦可加以记载。
最具西方鹤与短人传说形态的文本,当推《突厥本末记》,其中矮人与鹤为仇,且需持弓箭以作防备,和西方传说中的鹤与短人的斗争,已经非常接近,且未增加其他新鲜元素。突厥汗国建立,在公元552年,而《突厥本末记》被唐代杜佑引用,《通典》成书于唐贞元十七年(801),可见《突厥本末记》的成书,必在公元552-801年之间。而此时期,矮人与鹤斗争的完备故事,已经传入中国。
矮人和鹤的故事,在唐代的时候又有新的变化。《太平广记》卷四百八十蛮夷一引《穷神秘苑》云:“西北海戌亥之地有鹤民国,人长三寸,日行千里,而步疾如飞。每为海鹤所吞。其人亦有君子、小人。如君子,性能机巧。每为鹤患,常刻木为己状,或数百,聚于荒野水际,以为小人,吞之而有患。凡百千度,后见真者过去,亦不能食。人多在山涧溪岸之旁穿穴为国,或三十步、五十步为一国,如此不啻千万。春夏则食路草实,秋冬食草根,值暑则裸形,遇寒则编细草为衣,亦解服气。”《穷神秘苑》系唐代焦璐创作的志怪小说集。在他的笔下,鹤和矮人还是一对死敌,只是矮人有了新的应对鹤的办法。他们将木头刻成自己的形态,以引诱鹤来啄食。但木头不可食用,时间久了,即使看到真的矮人,鹤也不再衔食。
焦璐还另为矮人国想出了国家形态,其国在溪岸之侧挖洞以供居住,因为人形短小,三五十步即可成一国,其人以草实、草根为食,并编草为衣,可见已有基本的文明形态。不过,关于其国的这些描述,大约是后人所添加,与原初的故事类型无涉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斯特拉波和普林尼所描述的矮人,身长三拃,以成人一拃约20厘米计,则矮人约合60厘米。而《魏略》和《突厥本末记》所载身长三尺较合,而《神异经》所言“寸”、《穷神秘苑》所言“三寸”,均过短,更近乎小说家言。
综上,矮人与鹤的战斗,在古代西方广泛流传,从古代希腊到伊特鲁里亚,都有相应的故事和图像流传。而在中国,此故事流传,当不早于魏晋之际。至于其传入,则应由丝绸之路或草原路而来。惟此传说的原初起源之地,则古希腊罗马人或以为出自尼罗河源头、或以为出自印度。而中国典籍以为其地距康居万余里。如此等信息大体属实,则其源出印度或埃及,经波斯人或希腊人进行传播,亦属可能。
附记:关于《伊利亚特》《山海经》《印度志》,以及普林尼《博物志》中的矮人,孙培良在《山海经拾证》一文中已为揭出。但《山海经拾证》一文,并未提及《神异经》,则其论及《山海经》与《伊利亚特》之间的联系时,虽亦引《突厥本末记》及《魏略》,但中间链条尚显不足。笔者受《山海经拾证》一文之启发,增补了相关材料,并加申说而撰成本文。
参考文献
[1] 袁珂:《山海经校注》,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2] ﹝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
[3] ﹝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宋绍兴刻本
[4] ﹝唐﹞杜佑:《通典》,清武英殿刻本
[5] ﹝宋﹞李昉:《太平御览》,《四部丛刊三编》景宋本
[6] ﹝宋﹞李昉:《太平广记》,民国景明嘉靖谈恺刻本、中华书局点校本。
[7]﹝古希腊﹞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全集》第六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5月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